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ID:63926201

大小:50.4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4-01-23

上传者:无敌小子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_第1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_第2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_第3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_第4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_第5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_第6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_第7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_第8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_第9页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_第10页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公共行政学》2010—2011学年复习重点总结绪论一、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和途径1.途径政治学;法学(行政法、司法、宪法);管理学;经济学。2.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方法、法规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生理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方法、资料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量化分析方法、模拟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二、政治行政二分法1.内容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而行政是这种意志的执行;②在实践上就是排除政治的干扰而建立以效率为目标的行政体制;③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2.意义“两分法”对于公共行政学的意义在于提出了学科基础。①政府由“政治”和“行政”两种过程组成,“行政”是其中一个单独的过程;②行政研究应当建立在管理的基础上而不是法律的基础上;③“行政”的科学研究可以由艺术转变为科学;④行政将成为政府的核心问题,运用行政科学可以增进政府管理下效率。三、发展过程:行为科学-新公共行政1.早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美]威尔逊和古德诺(1)产生标志1887年威尔逊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2)理论基础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君主制时代德、奥两国的官房学;普鲁士的任官制度和英国的文官制度;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兴起的行政法学。2.传统公共行政研究时期:[美]泰罗、[法]亨利?法约尔、[德]马克思?韦伯11)产生标志美国人泰罗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为标志,到30年代行为科学兴起之前。22)研究意义这一时期提出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理论范畴、管理原则、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的规范,基本形成了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使之成为一门领域广泛深入、内容丰富充实、作用独特卓然的独立学科。3.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时期4.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时期一、含义行政职能,是狭义的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耿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贝1J,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的国家行政机关在广泛的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是国家行政机关因其国家公共行政权力主体的地位而产生,并由宪法和法律加以明示规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各种职责的总称。第一章行政职能二、现代政府职能问题的由来1.罗斯福“新政”一现代政府行政耿能问题的由来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经济持续衰退、金融体系接近崩溃、失业剧增、生产力相对过剩、社会危机。随着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相关的、以国家干预为核心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的推行,危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逐步走出了困境。 罗斯福集中注意力于公共事物,从如下三个方面大大强化了政府的职能:扩充政府的立法职能、扩充总统的行政职能、扩充政府的经济职能。2.“东亚经济奇迹”一一后发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产生东亚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政府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实行金融和价格管理、确定外资外贸体系等方法,形成了“官、产、学”高度协同的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和运行体制,进而促成了社会经济的超常规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经济奇迹3.“亚洲金融危机”一一后发展国家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修正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发展政策,从主要维护社会秩序转向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破除资源占有的垄断一尤其是借助公共权力实现资源占有的垄断、实现社会财富相对公平的分配、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水准而不仅仅是富裕程度,是重释政府社会职能的基本问题。三、与政府职能相关的争论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政治职能,权威与民主的关系问题是其核心问题。事实是,资产阶级成功地取得国家政权以来,政府的公共权力在一直在加强,政府的公共职能始终在增加。政府的公共权威一直在上升通道中运行是一种不争的客观事实,以至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政府”。表现如下:(1)精英政治盛行。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限性,社会的极少数卓越分子及其组合的集团,承担起了领导社会前进的责任,并因此实际享有和运用广泛的国家权利。(2)公共支出增长。1)瓦格纳定律: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公共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大趋势,公共支出因此将不断膨胀。2)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目关观点★自由意志论20世纪60-70年代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一批人从社会政治哲学和伦理道德出发,严肃而系统地再次提出了社会正义问题。