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兆基-别去江海留一瓢

汤兆基-别去江海留一瓢

ID:73748209

大小:1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10

汤兆基-别去江海留一瓢_第1页
汤兆基-别去江海留一瓢_第2页
汤兆基-别去江海留一瓢_第3页
汤兆基-别去江海留一瓢_第4页
汤兆基-别去江海留一瓢_第5页
资源描述:

《汤兆基-别去江海留一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汤兆基:别去江海留一瓢采访汤兆基先生的日子是一个深冬,虽然我再三强调应当拜访他,他还是亲自驾车风风火火地来上海文史馆找我。此前,汤老师拿着iPad飞快地翻页,得意地向懂书法的同事展示:外孙女两岁时信手涂鸦的笔法隐然有“八大”神韵。这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他的身上兼具少年的锐气、中年的沉稳和暮年的通达,他意气风发,跃马前行,将曾经历过的坎坷一一踏平,远远甩在尘土飞扬的身后。一生两逆艺兼三绝7岁孩童经历着肉体上极大的折磨,咳嗽、打针、吃药是家常便饭,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因肺结核是强传染性疾病,虽有兄弟姐妹,却无法亲密接触,汤兆基形单影只,日夜与寂寞为伴。其间有过转好迹象,但去学

2、校数日便病情复发,只得再度休学,回家静养。幸好善良的父母没有放弃他,当时治疗肺结核唯一特效药是进口的链霉素,他们不惜倾家荡产,也要购买这种昂贵的药为他续命。这场大病延续了五年多,直到1954年,他才奇迹般地康复。疾病折磨小汤兆基时,艺术之光却偷偷降临。因常年养病,他的生活空间是局限于一方病床。那张雕刻精致的红木床,是母亲嫁妆中的一件,由在南市开设红木作坊的外公亲自精心选择的。为解寂寞,母亲指导他用铅笔描绘床上浮凸的葡萄纹,画得多了便能默绘出一个大概。汤父与著名大画家吴待秋之子吴养木是同事,经他指点入门书画,家中时常翰墨飘香。汤母在上海绣品厂从事刺绣工作,绣品中不乏牡丹、月季

3、等花卉图样。耳濡目染,他在年幼时就触碰了艺术的气息,并在逆境中找到了创作的起点。疾病的折磨、孤独的心灵以及艺术的启蒙互相交织,是至今令汤兆基印象深刻的童年情景。长大后的他总是笑吟吟的:“这场人生之初的试练养成了我不急不躁,看淡得失的心态,令我终身受益。”病愈后,汤兆基年龄偏大,就插班入学,在上海新闸路第三小学学习,三年级时由学校推荐,进了上海市中福会少年宫美术班,在少年宫时有机会跟陈道坦、虞子骏等指导员学习雕塑和绘画。用泥塑成伏在地上的骆驼,待干透后涂上烤熔的蜡,很有光泽也不易破碎。骆驼的头和双峰隆起,就成有趣的笔架,外宾来了就作为礼品送给他们,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汤兆基

4、很早就展露艺术才能。1958年,他进入上海重点名校育才中学,恰逢“大跃进”,他经常背着书包去学校附近的张家宅等里弄画壁画,画的内容是人民公社放高产卫星等。1959年画的《力争上游》的国画刊登在《新闻日报》上,画面是一群往上游的金鱼,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算是极大的鼓励。由于汤兆基的父亲曾在中央银行任职,解放后处境不佳,屡次运动均受波及,按照他略带玩笑的说法,每次运动过后都要减工资,后来又逢“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