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ID:8114487

大小:44.9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3-06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_第1页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_第2页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_第3页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_第4页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幽径悲剧教学反思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有着无穷的人格魅力的学者、教授,他有着丰富的内心和爱心,《幽径悲剧》是他的一部代表作,历来为大家所喜欢。学习这篇文章,要求学生对写作背景和作者有所了解,对愚氓这个词也要有了解。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尝试,现作如下回顾反思。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到表现时间的词语,知道这棵藤萝经历过怎样的劫难,最后在什么时候被毁的。思考作者这样写的用意,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二、对比赏析,体会作者情感。文中两次写到

2、藤萝,分别对藤萝的美丽和被毁后的惨状进行了描写,在写藤萝的美丽之时,又将它与其他被毁的藤萝作了对比,针对这一点,我先让学生抓住具体语句,赏析领略藤萝之美,体会作者对藤萝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赏析被毁后的惨状,感受作者内心的悲伤。最后让学生以藤萝的身份和口吻,对那些愚氓控诉内心的悲伤。再次感受作者内心。三、人物的比较分析文中除了作者,还提到了另外几个人,愚氓、伟人、世人第9页,对于这些人物,作者又是怎样的情感呢?我先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找到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互相纠正补充,最后明确,原来作者用了反

3、语的手法,对这些人,作者都是持否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让大家探讨分析作者是怎样的人,并对中心有更深入的理解。应该说,这篇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但在充分的预习和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还是能体验感受,并较好地进行理解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中心。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课外关于藤萝的材料,再次进行对比阅读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反思二:幽径悲剧教学反思20**年**月**日,我在青州师范附小讲市优质课《幽径悲剧》。回来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有值得自己发扬的地方,更有许多需要修正的地方。1、以读贯穿

4、全文,并且体现读的三个层次。《幽径悲剧》是一篇散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是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设计不同的读的形式的基础上,我重点是设计了读的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在读中感知。这个层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大体结构。如学生阅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悲剧?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第9页其次,在读中感受。这个层次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去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把自己感受融入其中,形成学生

5、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如:阅读课文,找出写幽径中美的事物的句子,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读文章的第11段,谈谈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请找出你感到痛心疾首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这几个题目的设置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触摸文字的温度。最后,在读中感悟。学习一篇文章,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明白文字,更要引导学生领悟文字背后的内容,要培养学生深刻的思想。如,藤萝被毁,令人悲痛。那么,有没有令作者更痛的原因?这样的题目就是在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联系写作背景,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这

6、是感悟社会;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养,修正自己的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这对学生来说,是更深刻的感悟与收获。如设计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季羡林悲天悯人的情怀,学习他关心天下的胸怀。2、抓住关键词,进行个性化解读。《幽径悲剧》这篇文章,内容深厚,主题多元,这既给教师提供了拓展的空间,也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在设计教案之前,我熟读课文,力图找到文章的关键词,找到一个独特的切

7、入点,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后来,我把悲剧作为文章的关键词,用微笑和绝不会有任何人两个词来解析悲剧的内涵。微笑,一词写出了藤萝花开得灿烂如笑脸,而此刻,它的根部被人砍断了,它并知道已经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源,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藤萝的悲剧;而一连三个绝不会有任何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藤萝所代表的所有美的事物的漠视,通过分析,学生就可以挖掘出文章的内涵。第9页有待修改的地方:1、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不透彻。《幽径悲剧》这篇文章写于1992年,属于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年代;文章

8、中还牵扯到文化大革命的一段历史。对于这两段历史,学生都不熟悉,造成了理解作者情感的障碍。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把学习任务在一节课内完成,我没有深入分析写作背景,使得学生对藤萝成为我的精神支柱一节的理解处于真空状态,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就达不到预期的深度。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将在下一次学习时,把这段背景加入分析的行列,效果会更好。2、课堂生成缺少精彩。语文课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并带着新生成的问题走出课堂。而这一节课,学生通过预习,能带着问题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