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特性ppt课件

财政特性ppt课件

ID:82106670

大小:746.50 KB

页数:258页

时间:2023-11-23

上传者:189****3554
财政特性ppt课件_第1页
财政特性ppt课件_第2页
财政特性ppt课件_第3页
财政特性ppt课件_第4页
财政特性ppt课件_第5页
财政特性ppt课件_第6页
财政特性ppt课件_第7页
财政特性ppt课件_第8页
财政特性ppt课件_第9页
财政特性ppt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财政特性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第一章财政特性学习目标:掌握社会公共需要的含义和特征,了解社会公共需要与国家、政府和财政的内在联系,把握财政的概念、构成要素和特性。

11.1社会公共需要概述1.1.1社会公共需要的涵义1.人类社会的需要(1)人类社会需要的概念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2(2)人类社会的需要特征多样性多层性社会性

32.公共物品与社会公共需要(1)社会产品的分类: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2)公共产品的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3)社会公共需要的含义

41.1.2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共同消费性共同享用性和强制性共同支付一定的成本历史特殊性空间层次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1.1.3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前提和形式1.剩余产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前提2.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由社会利益的代表——公共权力机构,通过对剩余产品的再分配来实现3.国家产生后,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形式演变为财政分配形式----以国家为主体一种新的分配活动

61.2社会公共需要与国家1.2.1社会公共需要的阶级性1.国防、社会秩序、行政管理等统治职能的需要具有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性质2.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的需要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其阶级统治

71.2.2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性1.国家履行其职能,在维护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并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统治地位的同时,客观上为该社会提供着进行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公共需要,即其公共性。2.历史地看,无论主观意志怎样,国家总是根据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81.3社会公共需要与政府1.3.1社会公共需要与公共服务1.公共服务的含义及特征(1)公共服务的含义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向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务公共服务(2)公共服务的特征公共性普遍性非盈利性有偿性

92.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1)公共服务的三种提供方式公共提供混合提供市场提供(2)纯公益服务的提供方式纯公益服务主要采用公共提供方式这是因为:纯公益服务外部效益极大,消费者产生免费乘车心理公共提供具有显著优势

10(3)准公益服务的提供方式依据外部效益大小、社会需要情况和市场反应相机选择合适的提供方式。当外部效益大到足以使社会成员普遍受益时,宜采用公共提供方式。对于外部效益较小或收费负作用小的准公益服务,可采用收费方式提供;对于外部效益较大、社会急需或私人投资不足的准公益服务,可选择半公共提供方式.

111.3.2社会公共需要与政府活动范围1.公共产品领域是政府的活动范围2.纯公共产品是政府活动的最基本领域。3.准公共产品是政府活动的第二个领域

121.3.3社会公共需要与政府规模1.政府规模(1)政府规模反映社会资源在多大程度上受政府控制,进一步说,政府规模意味着人们所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多少是由政府提供的,多少是由非政府部门提供的。(2)衡量政府规模最常使用政府支出政府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利息支出

132.政府规模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公共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多,政府规模总体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141.4社会公共需要与财政1.4.1财政的涵义1.财政是个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1)财政是伴随着国家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财政又是一个客观的经济范畴。国家不能创造财政关系。社会公共需要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

15财政的构成要素(3)财政的基本目的是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要所需财力。(4)财政分配的形式,既有实物形式和力役形式,也有货币形式。

161.4.2财政的发展1.奴隶制国家财政(1)奴隶制国家财政收入:皇室土地收入、纳贡、捐税。(2)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有:军事开支、祭祀支出、行政支出、王室费用支出以及少量经济、社会支出。(3)财政支出的形式:力役和实物形式。(4)奴隶制国家财政管理很不完善,财政收支也很不稳定

17财政的发展2.封建制国家财政(1)封建国家财政收入领土封建时期:官产收入、贡物收入。地主封建时期:田赋收入、特权收入、专卖收入、借款。(2)财政分配形式:由实物形式向货币形式转化。(3)财政支出:军事开支、行政费用、皇室开支、便利交通、兴修水利、发展文化和艺术等事业的支出。(4)财政管理:日趋完善国家财政收支与帝王个人收支逐渐分开;出现了公债、国家预算等新的财政范畴

18财政的发展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奉行“廉价”政府政策,财政支出相对减少,收支之间经常保持平衡,很少出现赤字。建立健全了税收制度、公债制度、预算制度,使财政管理走上法制化、计划化的轨道。

19财政的发展(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由“夜警国家”变成“全能的统治者”捐税种类增加,税负提高,公债收入也经常化了,成为财政重要收入形式。主要支出包括行政、国防、社会福利、科学教育、社会福利和发展经济等支出。、财政的特点是赤字财政长期化、财政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财政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01.4.3财政的特性1.公共性(1)政府的公共性(2)财政收支活动的公共性(3)财政目的的公共性2.集中性:一个全社会范围内的集中性分配3.服务性(1)为国家实现其职能而服务。(2)满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需财力

21本章小结社会公共需要是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需要,必须建立在社会群体共同消费公共产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满足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经济前提是剩余产品的出现,满足的形式是从社会配活动中是从社会分配活动中分离出的相对独立的再分配活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有公共提供、混合提供、市场提供三种方式。财政是个历史范畴和经济范畴,财政是伴随着国家产生而出现的。财政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活动。

22第2章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学习目标:了解政府职能的演化过程,把握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的本质联系;掌握财政各项职能的含义、必要性、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掌握财政职能实现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处理原则。

