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的常见外科病

马的常见外科病

ID:79417023

大小:56.57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灯火阑珊2019
马的常见外科病_第1页
马的常见外科病_第2页
马的常见外科病_第3页
马的常见外科病_第4页
马的常见外科病_第5页
马的常见外科病_第6页
马的常见外科病_第7页
马的常见外科病_第8页
马的常见外科病_第9页
马的常见外科病_第10页
资源描述:

《马的常见外科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六节马的常见外科病一、败血症是由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易在马匹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疹,关节肿痛和肝脾肿大等,严重时可出现急性器官功能障碍。(一)病因由于病患马匹的基础疾病不同,传入途径以及机体抵抗力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有致病性或条件致病性的各种细菌均可成为败血症的病原体。致病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也可由其所潜伏的病灶中释放出来,经淋巴管或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细菌进入马匹机体后能否形成感染状态及侵入血循后能否发展成为败血症,与侵入细菌数量的多少和(或)其毒力大小、机体的防御功能与免疫应答强弱等诸多因素均有密切关系。(二)诊断要点1.出血:因毒素作用,引起血管渗出性出血,皮肤浆膜、粘膜可见多发性出血点,皮下结蹄组织可见浆液性出血浸润,浆膜腔内有不同程度积液,并混有丝状、片状纤维素。2.黄疸:因溶血、肝功能降低,胆红素增多,使浆膜、粘膜、皮下黄疸。3.脾急性肿大(败血脾):肿大的脾,表面青紫褐色,被莫紧张。质软易碎,切面隆起,紫红色,固有结构模糊,脾组织易刮脱,如粥样。镜检时,显著充血、出血(脾窦),噬中性细胞浸润,脾髓破坏,网状内皮增生,脾组织内见细菌团块。肉眼不肿大的脾:脾组织变性、坏死,浆液和白细胞渗出,充血不明显(如猪瘟、巴氏杆菌病)4.淋巴结呈急性炎症:多为急性浆液性或出血性炎变化。淋巴结肿大、出血、水肿,中性白细胞浸润,淋巴窦壁细胞增生,有时可见局部坏死中细菌团块。5.实质性器官(心、肝、肾)变性、或坏死,有时见局灶性炎症。6.肺呈淤血、水肿。7.中枢神经系统:肉眼常无变化,组织学检查,水肿,有时见局部充血、出血、白细胞浸润。(三)防治患病马匹厩舍应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以防耐药的金葡菌,绿脓杆菌及真菌等蔓延,以保护抵抗力低下的患病马匹免受感染。治疗方法:1.应用各种抗菌素和磺胺类药,一般有良好效果。用青霉素每日肌注100〜200万单位;链霉素每4〜6小时1次,每次1〜2g;金霉素每日1次,每次4g,连用数日,或至痊愈为止,土霉素每日口服1〜2g,服2〜3日;有关节炎的,可向关节囊内注射抗菌素,链霉素效果较好。2.静脉注射5%葡萄糖及复方盐水,静脉注射3%碳酸氢钠解除酸中毒。3.补给维生素A及其他维生素。 二、创伤创伤为机械因素加于马匹机体所造成的组织或器官的破坏,使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引起开放性损伤。创伤程度差别很大,伤情可以严重而复杂,甚至危及马匹生命。(一)病因各种机械外力作用(二)诊断要点马的新鲜创伤出血较多,以浆液性渗出为特征。马的化脓创在创伤发生2〜3日内,既创伤水肿出现的同时化脓就开始出现。马的创伤化脓时浓汁较稀薄,内混有浆液性渗出物而流动,所以引流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创伤坏死组织主要是变为流动体,可分解化脓,不形成木乃伊化。创伤若损伤感觉神经则发生麻痹;若损伤运动神经则发生运动障碍、跛行等;大出血和疼痛可引起休克;感染后可发生败血症;损伤呼吸系统可发生窒息;损伤头颅可发生瘫痪。(三)防治马创伤渗出液中细胞成分少,创伤内的血凝块、坏死组织和异物也就借助于这些渗出液形成流动体,从创伤内排出而达到净化的目的。所以马创伤时要彻底止血,清除血凝块、坏死组织和异物,这样才能达到尽快愈合的目的。三、脓肿脓肿是由于化脓性细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形成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引起脓汁滞留于组织内,并形成完整腔壁的蓄脓腔。脓腔的周缘被肉芽组织包围,形成脓肿膜。当刺激性较强的化学药液,如水合氯醛、氯化钙、松节油、高渗盐水等误注或漏人组织内时,也可引起无菌性脓肿。(一)病因化脓性细菌侵入机体或是刺激性较强的化学药液误入组织时,可引起脓肿。(二)诊断要点1.浅在性脓肿常发生于皮下疏松组织内,初期局部热、痛、肿明显。肿胀呈弥漫性,数日后肿胀逐渐局限化,中央变软,出现波动。在波动明显处穿刺,能发现脓汁。有的皮肤逐渐变薄,被毛脱落,最终皮肤自行破溃,流出脓汁。2.深在性脓肿常发于深筋膜下或深部组织中,由于有较厚的组织覆盖,局部肿胀常不明显,而患部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有轻微炎性水肿,触诊有指压痕及明显疼痛。穿刺可确定诊断。但脓肿尚未成熟,或脓肿发生在肌间疏松组织中,或脓汁过分黏稠等情况下,穿刺往往不易排出脓汁。这时要注意穿刺针孔内有无脓汁附着。(三)防治初期,局部应用温热疗法,涂布5%碘酊、雄黄散或用酒精调制的复方醋酸铅散。必要时,应用磺胺剂或抗生素疗法。后期为了促进脓肿成熟,可用具有轻度刺激作用的软膏剂,如鱼石脂软膏,涂布患部。当脓肿已成熟(有明显波动、穿刺有脓汁)时,应迅速切开排脓。切口应在最软化处,并有足够的大小,以便彻底排除脓汁,但不得超过脓肿壁,以免损伤健康组织使感染扩散。切开后,用防腐消毒剂充分冲洗脓腔,最后用碘仿醛合剂、魏氏流膏等浸渍灭菌纱布条引流。