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

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

ID:6779230

大小:4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25

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_第1页
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_第2页
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_第3页
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化疗性静脉炎防治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进展杨宏摘要化疗性静脉炎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又影响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国临床医护人员对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做了大量的研究,采用物理、中药、西药等预防治疗措施,或单用或联用,效果显著。关键词:静脉炎化学治疗综述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绝大多数化疗药物为生物碱制剂,对局部组织有刺激作用,输注后易导致静脉炎。化疗性静脉炎是由于长期大剂量输入化疗性药物或反复静脉穿刺等机械、物理、化学等因素造成的静脉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化疗性静脉炎一旦发生,不仅造成患者机体疼痛,并严重影响病人的治疗。临床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化疗性静脉炎的发

2、生机制、预防及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在逐步明确发生机制的基础上,对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取得了诸多成果,现综述如下。1.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1.1药物因素化疗药物刺激性强,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的进入血管内,超过了血管本身的缓冲应激能力,易引起局部血管痉挛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1];也可因药物本身直接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血浆PH值改变或高渗作用等,使血管内皮细胞正常代谢受到干扰,甚至坏死,从而发生静脉炎[2,3]。此外如阿霉素、顺铂及丝裂霉素等容易引起过敏反应,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静脉炎。[4]1.2物理因素环境的温度,液体输入时的输液量、温度、速度、压力与静脉管

3、径及舒缩状态对血管均可产生不良影响。当输入温度过低的液体时,局部血管易产生痉挛,血流速度减慢,药物易附着于血管壁,增加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引起了局部炎症介质的释放;同时使得血管供血减少,内皮细胞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引起静脉炎。。[5]1.3技术因素反复穿刺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发生炎性反应。固定针头位置不当,可加重机械性损伤,使化疗药物外渗,局部血管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6]1.4解剖因素肘窝及手腕等关节处感觉迟钝,早期渗漏不易及时发现;指间等处血管细小壁薄,耐受性差,易渗出;而下肢静脉瓣较多,回流缓慢,液体和药物滞留时间较长,,易致静脉炎。[7

4、]1.5神经传导因素有报道认为静脉药物的刺激作用,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有关;在静脉穿刺点的局部浸润麻醉,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可明显减少静脉炎及疼痛的发生。[8]2化疗性静脉炎判定标准高玉珍等[9]根据临床表现分为4型。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硬结型: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呈条索状;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肌层淤斑;闭锁型:静脉不同,逐步机化。目前多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2000年分级标准;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5、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3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3.1静脉内给药预防在研究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机制的基础上,临床工作者采用稀释药物浓度、局部浸润麻醉、保证液体合适温度、外用药物及行PICC或中心静脉置管等方法,疗效显著。3.1.1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冲洗稀释朱虹及马新娟等分别对输注化疗药物后应用生理盐水加量冲洗或大剂量5%葡萄糖快速滴注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化疗患者的静脉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10,11]3.1.2奴夫卡因静脉注射建立静脉通道后即推注0。25%奴夫卡因5-10ml;输注化疗药物前可重复

6、推注;若在输液过程中发现滴速减慢或局部疼痛不适,可再次推注,此法能有效防止液体外渗外漏,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2]3.2局部外用药物预防徐静等[13]过临床试验得出结论,在化疗患者行静脉穿刺采用硝酸甘油局部涂擦法,科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并发症的发生。官英丽[14]等报道,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将33%硫酸镁纱条沿静脉走行湿敷于注射的静脉部位,至化疗药物输注完1-2小时后停止,效果显著。王学敏等[15]在静脉穿刺后,在静脉走形范围内外媒湿润烧伤膏,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减轻。3.3局部冰敷冰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少疼痛的及对组织的损害。研究报道,在输入诺维本后以穿刺部位为起点

7、沿血管走行冰敷1小时,间歇1小时,连用3天,静脉炎发生率降低25%。[16]3.4滴注增温溶液有研究表明,设定输入液体的温度标准为15-35℃,当温度维持在最低时,发生静脉炎的的机率较高;而保持温度在20-35℃,静脉炎发生率较低。[5]3.5选择合适的血管选择弹性好、血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开关节、神经、韧带处的血管,不宜选择手足背小静脉及下肢静脉,不用末梢循环差的血管。3.6中心静脉及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