232.1政府职能的演化2.1.1市场失灵现实市场机制的不足之处,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市场失灵表现为:1.公共产品与混合产品(1)公共产品。在社会成员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中,不能为特定的个人所享用,而且很难做到不让其他人受益的部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

24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决定了公共产品无法市场交换获得。空间分布的层次性,明显分为地方性公共产品与全国性公共产品。不同的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评价是不同的。

25(2)混合产品。混合性产品:兼有公共产品和是私人产品两种产品的性质的产品。混合性产品分为拥挤性混合产品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完全的产品。拥挤性混合产品的非竞争性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当产品消费到达界限时,再增加消费者就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理论上适合采用市场提供。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完全的产品具有外部性。

262.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特定产品或服务可以给生产商或购买者以外的人带来某种影响。外部效应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外部效益,即该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会给他人带来某种好处。其二,外部成本,即产品或服务给所有者以外的人所带来的损失

273.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因成本递减而形成的垄断。自然垄断行业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产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所占比重非常大,而变动成本的比重很小;二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其他地区的企业或产品难以同本地企业或产品竞争;三是自然垄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制度的创新,原先的自然垄断行业也会形成具有竞争性的市场。

284.收入分配不公由于社会成员天然禀赋的差别、选择上的差别,即使市场经济以完全有效率的方式运行,它也会产生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结果,造成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仅与社会公平的目标相抵触,也会引发多种社会问题,直接威胁市场机制的存在。

295.信息不完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事人的一方具有较多的信息,而另一方则信息较少,这种情形我们称之为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显然违背了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充分信息的假定,必然会影响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和资源配置效率。

306.经济波动现实中价格具有某种刚性,工资水平通常并不下降,这样就会使失业长期存在,经济出现萧条。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力量。

312.1.2政府职能的演化1.政府职能的演化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单一到多种、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政府职能主要是统治职能。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职能主要表现为政治职能和少量的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政府广泛地执行着政治、社会和经济职能。

322.现代政府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332.2财政职能2.2.1资源配置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在财政分配活动中,将政府的资源合理地配置于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并影响社会资源流向和结构的功能。2.财政配置资源的地位应与市场配置相配合,在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财政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

343.政府财政配置资源的内容2.税负转嫁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比例;调节发部门政府资源在各类社会公共需要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调节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54.实现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途径适时调整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比例,使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比例保持适当均衡;规范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资源内部比例保持适度均衡;运用政府杠杆调节投资和消费结构,提高社会资源整体配置效率。

362.2.2收入分配职能1.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国民收入分配是指国民收入按照一定的原则在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的分割,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财政作为政府分配机制的一种手段,既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又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财政分配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公平,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被我国政府作为一项重要社会经济政策。

372.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调节产业之间收入分配;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使其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是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内容。

383.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途径运用税收手段对个人在市场活动中获得的收入进行调节;运用转移支付,按受益能力和公平原则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运用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有效调节不同地区的财政收入能力;运用投资、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手段,调节产业和企业的盈利水平。

392.2.3稳定经济职能1.稳定经济职能的含义财政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可以调节和控制社会供求关系,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适度增长和等政策目标的功能。物价稳定就是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社会可以承受且不损害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充分结业是指就业率达到一个社会可以认可、能够承受的比率。

40稳定经济职能的含义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经常性项目收支(商品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不出现大的逆差或顺差,保持基本平衡。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各种资源充分利用下的增长率属于适度的经济增长率。

412.财政稳定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市场机制调节并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往往伴随着经济波动或危机;财政是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财政宏观调控方式比市场调节方式更直接、更迅速,效果上更明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可以调节社会需求和供给总量及结构。

423.稳定经济职能的实现发挥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的反经济周期作用;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当经济繁荣时,通过增收减支等措施,抑制总需求,以减少通货膨胀缺口;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增支减收等措施,刺激总需求,以减少通货紧缩缺口;运用投资、税收和补贴等多种手段,促进社会供求在结构上的均衡。

432.2.4公平与效率1.效率与公平效率理解为一个生产力范畴,认为是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下,人们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物质财富。公平是与分配相联系的概念,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一定程度的公平是实现效率的必要条件。

442.效率与公平的协调与选择在一个时期,政府可以侧重于效率同时兼顾公平,在另一个时期,可以问题侧重公平同时兼顾效率。政府应为市场机制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竞争的平台,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有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鼓励和保护他们更多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应通过完善财政分配机制调节收入差距,并使其维持在合理限度内。

45本章小结市场缺陷构成了政府干预市场运行的理由。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单一到多种、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如今,政府的作用几乎是无处不在,政府广泛地执行着政治、社会和经济职能。财政职能是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在财政职能实现过程中,需要在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二者之间加以权衡

46第3章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47学习目标财政支出理论是财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财政支出的基本分类方法;理解和掌握财政支出的增长规律;了解财政支出效益的涵义及其衡量方法;能够运用效率与公平理论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483.1财政支出概述3.1.1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为了满足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公共需要,根据政府事权范围,依据法律程序,对政府可支配资源进行的一种有效整合。财政支出集中体现了政府职能活动范围与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满足公共需要是财政支出的基本动机和根本目的。政府活动范围是财政支出的合理界限和基本依据。资源有效配置是财政支出的追求目标和衡量标准。

493.1.2财政支出的分类1.财政支出分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理论与社会产品分配与再分配理论是我国迄今为止财政支出分类的主要理论依据。2.国际惯例分类国际现行的分类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理论与经验分析的分类,另一类是用于编制国家预算的统计分类。

503.按支出功能分类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按支出功能,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播、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利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无务、其他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514.按支出经济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按支出经济,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增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525.按国家职能分类按照国家职能的不同,可以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其他支出六大类。

