课堂沟通应是心与心的细微体察.docx

课堂沟通应是心与心的细微体察.docx

ID:62250986

大小:18.46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2-26

课堂沟通应是心与心的细微体察.docx_第1页
课堂沟通应是心与心的细微体察.docx_第2页
课堂沟通应是心与心的细微体察.docx_第3页
课堂沟通应是心与心的细微体察.docx_第4页
课堂沟通应是心与心的细微体察.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沟通应是心与心的细微体察.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堂沟通应是心与心的细微体察一些在课堂上不被关注、不被察觉的活动、事件,不待我们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已不复存在,而下一个活动却又接踵而至,使我们难以深思细想。课堂的流动、变换,让我们通常只能抓住那些主流的方面,而自觉剔除一些瞬间发生的事件。然而,正是这些稍纵即逝的活动、事件静悄悄地影响着课堂进程、师生情绪和教学结果。相当数量的教师,可能因为深陷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而对课堂的感觉不再灵敏,难以领悟课堂事件对教学的意义。那么就让我们从这些貌似琐屑的事件入手,来反观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你了解课堂沟通吗?例1上课铃响过许久之后,一个学生匆匆跑来,一把推开教室

2、门就想往里冲。“站住!”听到教师一声喊,他顿时停下来。教师瞪了他一眼,不高兴地说:“真没礼貌!上课来晚了,也不知道喊报告?”他愣了一下,转过身走出去,关上门,喊了一声“报告”,再从门缝里探脑进来,侧脸看着教师。教师不屑地说:“现在喊报告已经晚了,先出去站一会儿吧。”该生先是一脸疑惑,既而变为不满,干脆一甩门,跑了。例2一位教师在上五年级语文课时,让学生用“配合”造句。有学生说:“上课时,我们要配合老师的工作。”教师表扬说:“这个句子多通顺!”在例1中,教师告诉学生“上课迟到了要喊报告才能进教室”,但当学生按照这个规则来做的时候,教师还是表示不满。教师的出尔

3、反尔,令学生无所适从并感到受辱,引发了师生冲突。在例2中,看似师生之间的交流没有出现任何阻碍,并且能够达成一致---学生就是要配合教师的工作。而事实上这种一致是建立在师生片面观念的基础上---教师是权威,师生之间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的工作,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一种不和谐的阴影隐藏在融洽的课堂表象之下,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要尽量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就需要我们对课堂上的沟通现象有所了解。在课堂背景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了教学而发生的沟通。例如,教师为使学生理解“零不能作除数”这一内容,必须作大量的准备,既要了解

4、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情况,也要知晓与此内容相关的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要选择恰当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零不能作除数”的意义,而不只是将其作为一条刻板的法则去死记硬背。不经过沟通而直接告知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表述,或者通过强制的方式实现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记忆,严格说来,都不是教学。还有一类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似乎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沟通。这些沟通事件或现象,虽然并不直接指向教学,却以一种潜在的方式与那些有着明确教学意图和指向的沟通事件共存,并间接影响到教学的进程以及结果。教师是课堂沟通的定调人教师是课堂气氛的主要“定调人”。每个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情境都有自己的定义

5、。对学生来说,先前的经验会影响其对课堂情境的定义。例如,有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可能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关于课堂情境的定义,如上课不能随便说话,发言要举手,“老师说的话都是为你好”,要听老师的话,等等。还有的学生依据先前在其他课上的经验来定义当下的课堂情境。但是,学生们究竟会形成怎样的课堂定义,则需要在现实的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互动来生成。对教师来说,他们关于课堂情境的定义和期望总是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但是,其意图是否传递得充分、全面,手段是否恰当,最终只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印证。与学生相比,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定义及其在课堂上的沟通行为表现更能决定课堂的气氛。

6、以课堂规章制度的执行为例,学生对规范的认同及执行程度是依据教师对规则的认同和执行程度来确定的。如果教师持续不断地强化这些规范,并对一切违反规则的人都公正地进处理,那么学生就会把规则看作是必须认同和遵守的重要内容。相反,如果教师对违规的人只进行空洞的、说教式的责备,或只处罚部分违规者,既缺乏连续性又缺乏公正性,那么对学生来说,规则就毫无意义,那些被处罚的学生就会埋怨教师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态度要前后一致,要坚持自己对课堂气氛及对学生的期望。否则,教师不明朗的态度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所适从。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教师要让自己做什么

7、,教师就必须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处理与教学无关的各种琐事。教师要保证对课堂和学生的要求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致,不能出尔反尔,并且这些要求要很明确而不需要学生去猜测。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建立自己的威信,也有利于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教师所说的与其实际期望的不完全一致,那么学生是能够领会,并按教师实际期望的那样去行动。例如,教师说“课堂上不许说话”,而当学生把吵闹声减小,教师就表示容忍并放弃对学生继续要求时,学生就会认为教师的要求言过其实,“老师只是希望我们别太吵”,也就随即不会对教师的要求继续作出反应。所以,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而且要将要求转化、

8、落实为学生的行动,要防止给学生故意曲解教师的要求提供机会。师生双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