当脓腔深而脓汁黏稠时,也可用胶管引流。引流物的更换,应视脓汁的多少而定,脓汁多时,1〜2次/d,脓汁减少后,可经3〜4d换一次。 四、风湿病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本病是一种变态反应疾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延期性非化脓性发病,呈现变态反应疾病。此外,实践中证实,风、寒、湿、过劳因素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症状多种多样,分肌肉风湿病-肌肉群机能障碍;关节风湿病-关节机能障碍;蹄风湿病-蹄机能障碍;心脏风湿病-心肌炎性机能障碍。发生部位多见颈、肩臂、背腰、臀股等部份,主要特征:随运动症状减轻或消失,停止运功又复现。按病程可分为急性与慢性风湿病。及时除诱因,对症用药治疗,预后良好。(一)病因风湿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久卧湿地,寒风侵袭,汗后受风或旋即下塘暴饮冷水,夜受风寒,突遭雨淋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通常由于:(1)劳役过重,汗后淋雨雪,或劳役后放在舍外寒温地受凉购侵袭;或马舍不严密,经常受寒风侵袭,冬季粪尿成冰,马匹长期受寒。(2)饲料调配不均,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矿物质、维生素等)。特别是母马在寒冷季节怀胎时,一方面要供给胎儿大量营养物质,同时又要抵抗外界寒冷,因此,其体内必然要消耗过多的营养和热量,如果不注重孕马的饲料营养,很容易发生本病。(二)诊断要点到目前为止风湿病尚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在临床上主要还是根据病史和上述的临床表现加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下述辅助诊断。水杨酸钠皮内反应试验:用新配制的0.1%水杨酸钠10mL,分数点注入颈部皮内。注射前和注射后30min、60min分别检查白细胞总数。其中白细胞总数有一次比注射前减少五分之一,即可判定为风湿病阳性。据报道,本法对从未用过水杨酸制剂的急性风湿病病马的检出率较高,一般检出率可达65%。血常规检查:风湿病病马血红蛋白含量增多,淋巴细胞减少,嗜酸性白细胞减少(病初),单核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纸上电泳法检查:病马血清蛋白含量百分比的变化规律为清蛋白降低最显著,3-球蛋白次之,丫-球蛋白增高最显著,a-球蛋白次之。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变小。目前在医学临床上对风湿病的诊断已广泛应用对血清中对溶血性链球菌的各种抗体与血清非特异性生化成分进行测定,主要有下面几种:1.红细胞沉降率(ESR):是一项较古老但却是鉴别炎性及非炎性疾病的最简单、廉价的实验室指标。2.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向反应蛋白,在风湿病活动期、感染、炎症、高烧、恶性肿瘤、手术、放射病时CRP水平迅速升高,病情好转时迅速降至正常,若再次升高可作为风湿病复发的预兆。急性风湿48〜72hCRP水平可达峰值,一个月后,多变为阴性。3.抗核抗体(ANA):是针对细胞核任何成分所产生的抗体。由于细胞核包括许多成分,因此抗核抗体也有许多种类。可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4.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测定:抗“O”高于500单位为增高。此试验可证明有链球菌的前驱感染,为有代表性的反应。但抗“O”阳性并不能说明肯定患有风湿病。(三)防治在北方风湿病的发病率较高,对生产危害亦较大,加之其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又缺乏行之有效的预防办法,因此在风湿病多发的冬春季节,要特别注意马匹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要做到精心饲养,注意使役,勿使其过度劳累。使役后出汗时不要系于房檐下或有穿堂风处,免受风寒。厩舍应保持卫生、干燥、冬季时应保温以防马匹受潮湿和着凉。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马匹上呼吸道疾病,如急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鼻卡他等 疾病应及时治疗。如能早期大量应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彻底治疗。风湿病的治疗要点:消除病因、加强护理、祛风除湿、解热镇痛、消除炎症。除应改善病马的饲养管理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外,还可采用下述治疗方法:1.应用解热、镇痛及抗风湿药:解热镇痛药水杨酸、水杨酸钠、阿斯匹林等是抗风湿作用最强的一类药。2.应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常用的有地塞米松和强的松等。亦可用氢化可的松。3.应用抗生素控制链球菌感染。4.应用碳酸氢钠、水杨酸钠和自家血液疗法。五、纤维瘤马纤维瘤是由结缔组织发生的一种良性肿瘤。兽医临床上最为多见,各种马匹均可发生。马纤维瘤形体较小时,对机体没有危害,当生长较大时,则影响马匹外观(特别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外观直接影响马匹的经济价值)和争夺机体营养,对附近组织产生机械性压迫,如经常受摩擦等刺激时则可能产生癌变。应进行手术切除。(一)病因结缔组织受到常久的刺激时均可发生,是由结缔组织细胞和它所产生的胶质纤维所构成。(二)诊断要点马纤维瘤常发生于马的头部、髻甲部、胸腹侧、四肢和包皮等的皮下。一般呈球形、半球形,还有的呈倒葫芦形。