535.按经济性质分类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这种分类方法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可以区分两类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差异。

543.2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年份总支出1990年美元*占GDP的比重(%)192919401950196019701975198019901995106113731754589014031847219393187338584120813651663184719989.918.421.331.334.132.634.933.434.33.2.1财政支出规模的国际比较表3-2美国州、地方与联邦政府支出单位:10亿美元*用GDP缩减指数转换为1990年美元数。

553.2.2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规律1.公共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2.替代效应3.经济发展阶段论

56表3-3的数字表明,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并非只是美国一国的现象。国家和地区19902000200120022003世界总计25.8高收入国家27.325.7中等收入国家16.0低收入国家13.912.911.912.511.9加拿大21.521.220.720.120.0美国20.518.117.4法国44.544.643.943.9德国30.730.130.030.2英国38.037.736.136.0澳大利亚25.626.726.026.5表3-3部分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573.2.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1.经济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经济组织模式3)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4)物价水平2.政治因素3.社会因素

583.2.4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关指标衡量财政支出规模通常采用两种指标:一是绝对指标,一是相对指标。财政支出的绝对指标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用货币表示的财政支出的价值总额,即財政支出总额或绝对额。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对指标,即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593.3财政支出的公平与效率3.3.1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是与分配相联系的概念,根据马克思观点,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了对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换言之,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所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前提。

603.3.2财政支出的公平财政支出的公平准则与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相联系社会公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密切相关。

613.3.3财政支出的效率财政支出效率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财政支出的边际效率与财政支出本身效率。财政支出效率,即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的效率衡量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财政支出的效率衡量标准理应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

623.3.4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1.“成本—效益”分析成本与效益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三种:(1)净效益现值(NPV)法(2)内在报酬率法(IRR)(3)效益成本比率法(NI)2.最低费用选择法3.定价法(混合产品的定价问题)公共定价方法主要有三种:(1)平均成本定价法(2)二部定价法(3)负荷定价法

63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讨论了财政支出的类型、增长规律、效率与公平等基本理论财政支出是政府为了满足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公共需要,根据政府事权范围,依据法律程序,对政府可支配资源进行的一种有效整合。财政支出集中体现了政府职能活动范围与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

64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理论与社会产品分配与再分配理论是我国迄今为止财政支出分类的主要理论依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的扩大,世界各国的财政支出规模,无论从相对量还是从绝对量方面考察均显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财政支出经常面对着公平与效率的选择问题。本章最后介绍了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定价法。

65第4章财政支出内容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内容;理解和掌握财政支出的管理制度。

664.1购买性支出4.1.1公共消费支出含义:公共消费支出是政府为提供满足公共消费需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各项支出的总称,体现着政府的基本职能与公共消费的成本。内容:行政管理费;国防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

674.1.2投资性支出与私人投资相比,政府投资具有如下特点:1.投资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政府投资更侧重于外部效益明显的领域3.政府投资具有规模优势

684.1.2投资性支出我国政府投资的范围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服务领域;基础产业;基础产业包括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694.2财政支出的管理4.2.1公共消费性支出的管理1.逐步规范公共消费支出的范围2.推行定员定额管理,改进预算分配办法3.改进预算管理办法

704.2.2政府采购制度1.政府采购的特点:政府采购资金来源的公共性政府采购的非营利性采购对象的广泛性政府采购的集中性与规模经济性政府采购的规范性政府采购的政策性

714.2.2政府采购制度2.政府采购的原则公开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公正原则诚实信用原则3.政府采购的模式我国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执行模式。

724.2.2政府采购制度4.政府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采购

734.3转移性支出4.3.1社会保障支出1.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经济保障形式,是政府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大社会制度。

744.3.1社会保障支出2.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优抚制度

754.3.1社会保障支出3.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大体上分为社会保险支出与社会救济支出。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中尚未完全纳入国家预算,直接由财政拨款或补助的有三个科目,即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和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764.3.2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企事业单位或居民的某些指定项目所提供的一种转移性财政支出。具有政策性、灵活性、时效性和无偿性的特点。

77财政补贴的分类按财政补贴的性质分类,可区分为价格补贴、亏损补贴、职工福利补贴、财政贴息和税收支出。按财政补贴对象分类,可区分为对生产者的补贴、经营者的和消费者的补贴三种。按补贴的方式划分,可分为明补和暗补。按补贴的渠道分类,可分为退库、列支、抵补和税收支出。

78财政补贴的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弥补价格体系的缺陷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794.3.3税收支出税收支出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通过税收法律条款,以主动放弃部分税收收入的形式而向特定纳税人提供的无偿性资助。税收支出的形式: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

80税收支出预算控制的方法非制度化的临时监督与控制重点项目的预算控制全面的预算管理

81本章小结本章描述了财政支出的基本框架,并运用公共财政理论阐述了财政支出的范围,详细讨论了公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及其内容。

82第5章财政收入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了解财政收入的各种形式对经济的影响力;分析财政收入的构成;掌握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以及影响因素;正确分析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

835.1财政收入概述5.1.1财政收入的含义财政收入也就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入,是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权力,通过国家财政集中起来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性收入。

845.1.2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1.预算收入预算收入是指在一个预算年度内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地筹措的归国家支配的资金。

