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一百七十七篇《崇丘》.docx

《诗经》第一百七十七篇《崇丘》.docx

ID:62483918

大小:10.1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5-09

《诗经》第一百七十七篇《崇丘》.docx_第1页
《诗经》第一百七十七篇《崇丘》.docx_第2页
《诗经》第一百七十七篇《崇丘》.docx_第3页
《诗经》第一百七十七篇《崇丘》.docx_第4页
《诗经》第一百七十七篇《崇丘》.docx_第5页
《诗经》第一百七十七篇《崇丘》.docx_第6页
资源描述:

《《诗经》第一百七十七篇《崇丘》.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诗经》第一百七十七篇《崇丘》【篇目】[作品介绍][注释][译文][赏析一]~~[赏析五】【古风泊客一席谈】崇丘[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I(今佚)[作品介绍]《诗•小雅》篇名,有目无诗。晋束晳曾作《补亡诗》六首,内有《崇丘》篇。宋黄庭坚《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儒馆无它事,作诗配《崇丘》。’[注释][关于“笙诗”的史料《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释文》中认为:“盖武王之时,周公制礼,用为乐章,吹笙以播其曲。”故称之谓“笙诗”亦,称“六笙诗”。《

2、毛诗序》在《南陔》、《白华》、《华黍》下面说:“《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絮白也以;《华黍》,时和岁丰宜粱彼也,有其义,而无其辞。”又在《由庚》、《祟丘》、《由仪》三篇下面说:“《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祟丘》,万物得极其高大也;《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义,而亡其辞。”《郑笺》谈及亡逸的原因,说这六首诗.乡饮酒燕礼用焉”,“孔子论《诗,》《雅》、《颂》各得其所,时俱在耳”,“遭战国及秦之世而亡之,其义则舆众篇之义合编,故存”郑玄认为'笙诗'亡于战国及秦之世,实际是为了解释《毛诗序》'有其义而亡其辞'所作的一种推测。《'经典释文》卷六也说“《毛氏训传》

3、各引序冠其篇首,故序存而诗亡。”《毛诗正义》卷九之四则指出这六首诗虽亡其辞,但保存篇目,“必是诗有此字,不可以意言也”。而从汉代四家《诗》来源看,四家《诗》皆得自'讽诵',三家《诗》却无'笙诗'。《诗经》在秦焚书前传播广泛,却没有征引六'笙诗'之辞的资料。'笙诗'加入《诗经》应在刘歆《七略》成书之后。《诗•小雅•鱼丽》宋朱熹集传:“按《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闲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闲,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则此六者,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飨宾客上下通用之乐。”“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本就“有声无

4、辞”,属于“过门曲”之类。故“笙诗”即《诗经》中六篇有目无辞者。赏析壹壹/“六笙诗”之《南陔》、《白华》、《华黍》“《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絜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正义曰:此三篇既亡其辞,其名曰《南陔》、《白华》、《华黍》之由,必是诗有此字,不可以意言也。有其义而亡其辞。此三篇者,《乡饮酒》、《燕礼》用焉,曰“笙入,立于县中,奏《南陔》、《白华》、《华黍》”,是也。孔子论《诗》,雅、颂各得其所,时俱在耳。篇第当在於此,遭战国及秦之世而亡之,其义则与众篇之义合编,故存。至毛公为《诂训传》,乃分众篇之义,各置於其篇端,云又阙其亡者,以见在为数,故推改

5、什首,遂通耳,而下非孔子之旧。此三篇,盖武王之时,周公制礼,用为乐章,吹笙以播其曲。孔子删定在三百一十一篇内,遭战国及秦而亡。子夏序《诗》,篇义合编,故诗虽亡而义犹在也。毛氏《训传》,各引序冠其篇首,故序存而诗亡。”——《毛诗正义》“乡饮酒鼓瑟而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然后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燕礼亦鼓瑟而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然后笙入立于县中,奏《南陔》《白华》《华黍》。《南陔》以下,今无以考其名篇之义。然曰笙,曰乐,曰奏,而不言歌,则有声而无辞明矣,所以知其篇第在此者,意古今篇题之下,必有谱焉,如《投壶鲁鼓》、《薛鼓之节》而亡之

6、耳。”——朱熹(《投壶鲁鼓》、《薛鼓之节》都是君主做投壶游戏时演奏的曲目,均已失传。)笙诗亦称“六笙诗”。《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宋朱熹于集传中称这六首诗为“笙诗”。诗•小雅•鱼丽》宋朱熹集传:“按《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闲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上有台》,笙《由仪》。闲,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则此六者,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飨宾客上下通用之乐。”“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本就“有声无辞”,属于“过门

7、曲”之类。(原来都是宴会的礼乐)《诗经》有篇名的诗共311篇,实际既有篇名又有文辞的305篇(而《小雅》中这6首有目无辞的,即只有篇名而无文辞的,有些学者认为已亡佚),故又称《诗经》为《诗三百》。305篇中,包括国风160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2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曹风4篇,豳风7篇),雅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诗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另6篇有目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