大小不一,小如蚕豆、拳头大,大如人头或更大,表面光滑,触诊质硬,可以推动或有一根蒂与下方组织相连,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生长时间可以从几年到十几年,生长较缓慢,触诊无疼痛反映。根据以上情况即可诊断。但诊断时应与恶性肿瘤相区别,恶性肿瘤生长迅速,无被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有时溃烂,呈菜花状,有剧烈的疼痛反应,易转移,不易彻底切除。(三)防治马纤维瘤一般采取手术摘除,手术摘除应及早进行,最好是拳头大之前摘除。手术切除前,应先将病马站立或横卧保定,充分暴露术部,局部剃毛,用温肥皂水清洗术部皮肤,消毒。术部采用局部多角形麻醉,先在手术区周围选择数个刺针点,使纤维瘤周围形成一个圆形的封闭区,将针头刺入皮下,缓慢抽针,同时注射1%~2%盐酸普鲁卡因药液,最后拨出针头。摘除时对于较大的纤维瘤,可在中央作一皮肤切口,剥离肿瘤周围组织至根部,将瘤体与包膜同时摘除,然后清理创腔修整创缘,结节缝合皮肤,装结系绷带。对于体积较小的纤维瘤,可在纤维瘤的根部环形切开皮肤,再连同肿瘤体皮肤彻底切除肿瘤组织,然后修整创缘和处理创腔,最后缝合皮肤创口。手术过程中,应彻底止血,如遇较大的血管,应在血管两侧分别用缝线结扎,然后再切断。六、角膜炎因外力、外伤及异物入眼内引起,另外,细菌感染,营养障碍(VA缺乏),邻近组织病变的蔓延,某些传染病(马流感),寄生虫病(混睛虫)等可并发。主要表现羞明、流泪、痛疼、眼脸闭合、角膜混浊,角膜破损或溃疡。及时合理治疗多能治愈。(一)病因角膜炎是马的一种常见眼病,引起发病的原因一般分为4种。(1)外伤性所致的角膜机械性损伤。(2)化学物质对角膜的刺激而引起的损伤。(3)结膜损伤后,炎症波及角膜。(4)传 染性角膜炎,见于恶性卡他热等疾病。(二)诊断要点患马精神一般较差,体温可能略有升高,眼羞明、流泪及角膜混浊,呈白色云雾,形成角膜翳,伴随流出不少的脓汁。(三)防治患马应注意休息,喂些干净的草料和豆谷类饲料,饮水清洁、厩舍通风、清净。角膜炎宜早治疗,若有异物应及时取出异物,当角膜穿孔或化脓严重、视力破坏难恢复时,应进行眼球摘除术。治疗方法:1.西药首先对患部进行清洗,用1%的过氧化氢液洗净眼睑皮肤上的脓汁,再用0.1%的高镒酸钾液冲洗眼部,检查没有发现异物后,3次/d用0.5%金霉素眼膏滴眼,连滴4~5d。2.中药用决明散石决明40g、草决明45g、黄苓、桅子、白药子、黄萱、黄药子各50g、大黄、黄连、郁金各40g、没药30g,共研为末,开水冲药,加蜂蜜200g、鸡蛋清6个,米浆水适量,调温灌服,1剂/d,服用一周。七、舌损伤主要由于粗暴装用口勒,牙齿磨灭不正或牙齿疾病引起。因损伤部位和损伤面大小的不同,其症状也有差异,多数病马出现咀嚼变慢,吃草困难,流涎带血,口臭,早发现并及时外科常规处理缝合,多预后良好。(一)病因多因外力损伤。(二)诊断要点马的舌损伤多由口勒使用不当所致,发病初期,马匹不断咀嚼,有大量混有血液的唾液从口中流出,有的马匹可将流出的血液咽下,由于疼痛,马匹拒食拒饮,随着时间推移,病马虽有食欲,但采食困难,往往立于食槽或水槽前,不断作吞咽动作,流涎,有臭味。检查口腔,可见舌体有不同程度裂伤,裂伤多发生在舌系带以远部位,严重裂伤可超过舌体横径的2/3。(三)防治马的口勒使用不当,是早成舌损伤的常见原因,因此在劳役时对马口勒要使用得当,防止粗暴牵拉。治疗方法:缝合舌体前应对马匹进行麻醉,施行合理保定。马一般采用横卧保定,全身轻度麻醉或给予镇静剂。可用5%水合氯醛酒精按每kg体重1mL静脉注射,也可用2%静松灵按每kg体0.8mg肌肉注射。如果配合使用3%盐酸普鲁卡因作两侧舌下神经的传麻醉,效果更好。先用清水洗净口腔内饲料残渣及血液,将裂伤的近端舌体用绷带扎住,拉出口腔,检查损伤的程度及创彳感染情况并用0.1%高镒酸钾液彻底冲洗,去除创缘的坏死组织,使两侧创缘都成为新鲜创面。在靠近舌体的中间部位用12号丝线作水平纽扣状缝合,靠近舌体边缘处作结节缝合。缝合应使两侧创缘严密对合,但缝线不要拉得过紧,以免造成缺血性坏死。用0.1%新洁尔灭液冲洗口腔后,涂擦碘甘油。术后3d内禁食,但不限制饮水,于每次饮水后口腔内涂擦碘甘油控制感染。禁食期间实行鼻饲或输液。3d后可给予流食并逐渐过渡到正常饲喂。舌部的缝线无需拆除,第10d左右自行脱落。八、面神经麻痹马颜面神经麻痹又称为“歪嘴风”,是马匹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分布在面颊、耳、上下 唇的面神经因故发生麻痹,而使得面部肌肉功能丧失的一种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肌肉突发瘫痪的末梢性颜面神经麻痹多见,如果治疗不当常遗留后遗症。(一)病因马的颜面神经麻痹可分为中枢性麻痹和末梢性麻痹两种。前者多为脑外伤、脑出血、脑瘤、脓肿及某些传染病和中毒性疾病所致。后者多由神经经路受到笼头压迫、外力打击、冲撞或冷风侵袭等引起。此外,腮腺肿瘤、手术失误及血栓形成等,也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中兽医学认为,马的颜面神经麻痹是由于劳役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头面部前后肢阳明、前后肢少阳经络,导致经脉气血失和,脉络失养,气血瘀阻,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二)诊断要点马的中枢性和末梢性颜面神经麻痹在临床症状上各有不同。1.末梢性颜面神经麻痹:多为一侧性,患侧耳歪斜呈水平状或下垂,上眼睑下垂,眼睑反射消失,病侧鼻翼塌陷,鼻孔狭窄,呼吸困难。上、下唇下垂并向健侧歪斜,出现歪嘴,采食、饮水困难,患马用牙齿摄取饲料,咀嚼不灵活,患侧颊部有大量饲料积留,饮水时将口角伸入水中,缺乏吸水能力。2.中枢性颜面神经麻痹:多为两侧性,双耳下垂和双侧眼睑下垂,眼半睁半闭,双侧鼻翼塌陷,鼻孔狭窄高度呼吸困难,由于唇麻痹,患马将嘴伸入饲料中用齿采食,伸入水中用舌舀水,咀嚼音低、流涎,两颊部残留大量饲料,并有咽下困难等症状。上下唇下垂不能自由采食、饮水,刺激双侧反射机能减退。(三)防治由中枢性或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预后视原发病的转归而异。