852.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收入,是指国家机关(即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企业主管部门(集团)和政府委托的其他机构,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86预算外收入与预算内收入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自主性。这是指预算外收入作为地方财政,国有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收自支的资金,其支配权和使用权属于上述单位,由他们自主支配和使用。这与由国家财政部门按法定程序纳入预算的资金的支配和使用权是不同的。专用性。预算外资金一般都有专门用途,应该专款专用,不能任意混用,如养路费是用于公路维护保养的等,而国家预算资金是由国家统一安排使用的,通常其使用方向和收入来源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分散性。预算外资金属于非集中性资金,其来源项目繁多,并分散由各地区、部门、企业和事业单位掌握使用,资金的支出有多种用途。这与国家财政中分配的预算内资金,在资金来源、使用方向和支配单位等方面都是有别的。灵活性。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比较灵活,可以由各单位根据国家的有关制度规定,自行安排使用,而不必像预算内资金那样,经过繁琐的审批手续,管理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以适应预算外资金的活动特点。

875.1.3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1.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

882.税费关系税收和收费的异同税收和收费作为一种分配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第一,收税主体和收费主体都是政府部门极其拥有的单位和机构。第二,税和费都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从性质上都属于财政性资金,应纳入国家预算统一管理。

89税和费在性质上也有很大区别第一,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第二,收费的特点与税收相反,一般是自愿的。收费是有偿的,消费者的支付与收益成正比例关系;收费还不具有固定性,其立项和收费标准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第三,税收立法权和管理权较为集中;收费的立项权和管理权较为分散。第四,税收和收费适用的范围不一样。对于私人产品和具有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适合采用收费的方法弥补其提供的成本;税收则是资助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开支,这些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或具有一定外部效应。因此,收费的范围是有限的,它只能是政府部门取得收入的一种辅助手段。

90我国公共收费的特点1.公共收费与公共服务或设施的提供之间存在特定的、直接的联系,即公共收费以法人、居民是否从某项特定服务或设施中直接受益为前提,公共部门只对特定公共服务或设施的使用者收费;2.某项具体的公共收费标准重要依据部分或全部弥补相应的特定公共服务或设施收费,要能部分或全部满足提供该项公共服务或设施对资金的需要,特定公共服务或设施的单位成本水平是确定、调整公共收费的具体标准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91我国公共收费的特点3.政府提供公共收费取得财政收入一般都有各自特定的用途,即从某项特定公共服务或设施的使用者取得的收费收入,大都用于该项公共服务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4.公共收费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法人或居民自愿缴纳的,即公共部门不能强迫法人或居民有偿使用一项公共服务或设施,是否使用、消费该项有偿性公共服务或设施由法人或居民自主决定;

92我国公共收费的特点5.政府运用公共收费的意图不同于一般性税收的运用,即某项公共收费除了要为相应的特定公共服务或税收筹集所需资金外,还要借助于公共收费将该项公共服务或设施在相互竞争的消费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分配.这些特点说明在公共收费的产生与发展中一般遵循受益公平、成本补偿、专款专用、消费者自主、经济效率等原则。

93当前我国收费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其一,将目前在政府实施公共管理和提供普遍性公共服务时收取的管理费逐步取消;其二,将与政府职能没有直接关系、体现市场经营性服务行为的收费,不再作为公共收费,而是转为经营性服务收费,并对经营性服务收费照章收费;其三,将政府为了筹集资金支持某些重点产业和重要事业而设立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性收费,用相应的税收来取代;其四,保留政府向社会实施特定管理或提供特殊服务所收取的必要规费,并对收费资金实行规范化的财政管理,最终纳入统一的政府财政预算。

945.2财政收入的构成财政收入构成是指财政收入的项目组成及其各项目收入在财政收入总体中的比重,包括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所有制构成和价值构成等。

955.2.1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部门为国家提供的财政收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为财政提供的收入;二是间接为财政提供的收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创造GDP的主要部门,工业联同建筑业属于第二产业,在GDP中占50%左右,当然也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农业以外的其他部门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并不是无足轻重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第三产业必将会成为财政收入新的重要的基础和增长点。

965.2.2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财政收入所有制构成是指来自不同经济成分的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我国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居支配地位,同时允许并鼓励发展城乡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975.2.3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1.C与财政收入C是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部分。C虽然不能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C不对财政收入的数量产生影响。2.V与财政收入V是新创造的价值中归劳动者个人支配的部分。V虽然可以构成财政收入,但在全都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小。3.M与财政收入M是新创造的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M是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985.3财政收入的规模及其增长5.3.1财政收入的规模及其影响因素1.财政收入规模的含义及衡量指标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在数量上的总水平,它反映着国家对社会产品集中的程度和政府活动的范围,是衡量政府公共事务范围和一国公共财政状况的基本指标。当前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99绝对指标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指标是财政总收入,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总收入、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和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收入或补助收入、地方上解中央收入,以及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等。

100相对指标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相关经济和社会指标的比率,是国际上对政府财政收入规模进行比较分析时常用的指标。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财政收人占GNP的比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人均财政收入等,其中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财政收入相对规模的基本指标,也是国际上衡量和比较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比较通用的指标。

101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分配制度与政策(3)经济体制与财政政策(4)价格

1025.3.2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状况1.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规模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2.我国财政收入比重变化的原因分析(1)从组织财政收入的角度来分析(2)从历史发展和体制原因来分析(3)从转变政府职能的角度来分析

103本章小结财政收入即政府部门的公共收入,是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而筹措的资金。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可以从财政收入的构成方面进行分析。衡量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有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分配制度与政策、经济体制与财政政策及价格。分析比较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动态势。

104第6章税收理论与税收制度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税收的含义及特征;进一步了解税收的原则;掌握税负转嫁与归宿对经济的影响;把握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并掌握我国现行税制的内容;正确理解国际税收的本质,掌握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及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内容。