罗尔斯的理论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发展起来的对公民权利的诉求,在理论上结束了功利主义在欧美政治哲学中的主导地位,并代之以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自由主义以及支撑这种自由主义的社会分配学说。罗尔斯的理论被称为自由意志论或自由至上主义。★自由与公平以布坎南、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一批人则试图跨越技术经济理论的沼泽,用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眼光透析市场经济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进而重新确定自由的价值。以乔治?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派,则强调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坚持和强化政府的公共性质,主张通过行政组织重构实现政府的公共目的。由于人类代议制民主发展阶段的特征,围绕着公共权威与民主的价值首要性问题上,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的经济耿能。“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是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争论过程中两种截然目反的价值取向。(1)市场失灵1)概念: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2)表现: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公共物品、外部效应、信息的不对称、市场的不完整、收入公平分配、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2)政府失灵1)概念:凯恩斯主义假定政府是公正的,民主政府通过利益集团的竞争能合理地反映社会意志。这种政治经济主张将导致政府的作用大为增强,政府膨胀,预算赤字高居不下。政府干预将破坏市场的自由运转,使资源配置不合理,个人丧失积极性。2)表现:①政府行为并非永远代表公共利益;②政府行为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③监督信息不完备。★新自由主义理论1)内容:①基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原理是正确的,只有市场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②主要源于政府公职者的自私;③强调价值判断和伦理规范的重要性。2)代表人物及观点①哈耶克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这种自由包括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和经济自由。其中,经济自由是自由的基础。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都是哈耶克批评的目标。②弗里德曼认为国家的干预活动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导致了西方经济各种福利措施造成极大的浪费,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含着对公民个人自由的限制。因此,政府的干预必须喘四为嬲输现.③布坎南指出,由于人们在政治活动中同样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闰合工懦Mi;在工口r+ilTTAl加上政党政治的竞争性特点,政府与政治本身也具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政府对于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干预,不一定能够弥补市场的失效,政府干预的范围应该尽可能地缩小。3)评价现代自由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是在西方国家职能事实上已经极大扩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承了古典自它们继由主义的基本传统,针对政府干预的弊端,主张把政府职能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公平与效率的替代关系首先是一种外在关系。这种外在关系既表现为两者具有不同的价值,存在于不同的领域或同一领域的不同层次;还表现为两者存在着替换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还是一种内在的关系。这种内在关系,在微观上表现为两者互相依存和共生共荣。在宏观上表现为两者的互相包含和促进。(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公平与效率的优先权不是原生的、固定的、模式化的,而是选择的、变化的、动态的。社会发展总要选择一个公平与效率组合,当给定的组合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发展时,就需要改变这一组合,这时公平与效率的交易时机既已成熟。四、我国当前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1.政府职能的定位政府职能应包含:“守夜人”职能、公共产品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增进社会公平职能。(1)经济调节。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优化经济结构。(2)市场监管。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证,它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3)社会管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求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管理耿能应成为政府 职能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4)公共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1.政府职能的转变(1)政府耿能的越位 政府职能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对许多本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加以干预,也就是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突出体现在政府参与生产和提供私人产品以及政府直接干预企业。具体表现在:①政府过多参与私人产品的生产和提供;②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政府职能的缺位政府一方面介入了市场有效的领域,另一方面对自身职能范围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完全尽到责任,出现了耿能缺位现象。具体表现在: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缺位;②宏观经济调控的政府缺位;③健全社会保障的政府缺位;④市场监管职能的缺位。(3)政府机构间职能交错政府耿能范围不清,造成了越位和缺位;而机构间职能划分不合理,又导致职位交叉重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职能分割,多家分管;②机构并立,职能重叠。(4)全球化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WTO的冲击(基本原则);②政府角色的变化。第二章行政权力一、行政权力的涵义行政权力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行政权力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第二,行政权力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第三,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权力的客体包括所有的居民及其第行政令。