凡由于外伤、受压等引起的末梢性面神经麻痹,在消除致病因素后可采用针刺、口服汤药、中药外敷、理疗与按摩的治疗方法,马的颜面神经麻痹能收到良好的疗效。治疗后须将病马置于避风、温暖、干燥的马舍内,饮温水,对不能采食的病马每天上下午用胃管或直肠投给足够的营养剂各1次。九、副鼻窦蓄脓马鼻、额窦蓄脓是兽医临床上一种常见病,是指鼻窦、额窦及颌窦黏膜的炎症。多为一侧性,很少同时侵害两侧。当某一窦腔发炎时,可以相互蔓延。窦炎通常为慢性经过,病程较长。(一)病因大多是因牙齿疾病,额骨或上颌骨发生骨折,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引起。饲草料等异物进入窦腔,跌打碰伤鼻、额窦骨膜发炎也可引起马鼻、额窦蓄脓。此外,马腺疫、马鼻疽也可引起本病。(二)诊断要点病马长期从鼻孔流出黄,白色脓液,长达数月之久,体质消瘦,食欲减少,精神不振,体温一般正常,若一侧鼻孔流出脓液,大多是鼻窦蓄脓,若两侧鼻孔流出脓液,则多是额窦蓄脓,特别是在低头食草或咳嗽时,流出的脓液增多,叩诊呈半浊音。手术切开或圆锯颌骨药液冲洗,预后良好。(三)防治穴位注射西药。若是鼻窦蓄脓,使用长约4~5cm的针头经眶下孔刺入鼻窦腔内,注入鱼腥草注射液30~50mL,额窦蓄脓也采用类似方法,1次/d,连用2~3次。中药使用酒知母150~200g,酒黄柏150~200g,木香30~50g,共为细末,开水冲服,1剂/d,连用2~3齐I」。 十、颌骨骨折颌骨骨折是马匹屡见的外科病之一,役马多因驾使车辆行驶下坡路滑倒或向前冲闯障物而造成骨折。(一)病因主要原因是颌骨突然受到强大外力,如蹴踢、冲撞运输碰撞,摔倒切齿触地引起。(二)诊断要点颌骨骨折一般多见下颌骨骨折,骨折处下垂,不能吃草,仅能吃少量饲料,下唇肿胀斜向一侧。门齿上下不能吻合,应及时固定,防止断端刺破血管大出血及骨端外露形成开放性骨折,易感染难愈合。(三)防治1、手术治疗:当其骨折部位发生在齿槽间隙第一下臼齿前方处时,其治疗方法多采用不锈俐板固定法,但当安装不锈钢板固定时,往往因旋拧螺丝钉穿入齿槽骨而抵止臼齿根,则难于拧入,或因开口提拉口角也难以充分暴露术部而给固定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2、药物治疗:每日补糖钙药物治疗(10%葡萄糖液1000mL,5%葡萄糖氯化钠液1000mL,5%氯化钙液200mL,混合静脉注入),并用0.1%高镒酸钾液1000mL冲洗口腔。在治疗期间,每日灌服小米稀粥两次,每次量2000~2500mL,自由饮水,禁忌采食。十一、颈椎脱位与骨折发病原因是机械性强大暴力,如马在快行中突然跃倒,头颈着地,跳跃障碍物撞碰,卧倒在地强烈挣扎,缰绳缠系在后腿部,猛击颈部等外界因素,患骨质疏松症及氟骨病是内在因素,程度不同的颈一侧性歪斜,运动失调,骨折处不易听到骨摩擦音,随病情的差异,预后也不相同,未损伤脊髓和血管,经整复后复位,木夹板固定,治愈有望。十二、鞍具伤鞍伤感染是马匹常见外科疾病,其多由鞍具的压迫及马背与鞍具的摩擦而引发,骑乘马该病较为常见。因鞍具不适合,马体缺少锻炼,鞍具不洁过硬,不按要领备鞍具,不遵守骑乘规则,跛行还骑乘,因受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不同,临床症状也不一样,分皮肤擦伤、炎性水肿、血肿及淋巴外渗,粘液发炎,皮肤坏死,耆甲漏,本病治疗时间较长、易复发。(一)病因鞍具制作不合理,不适合马的体型时,可导致马背机械性损伤:鞍具使用不当,鞍垫过薄或鞍垫不干净,夹杂有沙粒等异物时,可损伤马背而引起发病;马使役不当,如骑乘于崎岖的山路及遇坡陡、急弯等也会造成其背部损伤;马体的构造不良,如凸凹背、平肋或圆肋及高低髻甲的马易发生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常影响马匹的健康和影响使役。此外,马缺乏锻炼,不按要领备鞍和套车,不遵守使役、骑乘规则及长途驮运、骑乘,负重过大,久不卸鞍或跛行马继续使役等,特别是使役频繁时易引起发病。(二)诊断要点发生轻度鞍伤时,患马被毛脱落,患部表皮脱落,出现擦伤症状,其局部有浆液性、淡黄色渗出液,以后渗出液干燥,形成黄褐色痂皮,且与周围的被毛胶着。如皮肤深层组织也受到损伤,则露出鲜红色的创面,此时患部出现炎症反应。触摸患马,其 敏感疼痛,患部出现化脓感染或发生腐败性炎症。(三)防治如是由鞍具不合适引起的发病,应及时改进或更换鞍具。传统鞍具以优质材料制成,其轻巧耐用,而现在的鞍具大多是用钢筋焊接而成,非常笨重、粗糙,且不是根据马的体型而制,易对马体造成损伤,所以要注意选择适合马体的鞍具。对马匹应加强使役管理,要求骑乘人员在备马时,保证鞍垫、鞍具及马背的清洁,以防止鞍伤发生。治疗方法:如马匹背部皮肤受伤或在骑乘过程中感觉到马有异常时,应立即停止使役,以免造成更大的损伤。如有损伤,应根据损伤的部位,查明原因,并及时消除致伤因素。如鞍具制作不合理,不适合马的体型,要注意改进。对鞍伤病灶的治疗,先将患部及周围的被毛剪净,从患部中央到外围用0.1%高镒酸钾溶液彻底清洗,并除去干燥的痂皮、腐败坏死组织及脓汁后,用消毒药水反复冲洗。对于较深的伤口,应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取碘仿2g、磺胺粉18g,共研细末,加凡士林80g调匀后敷于患部,并在药膏上覆盖纱布,周围涂搽5%碘酒。药物隔日更换一次,五次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防止马匹因伤部发痒等原因磨擦患部及打滚。本方除用于鞍伤治疗外,还可用于其他皮肤深部的炎症及溃疡疳肿的治疗。十三、外伤性腹壁疝外伤性腹壁疝可发生于各种马匹,主要由强大的钝性暴力所引起。主要症状是腹壁受伤后局部突然出现一个局限性扁平、柔软的肿胀物,可摸到疝轮,伤后几天,炎性症状逐渐发展,疝轮越大,脱出内容物越多,疝囊就越大。(一)病因外伤性腹壁疝可伴发淋巴管断裂,淋巴液流出是浮肿的原因之一。其次是受伤后腹膜炎所引起的大量腹水,经破裂的腹膜而流至肌间或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间而形成腹下水肿,此时原发部位变得稍硬。(二)诊断要点1.临床症状患马被毛凌乱,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可视黏膜潮红,心跳加快,体温略高,天然孔无异常变化。