1056.1税收原理6.1.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根据其社会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066.1.2税收的依据税收就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取得的。正是凭借这种权力,税收可以超越所有制,向任何经济单位和个人征税,并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1076.1.3税收的基本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税收的无偿性决定着税收的强制性,而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要求税收征收的固定性,三者之间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

1086.1.4税收的社会属性税收的社会属性即税收的性质,它可以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税收区别开来。而税收的自然属性即指税收的本质,根据它可以将税收同其他一些经济范畴区别开来。

1096.1.5税收原则公平原则税收的公平原则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经济公平;二是社会公平。税收的经济公平是通过公平税负创造一个平等的外部税收环境,以促进公平竞争;而税收的社会公平主要是通过公平税负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保证社会稳定。

110税收原则效率原则税收效率原则指的是以尽量少的税收成本取得尽量大的税收收益,即必须使因税收所致的效率损失最小。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因税制及税收活动所导致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损失最小,即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二是税制及税收活动本身所耗费的资源最小,即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

111税收原则稳定原则税收的稳定原则要求税收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即实现既有充分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发展目标。贯彻税收的稳定原则,就是要运用税收的杠杆作用来调节和干预经济,进而实现经济稳定。

1126.1.6税负的转嫁与归宿1.税收负担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指因国家课税相应地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的数量或份额,从而使其承受的经济负担或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在数量上体现为税收收入和可供征税的税基之间的对比关系。

113税负的转嫁与归宿2.税负转嫁含义: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可以通过购入商品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种经济现象。

114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税负转嫁的形式:前转后转散转税收资本化

115税负的转嫁与归宿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商品供求弹性市场税基

116税负的转嫁与归宿3.税负归宿税负归宿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税负转嫁往往不是一次的,如同一笔税款,厂家转嫁给批发商,批发商转嫁给零售商,零售商再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形成一个经济过程;但税负转嫁也并不是无穷尽的,总存在一个不可能再转嫁而要自己负担税款的阶层,如消费者,这一阶层即为税收归宿。

1176.2税收制度6.2.1税收制度的含义税收制度简称税制,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理解。一种理解认为,税制也可以称为税收法律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和纳税人向国家纳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程序。另一种理解则认为,税制是指国家按照一定的政策、法规、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它的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种税种的搭配问题。

1186.2.2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1.基本要素(1)纳税人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征税人,也称纳税主体,是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2)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也称纳税客体,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国家征税的依据。(3)税率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主要解决征多少税的问题。

119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种。比例税率是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都按同一个比例征税。其基本特点是税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变动而变动,计算简便。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等级,从低到高分别规定逐级递增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适用税率也相应越高,课税对象数额越小适用税率也相应越低。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额,它是按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征税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120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2.其他要素(1)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以及提供劳务的经营活动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2)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应当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3)附加、加成和减免说纳税人负担的轻重,主要是通过税率的高低来调节的。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附加、加成和减免等措施来调整纳税人的负担。(4)违章处理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

1216.2.3税收分类1.按照课税对象的标准可将我国现行税分为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和行为课税五大类。2.按照税负是否转嫁按税负转嫁与否,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3.按照计税依据按照计税依据,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4.按照税收的征收实体按税收的征收实体分类,可分为实物说和货币税。5.按照税收的管理权限按照管理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1226.2.4税收制度的发展1.简单的直接税税制2.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3.现代直接税税收制度4.我国税制的发展我国的税制是根据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1236.2.5我国现行税收制度1.商品课税制度商品课税是以商品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又称流转课税。与其他类型的课税相比,具有以下特征:课税对象的普遍性计税依据的灵活性税率主要采用比例税率计征简单税负具有转嫁性

124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货物或劳务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目的是为调节特定消费品生产的较高收入,平均税率一般较高。消费税也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税。营业税是对发生营业行为的单位和个人,以其营业额(销售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税。关税是对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和物品所征收的一种税。关税不仅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税种,而且是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民族工业的重要工具。

125我国现行税收制度2.所得课税制度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类税,简称所得税。具有以下特征:税负相对公平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课税有弹性

126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企业所得税是指以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征税对象所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所得税实行25%的比例税率。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依照税收优惠的规定减免和抵免的税额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

127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税率采有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计税方法: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128我国现行税收制度3.财产课税制度与其他课税制度财产课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类。目前我国开征的财产课税有:房产税、契税、车船税以及即将开征的遗产税。资源课税是以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我国现行税制中属于资源课税的税种有: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等。行为课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征收的税种。我国开征的属于行为课税的税种有: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城乡维护建设税、证券交易税等。

1296.3国际税收6.3.1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对跨国纳税人进行课税而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306.3.2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1.国际重复征税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国际重复征税的形成原因:是由不同国家的税收管辖权同时叠加在同一所得之上引起的。

131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2.国际重复征税减除免税法扣除法低税法抵免法

132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3.税收饶让税收饶让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并允许其用这部分被减免的外国税款抵免在本国应缴纳的税收。税收饶让不是一种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而是居住国对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本国居民采取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

1336.3.3国际税收协定1.国际税收协定的含义: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和处理税务方面的问题而签订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

134国际税收协定2.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内容:协定适用的范围各类所得与财产所得的征税权划分避免和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135国际税收协定3.国际税收协定与缔约国国内税收的关系首先,缔约国国内税收是国际税收协定的基础,而国际税收协定又成为各国制定和完善税收制度的一本准则;其次,国内税收反映的是本国政府与纳税人(包括跨国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而国际税收协定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36本章小结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其原则包括包括公平、效率及稳定经济的原则;对税负转嫁与归宿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经验解释,并着重分析了拉弗曲线的经济内涵;分析了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税收分类及我国现行税收制度;解释了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的方法、税收饶让和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内容。