第四,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和集团,囊括领土范围内的整个五,行政权力的性质是一种由社会社会。上少数人行使的管理权力。二、行政权力的相关性质1.主要学说分为:早期分权学说;三权分立学说;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织权五权宪法学说;议行合一学说;组力学说。2.结构行政权力结构是指权力分工基础上的行政权力整体性的关系状态和有序性的活动过程,既包括行政管理中权力安排的静态结构,也包括行政管理中权力运行的动态结构。1)行政权力的静态结构。行政权力与其行使主体结合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网络构架。它表现为行政权力关系及其制度安排的总格局,是行政管理活动赖以展开的基本框架,包括:①纵向的层级结构(层级制),这种结构具有强制性的法规,明确的分工与责任,稳固而有序的上下级制度和层级制原则。②横向的部门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来自于行政管理活动所需要的专业化分工。2)行政权力的动态结构。是指由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3.特征公共性、手段性、自主性、一元性、时效性、膨胀性。4.分配方式结构性分配(根据行政权力的层次性而对其所做的纵向垂直性分割)功能性分配(根据行政权力所承担的任务及其客体的状况而对它进行的横向水平分割)5.分配途径逐级授权、权力下放、权力“外放”。6.分配原则程序必须合法、职权必须分明、权责必须一致、权利必须明确、内容必须全面。、行政权力的行使1.行政权力的行使手段 权力压力、权力控制、权力操纵、权力诱导。1.影响行政权力行使程度的因素 首先,行政权力目的与手段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是一个根本的因素。其次,影响行政权力行使程度的另一个因素是行政权力的强度。再次,影响行政权力实现程度的因素也包括行政客体的潜在能力问题。复次,影响行政权力实现程度的因素也包括行政权力作用的范围。四、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及其克服1.行政权力行使过程中的负效应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结果,这是一种违背公共利益和行政根本目的的现象。它主要表现为:第一,利益倒错,公仆变成为主人。第二,权力角逐,手段变成为目的。第三,权力僭越,职权扩张为特权。第四,传统惯性,导致权力滥用。2.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一一他律机制与自律机制他律机制在行政权力制约机制中带有根本性质。他律机制也就是其他政治权力以及行政客体对于行政权力主体的制约,这主要包括立法权力和司法权力等行政权力之外的国家权力的监控、政党政治权力的监督、舆论权力的监督、公民和公民集团的监督等多种形式。自律机制,即行政权力自身所应具备的防范措施与制度等,这主要包括利益协调机制、行政责任机制和行政伦理机制。自律机制必须是建立在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之上的机制,自律机制还必须和他律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行政权力才能真正得到制约,其行使也才能真正符合于公共利益。第三章行政组织一、行政组织的含义1.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从广义上说,行政组织是指为执行一定事务而将从事共同工作的人们通过权责和任务分配结成系统协调的组织机构;从狭义上说,则指为执行国家的政务所结成的有系统的组织机构。2.静态与动态的理解:从静态上说,行政组织是指国家为执行政务而依法组建的行政机关体系;从动态上说,则指行政机关作为管理系统发挥领导和管理国家政务职能而产生的各种组织活动。3.阶级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理解:从阶级属性上说,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推行本阶级意志的组织工具;从社会属性上说,则是国家为实现社会目的而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所建立和规定的、有着一定行政目标、人员设置、权责分配、结构形态、财物所有的行政机关体系,其组织行为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行政组织的特征1.政治性,包括阶级性和决策性;2.社会性,包括服务性和管理性;3.权威性,包括约束性和强制性;4.法制性,包括国家行政组织自身建设的法制性和国家行政组织对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法制性;包括结构5.系统性,性和有序性;6.发展包括动态性和适应性。性,、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2.组织目标明确;4.权责分配合理;6.运行机制有效;8.价值观念整合。1.法规制度健全;3.人事调派恰当;5.财物数量适中;7.行为方式优化;四、行政组织的组织目标1.目标的功用目标是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导向坐标,是组织聚合力的内在源泉。从管理的观点看,目标的功用有:促进组织 结构和权责体系合理化;建立考核的公平和客观的标准;增强组织的协调能力和整 合能力;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合作意识。2.目标的层次组织目标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第一,总目标,也称整体目标,是由组织最高决策层制定并统帅全组织全力以赴的主体目标;第二,分目标,也称机关目标或部门目标,一般指政府之下各个行政机关的工作目标;第三,个人目标,通常指行政公务人员个人的工作目标。3.目标管理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参与组织目标的制定,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使其在目标实施中实行自我控制,以努力完成目标的现代管理方法。(1)特征:强调“目标”的管理方式和“工作和人统一”的管理方式(2)阶段:目标设定阶段、目标达成过程阶段、成果评价阶段五、行政组织的组织结构1.组织结构的性质(1)结构与功能。结构产生组织的静态特性,功能产生组织的动态特性,两种特性相结合,形成关于组织的完整概念。(2)结构与职位。职位是结构的基本元素,是组织体制的联结点和支撑点。(3)结构与模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总有一种或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型态,这些型态我们称之为结构模式。(4)结构与差异。主要指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结构和同一组织结构的前后变化,模式表现结构的共性,差异则反映结构的个性。2.组织结构的形态(1)直线型组织结构:也叫直线集权制,即一种较早、较简单的金字塔等级结构,其特点是将组织的各种职位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是一种以行政首长完全行使行政权力作为组织动力和以指挥-服从关系为特征的结构形态。(2)职能型组织结构:是在统一的指挥系统外,另设一套按专业化分工原则建立的职能机构(实施部门管理)。(3)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官僚组织模式(1)特征1)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2)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3)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5)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然后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6)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2)进步性官僚制意味着组织方式的理性和效率;是对极权主义统治和滥用权力的替代;是指挥和控制现代社会最为有效最标准的方式;给政府带来的逻辑规范如同装配流水线对企业的意义一样。(3)局限性决策权威集中化造成管理的恶性循环;专业分工原则的扭曲;制式化对组织效能的可能影响;遏制组织学习;科层价值与民主价值的冲突;科层价值与人格成长的冲突;防卫性的官僚人格;强烈的专业化分工使政府功能日益衰退;责任保障机制日渐丧失。六、行政组织体制行政组织体制即行政组织类型,通常指行政组织备层级、各部门之间行政关系的法制型态。