腹壁有多处挫伤,但无开放性创口,腹肌紧张,触摸时有疼痛敏感反应;在左侧腹肋部,朕窝前下方,有连片且不规则的囊状物,触诊柔软并有波动感;视诊可见囊内容物有蠕动,早期听诊有类似肠管的蠕动音,后期肠鸣音逐渐减弱;腹底部有大面积浮肿。2.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下降,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升高。3.B超检查B超检查可见患马疝内容物为肠管,疝囊内有不规则肠形,肠管扩张内有积液,有时可见肠蠕动亢进。4.腹腔穿刺偶见淡红色液体及少量肠内容物。(三)防治1.手术路径在疝囊底部提起囊壁,以皱裘切开法将皮肤切一小口,用手指根据疝环方向扩大至所需长度,小心地分离粘连肠管,使肠道和囊壁分离,同时将肠道表面增生的粗糙纤维组织彻底清除,充分止血。肠管或肠系膜损伤较重的,需行肠段切除,并彻底清除腹腔及腹壁内组织碎块、肠内容物,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并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然后从脱出的肠管一端逐步按顺序还纳于腹腔,随内容物的还纳可先向腹腔内及肠壁外喷洒阿莫西林油剂后再行缝合。 1.疝轮修补手术对病情较轻的,在缝合时将腹膜及腹横肌一次行螺旋缝合,而腹壁各层肌肉及其腱膜,若因撕裂致边缘不整齐,在手术中可采用间断钮孔状缝合,切实缝合腹横筋膜,减张缝合皮肤切口。若是陈旧性腹壁疝,急性期已错过手术治疗的机会的,形成肥厚而硬固的疝轮,手术时可将瘢痕化的结缔组织用外科刀削成新鲜创面,用邻近组织做成瓣以填补疝轮进行修整。患马疝轮过大的,手术修补时将疝囊的皮下结缔组织用外科刀将其与皮肤囊分离,然后切开疝囊,将一侧的纤维组织瓣用纽孔状缝合法缝合在对侧的疝轮组织上,再将另一侧的组织瓣用纽孔状缝合法覆盖在上面,最后用减张缝合法闭合皮肤切口。2.术后护理术后给马滴注葡萄糖、安钠咖,补充体液,同时全身使用抗生素;密切观察马术后是否发生疝痛或不安,如疝内容物整复不确实或术后粘连等均可引起疝痛。此时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甚至重新做手术。腹壁疝手术部位易伤及膝褶前的淋巴管,常在术后1~3d出现高度水肿,并逐渐向下蔓延,应与局部感染所引起的炎症相区别,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术部清洁、干燥,防止摔跌。从临床效果来看,对外伤性腹壁疝的治疗以手术疗法最为理想,不论是新发的或是陈旧的,特别是已发生粘连、嵌闭者更需进行手术治疗,只有对疝环很小,内容物脱出不多的可复性疝,可以采用保守疗法。十四、关节扭挫伤关节扭挫伤是关节扭伤和关节挫伤的总称,可单独发生,但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同时发生的。在使役中由于滑走、跌倒、急转弯、一肢踏嵌洞穴而急速拔出,或因打击、冲撞等外力作用,使关节韧带和关节囊或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非开放性损伤。严重病例还可损伤关节软骨和骨端。(一)病因关节扭伤是关节韧带,关节束及周围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一种闭合性外伤,是使役马匹的一种常见性疾病。又称为关节扭挫,其形成的原因主要由于马匹受到打击、冲撞、踢蹴、角抵或轻度的轮扎及跌倒或坠落在硬地上时,由于机械性钝性外力作用于马体所引起挫伤性关节损伤。或在不平坦的道路上急速运动突然停止或回转,飞跃障碍,误入深坑,失足踏空,滑走跌倒或嵌于穴洞中的急速拔腿等使关节超生理范围的侧方运动、屈曲、伸展或扭转而引起扭伤性关节损伤。也可由于装护蹄不及时或不当,致使发生延长蹄或变形蹄,使马匹在作业中挽拽或奔跑时踏着不确实,均可发生关节过度伸展或屈曲,而致关节扭伤。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在每年11月份到翌年4月份期间东北地区多发,这与东北寒冷冬季较长有关。在此期间正值地冻路滑,马匹在此路面负重行走极易失足登空,在急转骤停的情况下,又易于跌倒。在上述情况下,关节受此间接的机械外力作用下,造成关节韧带和关节囊的剧伸甚至断裂,或造成软骨和骨髓的损伤而致关节扭伤、挫伤。从年龄观察,5〜9岁的壮年马匹多发,可能与壮年马匹使役频繁,又多服重役有关。(二)诊断要点1.球关节扭挫轻症时,局部肿、痛均较轻,呈轻度支跛。重症时,驻立检查,球节屈曲,系部直立,足尖着地。运步时,球节伸屈不完全,以蹄尖接地前进,呈中度支跛或以支跛为主的混合跛行。触诊疼痛剧烈,肿胀明显。2.跑关节扭挫站立时,跑关节屈曲并以蹄尖轻轻着地。运动时,呈轻度或中度混合跛行。压迫跑关节受伤韧带时,可发现疼痛和肿胀。重症时,常在胫关节囊中出现浆液性渗出物,并发浆液性关节炎。有时可继发变形性关节炎或跑关节周围炎。(三)防治 1.马关节扭挫,发病后治疗越及时,效果越好,因此,发病后必须早起诊断,及时治疗。治疗时应搞好消毒、防止感染、制止溢血、消炎止痛、消肿排脓的治疗原则,合理配伍用药,疗效快,减少经济损失。治疗过程中,重点应注意防止新感染,造成新损伤。关节损伤的初期,为了防止韧带再次撕裂和大量潦血,应限制病马运动。后期为了恢复功能,防治关节粘连,可适当加大运动量。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放牧时远离陡坡等危险地带,做好装蹄护蹄工作,以避免发生关节损伤。2.治疗:受伤初期,可用压迫绷带或冷却疗法以制止溢血,当急性炎症缓和后,为了促进溢血迅速消散,可改用温热疗法,若关节内积聚多量血液不能吸收时,可行关节腔穿刺。疼痛剧烈者,可肌肉注射3%安乃近20〜40mL、安痛定20〜50mL等。防止感染可用青霉素和磺胺疗法。肿痛明显者可外用中药:雄黄31g、白芨62g、明矶31g、乳香62g、红花31g、桅子31g,共为细末,醋500mL调敷患部。若有关节韧带断裂,特别有关节内骨折可疑时,应尽可能地装固定绷带。当局部炎症转为慢性时,可用碘樟脑醛合剂(碘片20g、95%洒精100mL、乙醛60mL、精制樟脑20g、薄荷脑3g、蔗麻油25mLo在患部涂擦5〜10min,每日两次,连用5〜7d。