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ID:8181825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3-09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_第1页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_第2页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_第3页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_第4页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报名号:1630考生:李儒有【内容摘要】《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最核心的思想是宣扬忠义思想。“忠义”思想也就成为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华民族对个体人进行思想道德规范的一个基本准则。正因为如此,《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才会历经千百年,一直为后人所称颂。本文就《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从忠和义两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一分为二地看待水浒英雄的忠与义,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现代社会中,做“忠”“义”之士。【关键词】 《水浒

2、传》忠义思想  宋江统一对立现实意义忠义思想《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古典小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说:“《水浒传》这部著作是伟大的,并且满含着全人类的意义,尽管它问世以来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1]首先谈其“忠”:“忠”,本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伦理观念,“忠义理智信,温良谦恭让”。自春秋以来,“忠义”就是社会普遍使用和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特别是经过汉代大儒董仲舒的阐释和界定后,忠的对像和内容进一步被明确下来,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正统,“忠君”成为“忠”的全部内涵。从汉代发展到宋代、再发展到明代,千余年来的儒家

3、正统思想的教化、熏陶,使得“忠君”思想世人心中根深蒂固。《水浒传》里的“忠”,最主要的表现是“忠君”思想,即“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替天行道”,“招安”报国。其次也有忠于梁山事业的内容,即其他好汉忠于宋江的内容。所以总的说来,梁山的“忠”与封建社会的大伦理道德的“忠孝”是一致的。为国家尽忠,精忠报国,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也是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目标。《水浒传》的英雄好汉无不具有精忠报国的良好思想(除了极少数文盲、即没有接受过起码的封建教育的人),“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梁山好汉上梁山前谁也

4、不愿落草为寇,而到后来被逼得上了梁山,但也不改自己的忠良之心,想到的是“暂借水泊安身,将来等到朝庭招安,报效国家,博得个封妻荫子,后世留名”。6其次说其“义”:“义”应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这在《水浒传》中是浓墨重彩被予以讴歌的,其实其“义”也颇耐人深思。《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义”。《水浒传》中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水浒传》中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常讲“义”,他们为了维护自身

5、的利益,免受暴力的欺凌,自然产生一种团结御侮的愿望,这种愿望,在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异地的一些游民身上,反映得尤为强烈,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完全等同于儒家纲常伦理中的“义”。“义”可以说贯穿于水浒传的始终。上至梁山头领,下至士兵伙夫。“仗义疏财”,“专一结交天下好汉”。像晁盖、宋江、柴进、卢俊义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朋友两肋插刀”。鲁达为金

6、翠莲三拳打死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等梁山众好汉莫不“义”字当头。像林冲、鲁达、武松、李逵等等。可以说,“义”是作者施耐庵极力张扬的民族之魂,“义”是梁山好汉英雄壮举的精神体现。忠与义的统一《水浒传》是一部忠义之传。既忠且义。当义与忠发生冲突时,这时毫无疑问,义必须服从于忠。这就是梁山上忠与义的对立统一。这也正如李希凡先生所说“抓住了体现在宋江形象里的一个方面——忠义思想的复杂性,即把宋江作为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及其斗争行动精神状态统一地来考察,他本身就混合着复杂的矛盾内容。如果我们客观地

7、研究宋江的艺术形象,而又不必因为他有革命性格的一面去掩饰他的另一面,也就是说,不是借题发挥,不是简单化地对待他,那么,《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就大有深思和探讨之处。”[2]在《水浒传》的描写中,最能体现忠与义的统一是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可以看出,宋江是贯穿《水浒传》全书的中心人物,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而忠义思想也贯穿着他的整个一生。宋江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经史”,养成“忠孝”6观念,后来在县里作了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对于衙门里公事和官府的应酬,十分熟悉

8、。他虽为官府中人,却又喜欢结交江湖上好汉,对下层人民也富有同情心,“济人贫苦,救人之急,扶人之困”,在江湖上享有“及时雨”的美名。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他对人民的造反,只是抱着同情态度,或在某种情况下在行动上作一点有限的支持。这是他的“重义”的表现。从他思想上说,他是不愿投身到造反行列里去的,这是他“尽忠”的要求。事实上,纵观宋江的一生,作为其行为内在动力的,就是封建士大夫的报效朝廷和建功立业的正统观念。而从宋江的主观愿望来看,在其思想深处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忠”,正是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