分 为三种类型:1.首长制与委员制一一权力归属和运用完全不同的两种体制:(1)首长制。行政机关权力交由行政首长一人负责,并同时承担全部领导责任的组织体制。(2)委员制。行政权力交由若干人组成的集体共同负责,并集体承担领导责任的组织体制。2.分级制与分职制一一纵横相交、相辅相成的两种体制:(1)分级制。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各个层级的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的一种组织体制。(2)分耿制。横向划分部门的组织体制。分职制的特征,是将组织一定层级上的职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平行的、不相统属的机关去完成。3.分权制与集权制一一行政权力的集中程度存在较大差别的两种体制:(1)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服从和严格受控地位,其行政行为基本上取决于上级指令的一种组织体制。(2)分权制。将行政权力较多授予下级的一种组织体制。其特征,表现为行政下级在其管辖权范围内、名义和实际上都享有主动采取行政措施的自主权,上级除负监督责任外不横加干涉,而由下级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其是。七、行政组织的组织变革1.组织变革的动力(1)环境。组织的变革常常是由其环境变化引起的,比如,政治格局、独律规范、伦理道德、经济发展、文化观念、民族意识的改变等。(2)目标与价值观。目标是价值观的产物,也是组织战略的凝聚点。因此,价值观和目标的变化将改变组织的行为方向或行为方式,引起组织的变革。(3)技术。技术水平和技术手段是区分组织技术程度的标准;组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组织在改进技术方面所作的努力将对组织产生广泛的影响,组织分析技术将对组织变革产生推动作用。(4)结构。组织结构的任何改变,无论渐进式还是突变式,都是组织变革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新建、重建、改组、合并、裁减、撤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权力的再分配或职位的重新设置等。(5)管理。第一,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组织变革的不可缺少的实施条件,第二,管理本身就是最经常、最重要、最直接的变革动力源。由管理者或管理部门发动的变革在组织中是司空见惯的,变革也正是组织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6)社会心理因素。这主要指组织成员的动机、愿望、态度以及与之相一致的群体效应对组织变革的推动。组织成员不满现状和要求变革的意愿常常表现为意见、建议、方案、呼吁、消极抵抗等行为,并以此来促成或加强领导阶层变革意识。(7)专家和专家群体。他们不一定是组织的正式成员,也不一定拥有固定的职权,但他们的丰富和优越的系统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对组织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途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而这正是变革所必需的。2.变革的过程变革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对组织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反省、检讨、批评,并对组织的内外环境进行跟踪监视和分析研究。感知、觉察和了解组织的问题所在,进而认识变革的必要性。确认变革的现实条件和理想条件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克服不利条件或创造有利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制定、评价、选择变革方案,同时确定实验性的先行变革模式并检测其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变革计划和制定测量效绩的标准。(5)根据已确定的方案具体实施变革。(6)对照计划予以反馈和评价,如果不合目标,就要按照以上步骤重新循环。3,变革的阻力与克服(1)变革的阻力。阻力是动力的对立而,有动力就有阻力。这种矛盾现象来自组织及其成员的两种不同的需要和追求:既需要稳定性,又需要变革性。变革的阻力主要可能来自以下方面:利 (2)(3)(4) 益差别、习惯性、认知。(2)变革阻力的克服1)创造和谐的变革气氛,其关键在于使人们感觉到变革势在必行、迫不得已和公平合理,从而建立理解和支持变革的基础。2)力场分析,变革过程中的力量分为推动力与抑制力两种,同时增强驱动力与削弱抑制力是强化变革成果的有效途径。3)广泛的参与,让与变革相关的行为主体直接参加关于变革的讨论、决策和实施。4)建立群体规范,利用群体的准则、规范、压力和一致性意识来克服变革的阻力。5)强制力,使用行政决定、行政命令、行政法规、行政决策等强制性行政手段,强行推动变革的进行,强力克服阻力。6)利用个人威望。利用德高望重的行政首长的个人号召力或非正式群体“天然领袖”的个人影响力,来达到减轻以至克服阻力的目的。7)改变领导方式和合理方式,两个要点:一是注意采用讨论和协商的办法处理分歧,减少对抗的烈度,二是合理设计变革的进程,避免强行加速所可能带来的震动和逆反心理及抵制。8)加强组织沟通,及时和有效开展关于变革的正确性、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以避免由于不了解情况而可能产生的误会、歧义和抵制。9)加强革新性行为,公开表现出对变革所必须的新观念、新态度、新技术、新行为的充分肯定,可以通过表扬、奖励等具体方式来体现这种肯定。10)折衷妥协,在变革阻力较强大且持久的情况下,暂时放弃较高的变革目标期望值,以降低目标的方式来换取有限目标的实现。4.成功变革的一般条件(1)组织所面临的情境压力已将组织推到非改不可的境地,除非变革,组织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2)有计划的变革必须由组织管理部门来制定系统的规划和模型,这一规划和模型既要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又要能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且要同是考虑到目标、结构、技术、知识、态度、行为等诸方面的因素及其综合效应,还要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作的佳的配合。(3)负责考察组织历史、现状和设计未来的人必须对变革承担责任,他们必须了解职工的需要并把需要最终反映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来。(4)为避免重大失误破坏变革的进程和打击人们对变革的信心,应当首先在小范围进行变革实验,待取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后,再向大范围推广。(5)必须从组织外部引入一些新的思想和方法,以帮助组织内的人们开阔视野、活跃观念、启发创新思维,从而找到改善组织状况和提高组织效益的新途径。(6)组织各级领导层和变革的主持者应当经常收集他人关于变革的新想法,并将自己关于变革的新想法介绍给他人,以实现互相促进;同时,组织的管理阶层要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地肯定人们的变革热情,支持人们为提高组织效益而做出的任何努力。及各种阻力之间的(7)组织的管理人员应当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变革的阻力,了解和把握主要矛盾所在以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阻力的性质和主要表现形式正确地选择克服阻力的方法,以有效而巧妙地克服阻力,推动变革的不断发展。第四章行政决策一、行政决策的含义、特点、类型1.含义行政决策定义为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2.特点(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个人或组织。行政(2)决策的内容是行政事务。行政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公共 (3)利益。 1.行政决策的类型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单项决策与序贯决策。(1)(2)(3)(4)(5)二、公共决策的过程1.情报活动阶段(1)决策问题的确定。注意决策问题的特征:客观性、主观性、动态性、进入政府议事日程和决策问题的结构:决策情境、决策方案、概率。(2)决策目标的确定。