137第7章国债

138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国债的含义及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掌握国债的基本功能,国债的发行、交易及还本方式;运用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分析内外债的合理限额;分析国债的负担和效应。

1397.1国债制度7.1.1国债的含义、类型及功能1.国债的含义国债是国家举借的债务。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40国债作为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有偿形式,同税收的功能是无差别的。但它毕竟又不同于税收,有着其自身的特性(1)自愿性(2)有偿性(3)灵活性

1412.国债的产生与发展(1)国债的产生国债产生的基本条件有两个:①政府财政收入不抵财政支出。②社会上存在着闲置资本。(2)国债的发展国债制度是在私债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国债制度真正大规模地发展和完善在资本主义社会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曾多次发行国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42对国债的理解,应该把握以下三点:(1)国债是特殊的财政范畴(2)国债是特殊的债务范畴(3)国债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

143①20世纪50年代的国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②1954—1958年的国债——“国家经济建设公债”③1979年以来的国债——政府于1979年首先恢复了对外债的利用,1981年起开始发行国库券。接着陆续发行了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国家建设债券、转换债、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并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外国银行等借入大量外债。

1443.国债的类型(1)国债的种类①以举债形式为标准,可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②以发行地域为标准,可分为国内公债(内债)和国外公债(外债)。③以偿还期限为标准,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和永久国债。

145④以发行凭证为标准,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账式国债。⑤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可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⑥以举债性质为标准,可分为强制国债、爱国国债和自由国债

146(2)国债的结构国债的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性质国债的互相搭配和有机组合。①持有者结构。国债持有者结构即各类企业、机构和各阶层居民认购国债比例,又称国债资金来源结构。国债持有者也称应债主体。②期限结构。国债期限结构即长、中、短期国债之间如何搭配的问题。

1474.国债的功能国债的功能是国债的发行本身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及内在机能。一般地说,国债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2)筹集建设资金,维持经济稳定增长(3)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487.1.2国债制度1.国债的发行国债的发行是指国债售出或被企业、团体和个人认购的过程。(1)国债的发行条件①国债票面额与发行价格。②国债利率和利息偿付。③国债发行数额及还本期限。

149(2)国债的发行方式①公募法。②包销法。③公卖法。④直接推销法。⑤综合方法。

1502.国债的偿还国债的偿还是指政府按照发行条件清偿债务本息的行为。(1)国债的偿还方法①到期一次偿还法。②分期逐步偿还法。③抽签轮次偿还法。④市场购销偿还法。⑤以新替旧偿还法。

151(2)国债偿还的资金来源①设立偿债资金。②依赖财政盈余。③通过预算列支。④举借新债。

1523.我国的国债发行市场国债发行市场是指以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的场所,又称为国债的一级市场。(1)国债市场的发展进程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债发行市场始于1991年。1995年我国首次进行了以“债款到账”为标的的国债发行拍卖试点,从此在国债发行市场化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2002年组建银行间市场承购包销团,2003年又组建交易所债券市场承购包销团和凭证式国债承购包销团

153(2)国债发行机制的改革①改进国债发行方式。使我国国债发行方式走向以公募拍卖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多样化发行模式。②完善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建立完善的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是国债市场走向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③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记账和托管系统。④缩短发行期间,固定发行时间。

1547.2国债流通市场7.2.1国债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关系1.国债流通市场的含义国债流通市场是指投资者买卖、转让已经发行的国债的场所,又称为国债交易市场、转让市场或二级市场。

155国债流通市场是国债机制正常运行与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1)为短期闲置资金转化为长期建设资金提供了可能性,是连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渠道。(2)增强了国债投资者信心和承受风险的能力,是国债发行顺畅有效的基本保证(3)有利于发挥国债的筹资、投资、融资等经济职能。国债流通性的增强,可部分代替高利率的作用,吸引投资者。(4)便于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进行金融宏观调控。

1562.国债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的关系国债的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是整个国债市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1)从发行市场看,国债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的前提和基础(2)从流通市场看,国债流通市场是国债顺利发行的重要保证(3)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577.2.2国债流通市场的组织结构1.场内交易市场场内交易指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的债券买卖,又称交易所交易。场内交易的特点(1)有集中、固定的交易场所和交易时间;(2)有较严密的组织和管理规则;(3)采用公开竞价交易方式,遵循“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的交易原则;(4)有完善的交易设施和较高的操作效率。

1582.场外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主要由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组成。(1)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在场外市场完成的债券交易。(2)柜台交易市场柜台交易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的市场所进行的债券交易,又称“店头交易”或“场外交易”。

1593.其他交易市场其他交易市场主要指机构投资人和个人投资人完全饶开证券商,相互间直接进行的国债交易市场。

1607.2.3国债流通市场的交易方式1.国债贴现国债贴现是指国债持有者将未到期国债拿到原购买机构或国债服务机构兑取现款,这些机构将该国债再转售给其他购买者,从而完成国债的流通。在这种流通方式下,国债的买卖不一定在同一时间或地点进行。

1612.国债现货交易国债现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成交后即时进行清算交割其债券和价款的方式。国债现货交易的特点是:(1)成交和交割基本上同时进行,或在规定的极短时间内完成交割手续;(2)现货交易是实物交易,卖方必须向买方转移国债;(3)在交割时,买方必须如数支付价款。我国的国债交易主要采用现货交易方式,并于当天交割。