十五、关节板伤发病原因,多见马在不平路上奔跑、急转弯、急停、转倒、失足登空,嵌夹在洞中急拔腿,跳障碍,装蹄粗暴、姿势不良等。主要症状:跛行、肿胀、疼痛、温热、如不及时治疗,局部骨质增生。马多发生在前肢的系关节和冠关节。治疗参考关节扭挫伤。十六、鞘腱炎腱鞘炎是马匹的常见疾病,屈腱的腱鞘比伸腱的腱鞘发病率高,特别是指(跖)部腱鞘发病率较高。(一)病因运动过急、腱鞘剧伸,如冲撞、打击、跌倒、踢伤等或挽驮重载在不平、泥泞的道路上疾驰可造成腱或腱鞘受到机械性损伤:肢势不正、削蹄或装蹄不良或长期休息后突服重役等,可使腱的牵张过度而发病。此外,初生马仔的血源感染或马腺疫、马鼻疽、副伤寒、等疾病也可引发腱鞘炎。(二)诊断要点本病是球节部指(趾)屈肌腱鞘的炎症,多为浆液性炎症。发病部位多在球节上方和下方的系凹部。患急性浆液炎时,肿胀位于球节上、近籽骨上韧带与指(趾)浅屈肌腱之间的内外侧。肿胀部呈椭圆形,柔软波动,患部温热、疼痛。出现重度炎症时,大量渗出液蓄积腱鞘内,其系骨两侧直至系凹部肿胀明显,病马表现支跛。慢性经过时渗出显著增多,肿胀部明显波动,患部冷感、无痛,一般无跛行。患急性浆液纤维素性炎症时,肿胀小而剧烈疼痛,触诊时患部上方有轻微波动,下方有捻发音慢性经过时,肿胀增大,无热痛和跛行。患纤维素性炎症时,除患部温热肿胀外,有剧痛和捻发音。慢性经过时腱鞘肥厚,并常因钙盐沉积而骨化。病马指关节活动受限,并随运动而加重。本病在症状上与系关节扭伤类似,表现为系关节肿胀、增温,系关节屈曲,站立时蹄尖着地。不同的是,系关节扭伤后病马息部立即出现肿胀、热痛,其症状仅限于系关节,系部系凹不出现波动性肿胀。 (三)防治以制止渗出、促进吸收、消除积液、防治感染和粘连为治疗原则。采用外敷化瘀膏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本病。急性炎症初期,病初1〜2d内应进行冷疗,可用冷水浇淋或用冰袋冷敷患部,同时包扎压迫绷带,以减少炎性渗出,病马应当停止使役,安静休息。急性炎症缓和后,如渗出物过多而不易被吸收,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穿刺,放出渗出液,同时注入0.5〜l%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溶液10〜15mL,注射后牵遛15min。急性炎症缓和期和慢性病马可用下列方法治疗:1.红外线治疗灯照射操作方法:先将病马患肢球节及附近肿胀部剪毛、消毒。治疗以照射球节患处为主,灯距患处25〜30cm为佳,5d为一个疗程,1次/d,每次照射45〜60min,冬季以照射60min为宜,夏季以照射45min为宜。2.中药外敷用红外线治疗灯照射后,再用自拟中药外敷。方剂:当归、姜黄、牡丹皮、大黄各50g,细辛、生川乌、皂角刺、桂枝、透骨草、苦丁香、延胡索、乳香、没药、赤芍、桅子、蒲公英各35go用法:上药研细,加75%酒精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取脱脂棉一块(大小以能完全包裹住球节及肿胀部为准)及纱布包裹于患部。为防酒精挥发及保温,可用塑料布包在最外面,最后用弹性绷带固定,1次/d,5d为一个疗程。十七、用马疳病牧民称“水钻”,是马匹的常见病,其特点为毛囊和皮脂腺及其周围皮肤和皮下蜂窝组织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一次或多次复发,病程多为慢性经过,时愈时发,严重者失去乘用能力。(一)病因马疳病一般是致病的各种细菌感染毛囊口,乱用被病马脓汁、汗液污染的鞍具、汗褥或马互相啃咬等途径而感染。(二)诊断要点髻甲部、背部、腰部出现毛囊皮脂腺炎,发展扩大成疼痛热肿的结节,周围的皮肤紧张发红,顶端变白,破溃时流出黄白色脓液而形成结痴,按压疼痛敏感,剥离结痴时,创面流出脓汁和血液。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接一个形成,但也有同时形成很多,如不及时治疗,在十几天时间内,形成很多,使整片的皮肤形成痈,长期不愈合,有的达半年以上。多数病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极少数引起继发全身化脓性感染而死亡。(三)防治马疳病要早期及时治疗,在局部处理的同时,对大面积出现的要进行全身抗菌素疗法,在治疗过程中严禁备鞍乘骑,并加强护理。病马站立或侧卧保定,患处彻底剪毛,清除污物、结痴、脓汁,创口及周围用氨水冲洗、消毒。然后称取碘仿5g,高镒酸钾3g,消炎粉2g,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凉开水配成碘高消合剂涂于创口上,现配现用,间隔3d换药。同时,在5%葡萄糖500mL中加入水杨酸钠30g,乌洛托品4g,氯化钙15g,配成“水乌钙液”静脉注射,1次/d,连用3d。十八、蜂窝织炎马的皮下蜂窝织炎是马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发生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以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形成浆液性、化脓性或腐败性渗出物,并伴有明显 的全身反应为特征。(一)病因现代兽医学认为,引起皮下蜂窝织炎的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厌氧菌等。一般多由皮肤或黏膜的微小创口的原发病灶感染,亦可由邻近组织的化脓性感染扩散,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转移。偶见于继发某些传染病或刺激性强的化学制剂误注或漏入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而引起。传统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外感六淫或内热壅盛,侵入肌肤、经络,使患部气滞血瘀而致。(二)诊断要点用消毒针头取患部组织液抹片,革兰染色,镜检,视野中可见串珠状革兰阳性球菌或卵圆形葡萄状革兰阳性球菌,即可诊断为马皮下蜂窝织炎。