注意决策目标的原则:规范性、层次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时效性。2.设计活动阶段(1)行政决策方案的特征:多样性、排斥性和多因素性;(2)设计方案的步骤:初步设想和具体设计。3.抉择活动阶段(1)抉择标准:合法性、可行性、合目的性、协调性和效益性;(2)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决策人员结构合理、决策权力统一完整和权责统一。4.审查活动阶段行政决策审查活动是对过去的抉择进行评价。、公共决策体制1.概念广义指承担公共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狭义指决策权力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和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公共决策体制就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2.构成要件(1)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决策者,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决策权力是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决策者(权力主体)控制自己的决策权力最常见的手段是:说服、威胁、交换、施用权威。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决策主体:包括拥有选择权的决策者和拥有影响权的决策参与者。3.公共决策信息系统(1)含义:是为公共决策中枢系统和咨询系统收集、加工、传输和贮存信息的组织机构形式。(2)任务:及时、完整、准确地收集、处理信息;为公共决策中枢系统和咨询系统传输合乎需要的信息;协助决策者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选择最优方案;搜集传输决策执行的反馈信息,为决策者修正决策和控制执行系统提供依据。1)2)3)4)4.公共决策咨询系统(1)含义:指决策的智囊团,是广泛开发智力,集思广益,协助公共决策中枢系统进行决策的组织形式。(2)任务:①进行科学预测,提供建议;②拟制、评估决策方案,辅助选定方案; ③根据反馈信息,协助决策中枢系统调整原有方案。5.公共决策中枢系统狭义的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形成的权力格局和决策主体在决策 过程中的活动程序。四、我国公共决策系统1.决策权力的分配(1)以党的机构及其领导为线索的党的决策权;(2)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为线索的权力机关的决策权;(3)以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为线索的执行机关的决策权。党委、人大、国务院三个决策主体所拥有的决策权力有着明显的界限。在决策时,定路线、方针、政策;国务院则主要在咨询机构所提供方党主要是制案的基础上初步选择具体的方案,案效果的预测,同时也参与方案的设计,并在决策形成后具体负责实进行方“拍施;人大主要是最后案”,即作出决议,形成决定以及修正方案板定2.信息系统:“单通道信息传输体制”转变为“混合型信息传输体制”(1)单通道信息传输体制:影响政府决策的绝大部分有效信息,政府输出的决策信息以及这些决策在执行中的反馈信息,都是由一个附着于政府本身或为政府所信任的正规通道传输。(2)混合型信息传输体制:混合型信息传输体制是指党政机关中的信息系统、官方或半官方的思想一一信息库、新闻媒介、民间信息机构(含有一定信息职能的社团组织)和政府与民间的信息系统。预测功能;分析功能;设计方案的功能;论证功能。★我国公共决策系统的弊端1)2)3)4)5)6)7)3.咨询系统(1)(2)(3)(4)决策内容“越位”与决策主体的“单调”决策系统中枢机构不健全信息、咨询机构比较薄弱监控机构作用不到位决策程序法定化程度低公共决策并不代表公共利益民主参与程度低第五章行政实施一、含义行政实施是从行政决策一经形成或最后批准时起,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决策、实现决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特征行政实施具有从属性、经常性、连续性、时效性、灵活性、层次性和强制性。、步骤和环节1.准备阶段。包括:法律准备、组织准备、思想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2.实质性工作阶段。其主要功能性环节有:指挥、沟通、控制和协调。3.总结阶段。总结评估是对行政执行过程的理性认识阶段,它是行政执行过程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新的决策的起点,为以后的决策提供经验教训及规律性的认识。第六章行政方法一、含义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公共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二、行政程序 1.概念依照时间将每项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个进程划分为若干例行性的次序、步骤与环节,以协调和促进某项行政工作的完成的一种行政管理方法。2.分类按照其重要性的程度,可分为手续性程序和决定性程序;按照其出现的概率,可分为常规性程序和特殊性程序;按照其对象,可分为内部程序和外部程序;按照其特定的内容,可分为人事程序、财物程序、机关事务程序等等。3.特征合理性;有序性、例行性、稳定性、适应性、系统性。、流程再造1.产生背景19-20世纪,企业内需要层层请示并层层监督,形成金字塔状的集权控制模式,成为管理日益庞大的企业组织。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原封不动地套用以往的管理模式,会给企业带来种种弊端,3股不容忽视的“3C力量,即顾客;竞争和改变驱使企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众多企业应用了信息技术,但只是作为提高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程度的手段,而对作业过程则不作任何适应性改变,限制了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空间。2.定义企业流程再造工程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着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新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事时间。新流程还方便办事群众,减少办事环节。以流程再造实现政府职能的合理区隔或有效整合,推动组织再造建立起一种新的职能分工格局,基本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理顺了处室职责分工,实现了组织结构由垂直趋向扁平化,使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到位。3.效果(1)(2)(3)(4)四、行政基本方法1.强制性行政方法指以事为中心的事务至上的行政方法,按照这种方法,人处于从属的地位,其作用的结果是人们不得不服从于行政目标并为之努力工作。(1)行政指令方法。(2)法律方法。(3)经济方法。2.诱导性行政方法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方法,它通过有效利用非强制手段,使行政人员和公众自动、自觉、自愿地去从事政府所鼓励的工作、行为和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2)行为激励方法3.参与管理方法通过由下级行政主体或行政客体参加管理和决策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管理效率的一种行政方法,可以激励人们更好地为完成行政目标而努力。这种方法与我们长期提倡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有相似之处。(1)团体决策;(2)咨询制度;(3)建议制度;(4)来信来访制度;(5)其他途径。 五、行政责任方法用行政体制中职权划分的机制将组织中的目标与人事中的职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行政工作中的耿、权、责、利诸要素一致起来。行政责任方法的本质内容是权力与责任的关系。行政责任制包括机关责任制与岗位责任制:机关责任制的实质是要有效合理地解决各级政府机关上下左右之间的工作关系;岗位责任制则着意揭示行政机关中各个工作岗位自身的特殊要求,以有效解决各岗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六、行政技术1.系统工程2.电脑信息技术3.