1623.国债期货交易国债期货交易是指国债买卖双方成交以后按契约中规定的价格、数量,进行远期交割的一种国债交易方式。又称期货合约交易方式或定期清算交易方式。国债期货交易具有如下特点:(1)国债期货交易属于远期交易,其成交时间和交割时间相隔一段时间。(2)国债期货交易的标的可以是国债本身,也可以是国债期货合同。国债期货具有套现保值与投机功能。

1634.国债回购交易国债回购交易是指投资人在卖出或买入国债的时候,事先约定到一定期限后按规定的价格或收益率再买回(或卖出)国债的一种交易活动。回购交易有以下特点:(1)回购交易是现货交易与远期交易的结合,对于债券持有者来说,是卖债券的即期交易和买债券的远期合同的结合;对于货币持有者来说,是买债券的即期交易和卖债券的购远期合同的结合。(2)回购交易要发生两次券款交割,回购交易在签订合同时就有一次券款的交割,待回购合同到期时,还有一次方向相反的券款交割。回购交易是我国国债交易的重要方式。

1647.3国债的规模与效应7.3.1国债规模1.国债规模国债规模是指国债发行数量的大小,具体表现为某个时点上国家债务的总和。2.国债的合理限额国债的合理限额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一般由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来反映。

165(1)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当年的政府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国际公认警戒线是:公债依存度不能超过15%一20%;中央财政的国债依存度(当年的国债收入与中央财政支出之比)不能超过25%一35%(2)国债偿债率国债偿债率是指当年到期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这一指标国际警戒线是10%左右。

166(3)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计余额与当年经济总规模的比例关系。据测算,我国财政的预算内收入加上预算外收入也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左右,所以,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应保持在20%以内。

167(4)国债限额的动态指标国债限额的动态指标通常是指国债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它反映国债规模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相互关系。前者小于后者,反映国民经济的实力对发行国债比较有利,增加国债发行尚有余地;前者大于后者,则反映国债规模扩张太快,应对其有所限制。

1683.内债的合理限额内债的合理限额是指内债在一定条件下的最合理的数量界限。确定合理的内债规模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政府需要(2)国内承受能力(3)政府偿还能力(4)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1694.外债的合理限额外债的合理限额是指政府在一定条件下举借外债的合理数量界限,其实质是政府的负担问题。确定适度的外债规模,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情况:(1)外债的清偿能力(2)国内配套能力

1707.3.2国债负担国债负担是指国债融资的再分配效应。国债负担有以下表现形式:1.认购人负担2.政府即债务人负担3.纳税人负担4.代际负担5.国民负担

1717.3.3国债效应国债效应是国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国债的资产效应国债的资产效应是指国债发行量的变化,不仅影响国民收入,而且影响居民所持有资产的变化。2.国债的需求效应国债的需求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国债融资增加支付支出,并通过支出的乘数效应增加总需求,或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并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增长。3.国债的供给效应发行国债作为一种扩张政策,不仅具有需求效应而且同时具有供给效应,即增加供给总量和改善供给结构。

172本章小结国债是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具有自愿性与有偿性与灵活性的特点。国债的产生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国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国债的种类繁多、其结构包括持有者结构和期限结构,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和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功能。国债运行包括国债的发行、流通和偿还三个基本环节。国债的发行是国债运行的起点,发行条件主要有发行价格、期限、发行利率等几个方面,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法、包销法、公卖法、直接推销法和综合方式。

173国债流通的组织结构分为场内交易、场外交易和其他交易,流通方式主要有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回购交易。国债的偿还是国债运行的终点,偿还方式分为到期一次偿还法、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偿债资金来源主要有设立偿债资金、依赖财政盈余、预算列支、举借新债。国债会对社会形成负担,其负担有认购人负担、政府即债务人负担、纳税人负担及代际负担。国债规模要适当,衡量指标主要有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国债负担率。国债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具有资产效应、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

174第8章政府预算

175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政府预算的含义及原则,明确政府预算的体系构成,掌握政府预算的编制形式,把握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过程。

1768.1政府预算概述8.1.1政府预算1.政府预算的含义政府预算是政府获得和使用资源的计划。它既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又是政府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

1772.政府预算的历史演变政府预算最早诞生于英国。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预算制度确立比较晚,一般是在18、19世纪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之后才形成的。我国政府预算产生于20世纪初。

1788.1.2预算年度预算年度,也称为财政年度,是指编制和执行预算所应依据的法定时限,也就是预算收支起止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365天)1.预算年度的类型(1)历年制预算年度(2)跨年制预算年度

1792.预算年度的影响因素(1)政体因素(2)季节因素(3)历史因素

1808.1.3政府预算的原则政府预算原则是指政府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1.公开性原则2.可靠性原则3.完整性原则4.统一性原则5.年度性原则6.法律性原则

1818.2政府预算的体系与形式8.2.1政府预算的体系政府预算的体系是指政府预算的级次和组成。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组成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构建的,与政权结构相适应,结合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政府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政府预算按照收支管理范围,具体又可分为总预算和部门预算。

182中央预算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占主导地位,集中了政府预算资金的40%~60%。(1)中央预算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而中央政府担负着全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任,中央政府应当在财力上占主动地位,这样才能在经济上支配和调控地方政府的行为。(2)中央政府要负责国防、外交、科技文化、国家重点建设、社会福利等全国性公共需要方面的开支,从而需要中央预算能够筹集一定规模的资金。(3)中央预算还担负着调剂各个地方预算余缺,促使其实现预算收支平衡的任务,并担负着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的任务,因而需要大量的资金。