本病多发生于四肢部,尤以后肢多发。主要表现为患部肿胀、疼痛、化脓、组织坏死、功能障碍及体温升高。病初患部出现弥漫性渐进性肿胀,呈捏粉状,按压有指压痕,数天后则变为稍坚实感,患部皮肤紧张而不能移动。触诊时热痛反应明显。病马体温升高,可达40c以上。肿胀部位面积大小不一,与周围健康组织界限明显。当病马四肢下部发生进行性弥漫性感染时,常向上扩大蔓延,引起全肢大范围肿胀,令患肢机能障碍更严重。局部淋巴结常发生肿大而有疼痛。病马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并出现各系统的机能紊乱。口色红,脉洪数。如误治、失治常导致患部发生化脓,肿胀部位变软而有波动。良性经过者,患部脓肿破溃,流出脓汁,病情好转。反之,炎症向深部扩散,引起深部蜂窝织炎致使病情急剧恶化。(三)防治治疗病马蜂窝织炎,应以减少炎症渗出,抑制感染扩大蔓延,减轻患部组织内压,改善全身状况,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为原则。在积极进行局部处置和治疗的同时,应并行全身治疗。1.中医疗法:外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可用如意金黄散。天花粉120g,黄柏60g,大黄60g,白芷60g,姜黄60g,生南星60g,苍术30g,厚朴30g,陈皮30g,生甘草30g,共研细末,混匀,装瓶备用。将上药研细面加75%乙醇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取脱脂棉一块,大小以能完全包裹住球节及肿胀部为准,用纱布包裹于患部,为防乙醇挥发及保温,用塑料布包在外面,最后用弹性绷带固定,24h换药1次,6d为1个疗程。如6d后没有痊愈,可停药1d后继续第2个疗程。2.西医疗法:肌肉注射采用青霉素G钠,以注射用水溶解,配成20万IU/mL的溶液,每次按1万IU/kg体重注射,每日3次,6d为1个疗程。如6d后没有痊愈,可停药1d后继续第2个疗程。十九、血肿血肿是由于各种外力作用,导致血管破裂,溢出的血液分离周围组织,形成充满血液的腔洞。(一)病因血肿常见于软组织非开放性损伤,但骨折、刺创、火器创也可形成血肿。马的血肿经常发生于胸前、髻甲、股部、腕和跑部。血肿可发生于皮下、筋膜下、肌间、骨膜下及浆膜下。根据损伤的血管不同,血肿分为动脉性血肿、静脉性血肿和混合性血肿。血肿形成的速度较快,其大小决定于受伤血管的种类、粗细和周围组织性状,一般均呈局限性肿胀,且能自然止血。较大的动脉断裂时,血液沿筋膜下或肌间浸润,形成弥漫性血肿。血肿最常发生于产后母马,乳腺常受外伤或自身后蹄的损伤,致使乳腺发生巨大血肿。较小的血肿,由于血液凝固而缩小,其血清部分被组织吸收,凝血块在蛋白分解酶的作用下软化、溶解和被组织逐渐吸收。其后由于周围肉芽组织的新生,使血肿腔结缔组织化。较大的血肿周围,可形成较厚的结缔组织囊壁,其中央仍贮存未凝的血液,时间较久则变为褐色甚至无色。 (二)诊断要点血肿的临床特点是肿胀迅速增大,肿胀呈明显的波动感或饱满有弹性。4~5d后肿胀周围坚实,并有捻发音,中央部有波动,局部增温。穿刺时,可排出血液。有时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和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血肿感染可形成脓肿,注意鉴别。(三)防治治疗重点应从制止溢血、防止感染和排除积血着手。可于患部涂碘酊,装压迫绷带。经4~5d后,可穿刺或切开血肿,排除积血或凝血块和挫灭组织,如发现继续出血,可行结扎止血,清理创腔后,再行缝合创口或开放疗法。二十、蹄裂蹄裂又名裂蹄,是蹄壁角质分裂形成各种状态的裂隙。按角质分裂延长的状态可分为负缘裂、蹄冠裂和全长裂;按发生的部位则有蹄尖裂、蹄侧裂、蹄踵裂。根据裂缝的深浅,可分为表层裂、深层裂;按照裂隙的方向,即沿角细管方向的裂口谓之纵裂,与角细管的方向成直角的裂口是横裂。比较严重的为蹄冠或全长的纵向深层裂。马匹的蹄裂前蹄比后蹄多发,冬季比夏季多发。(一)病因倾蹄、低蹄、窄蹄、举踵蹄等不良蹄形;肢势不正,蹄的各部位对体重的负担不均;蹄角质干燥、脆弱以及发育不全等,均为发生蹄裂的因素。草原育成的新马,一时不能适应山区或城市的坚硬道路,又不断在不平的石子路上奔走,蹄负面受到过度的冲击和偏压,容易发生蹄裂。马匹的饲养管理不良,不能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或蹄部的血液循环不良,均能诱发蹄裂。蹄角质缺乏色素时,角质脆弱而发生本病。遭受外伤及施行四肢神经切断术的马,也易引起蹄裂。(二)诊断要点新发生的角质裂隙,裂缘比较平滑,裂缘间的距离比较接近,多沿角细管方向裂开;陈旧的裂隙则裂缝开张,裂缘不整齐,有的裂隙发生交叉。蹄角质的表层裂不致引起疼痛,并不妨碍蹄的正常生理机能;深层裂,特别是全层裂,负重时在离地或踏着的瞬间,裂缘开闭,若蹄真皮发生损伤,可导致剧痛或出血,伴发跛行。如有细菌侵入,则并发化脓性蹄真皮炎,也可能感染破伤风。病程较长的易继发角壁肿。(三)防治1.预防对不正肢势、不正蹄形的马进行合理的削蹄与装蹄,矫正蹄形和保护蹄机。须经常注意蹄的卫生,适时的洗蹄和涂油,防止蹄角质干燥脆弱。2.治疗要使已裂开的角质愈合是困难的,主要是防止继发病和裂缝不继续扩大,应努力消除角质裂缘的继续裂开。为了避免裂隙部分的负重,可行造沟法。在裂缝上端或两端造沟,切断裂缝与健康角质的联系,以防裂缝延长。沟深度5〜7mm,长约15〜20mm,深达裂缝消失为止,以减轻地面对蹄角质病变部的压力,避免裂隙的开张及延长。主要适用于浅层裂或深层的不全裂。薄削法用于蹄冠部的角质纵裂,在无菌的条件下,将蹄冠部角质薄削至生发层,患部中心涂鱼肝油软膏,一次/d,包扎绷带。促进瘢痕角质的形成,经过一定时间,逐渐生长蹄角质;用医用高分子粘合剂粘合裂隙,在粘合前先削蹄整形或进行特殊装蹄,再清洗和整理裂口,并进行彻底消毒后,最后用医用高分子粘合剂粘合;为了防止裂缝继续活动和加深,可用金属铜子铜合裂缝,此法可单独应用,也可以配合其它方法应用。 二十一、淋巴外渗淋巴外渗是机体受到外界挫伤和钝性刺激后,淋巴管破损或断裂,使淋巴液外流并蓄积在皮下、筋膜等组织内,使组织分离。随着淋巴液的不断渗出肿胀部逐渐增大,马体日见消瘦,严重时影响饮食和正常生理功能乃至危及生命。