全面质量管理与PDCA循环技术(1)质量管理的内涵按IS09000的定义,质量管理是指导和控制一个组织的与质量有关的相互协调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持续改进。(2)持续改善(PDCA)质量提高是持续改善的过程。PDCA的含义如下:P(Plan)—计划;D(Do)一执行;C(Check)一检查;A(Action)一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一个PDCA1)四个阶段:①计划阶循环一般都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8个步骤。段。主要是确定质量目标。主要是进行教育和培训,让员工熟悉新的标准和方法并检查在过程中员工是否②实施阶段。按标准操作。③检查阶段。主要是进行产品特性的测量。主要是深入研究造成差异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差异原因的再发生。④处理阶段。2)八个步骤:①分析现发现问题;②③④⑤⑥⑦⑧3)状,分析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主要原因,采取解决的措施;5W1H执行,按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标准化,把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制定相应的标准;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四个特点:①周而复始;②大环带小环; ③阶梯式上升;④统计的工具。第七章行政行为一、行政行为的涵义行政行为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的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称,包括决策行为、计划行为、指挥行为、领导行为、执行行为、监督行为等等。狭义概念的行政行为仅仅是指国家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基于行政权力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如行政命令、行政处分、行政裁量等等。、行政行为的特性组织性、互动性、开放性、妥协性、强制性、适应性。、行政行为的基本方式1.行政命令国家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务、行使权力的时候,所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定。2.行政处分:约束力、确定力、执行力一种涵义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所属的违法失耿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给予惩处的一种方法和制度;另一种涵义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就具体事件依法所做的单方面的、并且对该事件发生法律效果的行为。这里所说的行政处分是指后一种涵义,亦称为“行政措施”。3.行政裁量国家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基于法理或事理就某些事件所做的酌量处理的行为。(1)必要性行政权的不断扩大是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前提,行政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行政自由裁量权必须存在,法律规范的不全面使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成为必要。(2)分类羁束裁量,即对于行政事件的处理,法律已有硬性规定,行政裁量权的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必须严格受法律约束,而没有其他考虑的余地,这种裁量就是羁束裁量。自由裁量,即关于行政事件的处理,法规并无明文规定,或者仅有原则上的规定,多种形态的范围或者规定在内,由行政机关抉择,自由裁量又称为便宜裁量。包括:在行政处罚幅度内的自由裁量权、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裁量权、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限的自由裁量权、对事实性质认定的自由裁量权、对情节轻重认定的自由裁量权、决定是否执行的自由裁量权(3)行政裁量权的立法监控①缩小行政裁量的范围;②加强行政程序立法;③通过立法完善行政诉讼制度;④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应加强法律的解释工作,防止并克服对不确定法律概念解释的随意扩大和缩小。(4)行政裁量的行政自控①通过行政规范性文件使行政裁量权的行使规范化;②在完善行政程序立法的同时,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按照程序的规定行使行政裁量权;③发挥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尤其是行政监察和行政复议制度的作用来实现对行政裁量权的控制;④建立行政裁量的自我拘束机制;⑤建立严格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⑥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四、行政行为的功能1.维持功能2.管制功能3.裁判功能4.发展功能 第八章依法行政一、行政管理与法律二、行政立法、执法和司法1.行政立法(1)含义行政立法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2)特征①行政立法的主体是行政机关。②行政立法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③行政立法的对象具有普遍性。④行政立法行为具有不可诉性。(3)种类依行政立法的立法权力的来源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一般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极立法。依据行使行政立法权的主体不同,行政立法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依据行政立法内容、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行政立法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自主性立法和试验性立法。(4)原则①依法立法原则。②程序和民主原则。③实事求是原则。④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5)监督①权力机关的监督。②行政主体自身的监督。③司法机关的监督。2.行政执法(1)含义:行政执法就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执行法律、法规活动的统称。(2)特征:系统性、职权性、应时性、外部性(3)原则①合法性原则。②合理性原则。③平等原则。④责任原则。⑤公开原则。(4)方式:抽象的方式和具体的方式;刚性方式和柔性方式。(5)行政执法责任制①界定行政执法职责。②规范行政执法程序。③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④追究行政执法责任。3.行政司法(1)含义行政司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和裁处有关争议或纠纷,以影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特殊具体行政行为。(2)主要内容①行政复议制度;②行政听证制度;③行政裁决制度。(3)原则①合法性原则。②公平、公正原则。③效率原则④程序适度原则。⑤司法终局原则。三、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1.行政管理法制化的目标(1)法治政府的必要性1)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2)法治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3)法治政府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 (2)法治政府的含义法治政府是具有“法律性”的法律意义上的政府,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的政府。1.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主要内容(1)行政法治意识的培养:法律至上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2)行政管理组织的法制化要求行政组织的设立、职权范围、行政编制和管理幅度、管理方式、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及相互关系等都要有明确的法律根据和规范。(3)行政管理耿权的法制化:职权立法、执行管理、行政监督。(4)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行政管理程序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即行政管理程序、行政组织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2.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发展进程(1)建设法治政府:确立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2)建设责任政府(3)建设有限政府(4)加强政府监督(5)建设高效政府第九章新公共管理一、新公共管理的含义新公共管理是一种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包含的因素:1.企业管理技术的采用;2,服务及顾客导向的强化;3.公共行政体系内的市场机制及竞争功能的引入。二、新公共管理产生的背景1.经济衰退。导致西方各国高额的财政赤字,福利国家不堪重负,并面临一系列新的社会与政治问题,这是引发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2.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信息技术建立起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创造了可能性。三、新公共管理的实践1.英国从1979年起,撒切尔夫人执政伊始即对传统公共行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以新公共管理为主题的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主要以缩减政府管理范围、规模和提高政府效率为目标,持续推进了“管理文化”和高效政府管理体制的建立,并围绕效率战略不断推进绩效管理策略,实现了逐步由“官僚文化”向“管理型文化”的转变。(1)雷纳评审雷纳评审是以雷纳勋爵为主要负责人的评审小组,召集政府部门的高级公务员、学术界和顾问公司的专家来作为评审员,严格规定绩效评审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对政府各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评审。在评审工作中,这些评审员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1)程序:雷纳评审严格规定评审的程序和内容,充分体现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和规范性。①选择评审对象;②对现有活动的置疑;③推动争论或辩论;④形成共识;⑤实施改革措施。2)评价:就事论事式改革方式①改革活动主要是在政府内部进行,对具体部门、具体工作环节中出现的低效问题提 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②主要采用问题诊断的方式进行,就政府部门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和方案,缺乏从部门全局角度来全方位设计战略规划和制定整体的改革方案。③采用自愿方式参加,并没有以法规形式强制推行。④强调运用成本一收益的方法来定量分析公共部门的产出和效率,没有从提高公务员个人绩效和服务水平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还没有从传统行政效率上升到以人为本的绩效观念。(2)部长管理信息系统1980年环境大臣赫素尔廷在环境部内建立的管理机制和技术。部长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使“高层领导能随时了解到:部里正在做一些什么事情?谁负责这些事情?谁制定的目标?这些目标是什么?对它们是否实施了有效的监测和控制?”。部长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因素是对政府部门信息的搜集。(3)财务管理新方案1)主要内容①高层管理系统;②目标陈述;③绩效评估;④分权与权力下放;2.评价:建立管理者个人责任机制①各部负责人明确各自的绩效目标、可使用的资源、可支配的信息,从而也明确了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②更多地吸纳了市场因素,在财务管理方面通过分权和权力下放以及内部管理的解制(实行经理负责制),激励了政府部门及时根据市场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4)民营化:将营运不佳的政府服务机构以及国营企业民营化(5)“下一步”行动方案效率审计、政府财政改革以及民营化虽然对提高政府效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仍未改变束缚政府有效运作的官僚组织结构以及保守、僵硬的官僚文化。1)具体建议①设立执行机构②给予执行机构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③各部大臣通过与这些执行机构签订绩效合同使其对服务结果负责。2)评价: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①通过设立执行机构,分离政治与管理两大职能。②执行机构与部长签订绩效合同来承诺责任,起到最大限度的监督和激励作用。③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较大改革。④6)公民宪章运动1)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包括对公民的承诺和践诺机制,具体内容包括:明确的服务标准及服务承诺、透明度与完善的监督机制、顾客选择、礼貌服务。2)评价:对服务的公开承诺公民宪章”运动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公民满意度方面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国家纷纷效仿该项制度的做法。“公民宪章”运动对服务的公开承诺,使垄断性部门逐渐意识到社会公众的压力,体现了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向具体操作层面实现的趋势,也为市场化的绩效管理进一步在这些公共部门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7)竞争求质量运动将市场和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的提供中,从而标志着市场竞争机制正式引入到公共管理中,确立了公共部门竞争机制制度化。★整体评价1)以提高政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为行政改革起点。2)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成为英国改革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3)通过制定合同、服务承诺等方式建立可操作的责任政府模式,提高公众对公共部门的支持率和信任感。4)充分运用绩效管理的核心工具一一绩效评估,体现绩效评估在绩效管理中的核心作用。5)开始注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体现了绩效管理对个人绩效和个人价值的关注,也是管理主义的回归。6)公共部门外部权威和内部权威面临外部解制和内部解制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分权和授权而降低。7)以提高政府服务质量、赢得顾客满意感为一种目标,是一种顾客导向的管理模式。2.美国(1)改革过程里根政府大规模削减政府机构和收缩公共服务范围,负责推行改革的格鲁斯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将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管理领域之中,以提高政府效率。布什政府则全面推行质量管理。1993年克林顿的“重塑政府运动”,其目标是创造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府,并坚持顾客导向、结果控制、简化程序和一削到底原则。改革的基本内容是精简政府机构、裁减政府雇员、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机制以及推行绩效管理。