(一)病因马的淋巴外渗多是由于马的意外滑倒、互相踢斗、墙壁围栏的挤擦,致使淋巴管破裂,大量的淋巴液积于皮下,形成没有明显界限的局部肿胀,触摸有明显的波动感。(二)诊断要点根据临床发生肿胀均处于淋巴管流经的部位,且肿胀部分不具备红、热、疼的炎症反应。经穿刺对囊内液体进行实验室分析,理性指标与淋巴液成份一致;向穿刺液内滴入甲醛和纯酒精迅速出现絮状凝结,符合淋巴液的化学属性,确认为淋巴外渗。(三)防治在治疗淋巴外渗时严禁使用冷敷疗法,温热疗法和按摩疗法。因为冷却疗法可使局部皮肤坏死,温热疗法能加快淋巴液循环,加速淋巴液外渗,按摩疗法不但能破坏淋巴栓塞,还加快淋巴循环。因此,在治疗时要与炎性肿胀、脓肿、血肿、水肿等相区别,以免发生误诊误治。治疗方法:初期不用急于治疗,可在发现肿胀后20d左右穿刺放液。对四肢发生的淋巴外渗,肿胀处经2%碘酊消毒后,用12号针头穿刺放出淋巴液,然后注入1%甲醛酒精溶液(以下简称治疗液)10〜20mL,使用绷带压迫肿胀部分,一般3〜5d康复。对腹部淋巴外渗因肿胀范围大,必需结合手术治疗,在肿胀的中间下垂部分消毒,切开一个5cm长切口,放出淋巴液,然后用治疗液反复冲洗3次,最后填入用治疗液浸过的纱布,用以压迫断裂的淋巴管。2d后取出纱布,再以治疗液冲洗2次,对创口进行缝合。经一周观察,肿胀消失便可拆线。二十二、疝气疝气又称“赫尼亚”,是马匹腹部的肠管从自然孔道或病理性破裂孔脱至皮下或其他腔孔的常见病,各种马匹均可发生。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分为脐疝、腹股沟阴囊疝、腹壁疝3种。该病处理不当或不处理可导致马的生长缓慢,影响马驹销售,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早期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一)病因3类疝气的发病原因详见诊断要点。(二)诊断要点1.脐疝病马脐部出现核桃大或鸡蛋大甚至拳头大的半圆形肿胀,柔软,热痛不明显,在肿胀处可听到肠蠕动音。肠管没有嵌闭在脐孔中时,病猪几乎无任何反应;当肠管嵌闭在脐孔中时,肿胀硬固,有热痛,病猪腹痛不安,有时呕吐。临床上多见个别马仔发生。本病多见于马仔,一般是先天性的,因马仔发育不全,脐孔闭锁不全或完全没有闭锁,加上剧烈运动,使腹腔内压增高而引起腹腔内脏器官(多为小肠及网膜)进入皮下,形成脐疝。脐部出现局限性的半球形肿胀,大小不定,手触柔软,无痛,听诊有肠音,疝气内容物是易用整复还纳入腹腔。但是,整复后又容易再次脱落,时间过长可发生粘连,当肠管嵌闭在脐孔中发生嵌闭性脐疝时,出现腹痛症状,常发生呕吐,多为复性脐疝。2.腹股沟阴囊疝腹股沟阴囊疝分先天性和后天性2种,多为一侧性,先天性腹股沟管口过大所致,公马可有遗传性。若腹股沟环过大,则容易发生腹股沟阴囊疝。若非两侧同时发生则多半见于左侧。 后天性腹股沟阴囊疝主要是腹压增高而引起的,公马若腹股沟管过大,常在出生时发生或出生后剧烈运动和外界暴力,如踢打、捕捉等引起腹压增高,使腹腔的肠管(连同肠系膜)经过腹股沟,即发生腹沟阴囊疝。马患腹股沟阴囊时,患侧阴囊肿胀增大,无热,无痛,触诊硬度不一,可摸到疝的内容物(小肠),也可摸到睾丸,开始一般可自动还纳,听诊可局部有肠音,则阴囊壁与多数肠管粘连,若阴囊皮肤水肿,发凉,并出现剧烈疼痛症状,若不及时施行手术治疗,即可引起死亡。1.创伤性腹壁疝在受伤后的腹壁上出现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肿胀,触诊柔软,小的如拳,大的如小儿头。肿胀界线情楚,热痛较轻,用力按压时随着其内容物还纳入腹腔而使肿胀变小,有时可听诊到胃肠蠕动音,还纳后可摸到疝孔。(三)防治1.治疗脐疝治疗脐疝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如果幼龄马仔脐孔较小,脱出的肠管也较少时,只要把肠管还纳腹腔后。局部用绷带扎紧,不使肠管外掉,脐孔可能闭锁而治愈。如果脐孔较大或是发生肠嵌闭时,就需要实行手术闭锁脐孔。手术前要停食1天,手术时做好马匹的保定,做好术前准备后,手术部剪毛洗净,碘酊消毒,脱碘后,用1%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疝囊,一定注意不要损伤疝囊内的肠管。将肠管还纳入腹腔。如果肠管与囊壁有粘连,要仔细进行剥离。连续缝合腹膜,对脐孔肌肉破口用较粗丝线作结节缝合或水平褥式缝合。最后撒布磺胺粉或青霉素粉,皮肤做结节缝合。对于用绷带局部压迫法不能闭合的较小脐孔,也可以采取手术的方法。2.治疗腹股沟阴囊疝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切开皮肤分离浅层与深层的筋膜,而后小心将总鞘膜钝性剥离出来,马的嵌闭症疝多有肠粘连。剥离时动作要轻,用浸温灭菌生理盐水的纱布轻轻加以分裂。从鞘膜囊的顶端沿纵轴捻转,此时疝内容物逐渐回入腹腔。还纳全部内容物后,在总鞘膜和精索上打1个结,然后切断,将段端结节缝和至股沟环大,再结节缝合皮肤和紧膜。术后不宜喂食过早、过饱,适当限制活动。先天性腹股沟阴囊疝,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可自愈。疝孔过大或嵌闭性阴囊疝(后天性),宜尽早手术治疗。将患马保定,术部剪毛、消毒,局部麻醉,从腹股沟的前方连合处开始沿精索切开皮肤和筋膜,而后将总鞘膜剥离出来,用手将鞘膜腔的肠管送回腹腔,从鞘膜囊的顶端沿纵轴捻转,在靠腹股沟环处将精索结扎。若有粘连现象,宜小心剥离,以防剥破肠管,剥离后将其还纳腹腔,在确定内容物全部还纳腹腔后,在总鞘膜和精索上打一双重结,然后切断,撒布消炎粉或青霉素,缝合皮肤,外涂碘酊。为防止创液储留,可在阴囊底部切1个小口。术后应加强护理,不宜喂得过饱,应限制剧烈活动,防止腹压过高和感染。3.护理创伤性腹壁疝治腹壁疝采取相应保定,常规术部局麻。先将疝内容物还纳入腹腔,然后将左手食指插入疝孔内,右手持针线(12〜18号),进行闭锁缝合,从皮外离疝孔约1cm处进针,以左手食指肚试探进针深度,穿过皮肤、肌层、腹膜,再透出皮外为一针,依次进行均匀的透皮缝合,打结时要勒紧。线头留出2~3mm,用碘酊消毒后,轻提皮肤,将线结埋入皮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