(2)改革的基本原消除繁文缗节,由注重过程的系统转变为注重结果的系统;把顾客则放在首位;1)授权雇员以取得成果;一削到底,创造出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政2)府。3)4)5)日本(1)改革措施日本行政改革在市场化、民营化和自治化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其中以民营化改革最受瞩目。1)对中央政府经营管理的邮政、国有林地事业进行改革,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加大部分业务对民间企业的开放力度。2)对公共事业机构进行整理、分类,对不能民营化和委托给民间部门的公共事务,引进独立行政法人制度,为下一步的民营化打基础。在讨论引进独立行政法人制度时,将撤销不必要的公共事业机构、推进民营化等作为改革的重要前提,只是将那些不宜民营化的公共事业机构作为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的对象。3)推进特殊法人的改革,就其存在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民营化或缩小规模乃至撤销。(2)特点和作用1)民营化改革的目的在于推动竞争,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2)民营化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主动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3)政府在民营化改革中居于主导地位。4)通过民营化改革,政府减少了政府管理活动,也减少了许多经济管制,为政府管理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西方行政改革的归纳1)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2)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3)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 四、费利耶的四种模式1.效率驱动模式(亦称撒切尔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该模式代表了将私人部门管理(工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引入公共部门管理的尝试,强调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一样要以提高效率为核心。1)强烈关注财政控制、成本核算、钱有所值和效率问题,关心信息系统的完善;2)建立更强有力的一般管理中心,采用层级管理和“命令与控制”的工作方式,要求明确的目标定向和绩效管理,权力向资深管理者转移;3)发展正式的绩效评估方法;4)强调对顾客负责,让非公共部门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以市场为基础和顾客导向,以及在边际上进行类似于市场的实验(准市场);5)解除劳动力市场的规制,加快工作步伐,采用绩效工作制以及短期聘用合同;6)雇员自我调节权力的减少,权力向管理者的转移,吸收部分雇员参与管理过程,采用更透明的管理形式;7)增加更具有企业管理色彩而较少官僚色彩的授权,但更强调责任制;8)采用公司治理的新形式,权力向组织战略顶层转移。2.小型化与分权模式该模式以垂直整合组织形式的解体和组织灵活性的日益加强作为特征,大型的组织缩小规模,合同承包越来越多被采用,并分散为更具自主性的商业单位。从计划到准市场的转变成为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机制;从层级管理向合同管理的转变;较松散的合同管理形式的出现;市场检验和非战略职能的合同承包;分权和小型化:公共部门领取薪金者的大量减少,向扁平型组织结构的转变,组织高层领1)2)3)4)5)导与低层职员的减少;6)公共资助与独立部门供应相对分离,购买者和提供者分离组织,作为一种新组织形式的购买型组织的出现;7)从“命令与控制”的管理方式向诸如影响式管理、组织网络形式相互作用一类的新风格的转变,对组织间的战略的日益重视;8)从标准化的服务向灵活多样的服务系统的转变等。3.追求卓越模式模式可以分为从下而上和从上而下两种途径:前者强调组织发展和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运动;后者强调将已经出现的东西看作可塑造的、可变化的公司文化,引导一种公司文化的发展,强调魅力的影响或示范作用1)在由下而上的形式中,强调组织发展和组织学习,将组织文化看作一种组织发展的粘合剂;2)强调由结果判断绩效,主张分权和非中心化;3)重视领导魅力的影响和示范作用;4)公司口号、使命、声明和团结的加强,一种明确的交往战略,一种更具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4.公共服务取向模式代表了一种将私人部门管理观念和公共部门管理观念的新融合,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人部门的“良好的实践”的质量管理思想。1)主要关心提高服务质量,如应用质量诱因,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强调产出价值,但必须以实现公共服务 使命为基础;2)管理过程中反映使用者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以使用者的声音而非顾客的退出作为反馈回路,强调公民权理念;3)怀疑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张将权力由指派者转移到民选的地方委员会;4)强调对日常服务提供的全社会学习过程,如鼓励社区发展、进行社会需要评估;5)要求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公共服务的使命与价值,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责任制。五、“新公共管理”模式奥斯本和盖布勒在《重塑政府》提出的“企业化政府”模式,即“新公共管理”模式,包含十大基本原则。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浆;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3.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4.有使命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5.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6.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7.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8.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9.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六、彼德斯的四种治理模式:市场化政府模式参与型政府模式灵活性政府模式解除规制政府模式主要诊断垄断等级制永久性外部规制结构分权扁平型组织虚组织管理绩效工资制、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团队管理临时人事更大的管理自由政策制定内部市场咨询,谈判实验企业化政府公共利益低成本参与,咨询低成本;协调行动主义七、新公共管理的工具1.竞争执行工具(1)竞标迫使各种组织为提供由公共部门承担费用的产品与服务而进行竞争。政策执行主体参与竞标有三种基本方式:1)私一私竞争。政府要求私营企业通过彼此竞标获得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格。签约外包、外购、对私营部门进行税收鼓励、特许制度。2)私一公竞争。即让公营组织和私营组织都来提供公共服务,共同竞标。原因包括:公平(对公共雇员的公平)、政治、保留部分公共能力,以备紧急状况使用、竞争最大化。3)公一公竞争。政府要求内部组织之间通过竞标获得提供某种公共服务的资格。(2)竞争标杆(3)优先选择制度 (4)公共选择制度2.绩效执行工具4.质量执行工具5.授权、分权执行工具6.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第十章我国行政改革、转变职能一一行政改革最基本的经验、理顺关系一一行政改革的基本操作1.政府内设机构的合并分离。2.决策、执行、监督三分。3.政府间改革。市辖县体制。分省、撤地、强县:管理层次与控制幅度改革。4.区域协作协调机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