183地方预算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政府预算收入中大部分依靠地方预算负责组织,政府预算支出中一半以上支出通过地方预算拨付,地方预算任务完成得如何,对整个政府预算有着重要影响。(2)地方预算担负着地方各项经济、文化建设以及城市建设资金的拨付和管理,对城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负有直接的责任。(3)地方预算的各项收支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有更直接的联系,它对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发挥着重大作用。

1848.2.2政府预算的形式1.政府预算的表式政府预算的表式有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两种。(1)单式预算单式预算是一种传统的预算组织形式,它是指政府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一个统一的计划表格来反映的预算。

185单式预算的优点①符合预算的完整性原则。②有利于立法机关对政府的支出水平予以适当的限制,避免支出浪费,促进预算收支平衡原则的贯彻落实,并最终达到控制政府活动范围和规模以及减轻公众财政负担的目的。③能简洁明了地反映年度内财政收支状况。

186单式预算的缺点①没有把全部的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列和分别汇集平衡,不利于宏观经济调控和对预算进行经济分析。②不能充分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是一种投入型预算。③由于在现代政府活动中,财政资金分配渠道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之政府财政信用规模的扩大,单式预算难以准确地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真实情况,易产生虚假现象,不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187(2)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照经济性质或其他标准分别编制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并使每个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之间具有相对稳定关系的一种预算组织形式。复式预算的主要形式有:①经常性预算和资本金预算;②正常性预算和非正常性预算;③循环预算和非循环预算等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经常性预算和资本金预算。

188复式预算的优点①克服了单式预算将政府的行政经费与建设资金两种管理性质不同的政府开支混在一起的缺陷,有利于控制行政经费的非正常性增长,便于政府权衡支出性质,比较合理地安排使用各类资金,利于经济分析和科学的宏观决策与控制。②有利于发挥政府在促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③复式预算使政府预算不再受传统的收支平衡观念的束缚,有利于政府按照经济周期来安排政府资本性支出,便于对经济进行有选择的宏观调控。④在复式预算结构下,国债是资本预算的主要资金来源,国债与政府投资政策的有机结合,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发展,便于政府与经济发展计划的衔接,有利于长期计划的制定和政府活动成本的核算。

189复式预算的缺点①复式预算制度对财政赤字的反映比较模糊。②复式预算易产生政府资本支出过度膨胀的现象。③在收支性质划分上的交叉,为预算编制带来了技术上的困难。

1902.政府预算的编制形式(1)部门预算的含义部门预算是指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反映部门所有收入与支出的预算,即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形式。

191(2)部门预算的特点①一个部门一本预算。②预算编制从基层单位做起。③统一批复预算。④限定部门资格。⑤预算覆盖范围综合。

192(3)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部门的一般预算收入包括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补贴、行政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等。一般预算支出包括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各项事业费、社会保障支出、其他支出等。基金预算收支包括部门按国家规定取得的基金收支,如水利部门的水利建设基金收支,电力部门的电力基金收支,铁路部门的铁路建设基金收支等。

1933.政府预算的编制方法政府预算的编制方法,从总体上讲只包括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两种。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无论是单式预算,还是复式预算,仍主要是增量预算。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务院支持财政部试编和推行绩效预算

194(1)绩效预算绩效预算是政府先制定有关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选定执行计划的实施方案,确定实行方案所需要的支出费用,依此来编制的预算,是一种产出预算。

195(2)增量预算增量预算亦称为基数法,是一种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是指在基年基数基础上确定一个增长数额并据此核定预算指标。其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基数加因素法,即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首先确定上年度的基数,然后在上年度基数的基础上考虑下一年度影响各项基数的因素,确定下一年度的各项预算指标。二是比例增长法,即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在上年实际数的基础上,根据预期的下年度财政经济状况和各种影响因素,对不同的预算项目确定一定的增长比例,据此确定下年度的各项预算指标。

1968.3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8.3.1政府预算的编制政府预算的编制,就是制定筹集和分配预算资金的年度计划,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1.总预算的编制(1)一般过程各级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是按照预算编制的原则、依据和内容,按照复式预算收支科目和表格分别编制各自的政府公共预算草案、国有资本金预算草案、社会保障预算草案和其他预算草案,并报同级权力机关审批后,正式成为各自的政府预算。

197(2)复式预算的编制方法①复式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在政府公共预算中,中央预算不列赤字,实行硬约束,公共预算结余转入国有资本金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中债务收入不列入预算收入,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各级政府预算周转金从本级政府预算的结余中设置和补充,其额度应达到本级政府预算支出总额的4%;各级政府预算的上年度专项结余,应当用于补充预算周转金和下年度需要安排的预算支出;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当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在保证政府公共支出合理需要的前提下,妥善安排其他各类支出。

198②复式预算的基本结构。一是政府公共预算。二是国有资本金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三是社会保障预算。四是其他预算。

1992.部门预算的编制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政府部门审核后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部门预算不是预算收支科目的简单加总,而是部门财政来源的综合计划,反映部门财政收支总规模,体现部门承担的政府职能和责任。

2003.单位预算的编制(1)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及有关建设单位根据上级下达关于编制下一年预算草案的指示性文件,编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收支计划及国有企业财务计划和基本建设财务计划。(2)编写好预算编制说明书。(3)说明书与单位预算一同报送上级主管部门,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后,汇编成部门单位预算草案,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2018.3.2政府预算的批准1.政府预算的初审2.政府预算的审查批准3.政府预算的批复4.政府预算的备案

2028.3.3政府预算的执行1.主要任务(1)研究落实财政税收政策的措施,制定组织预算收入和管理预算支出的制度和办法;(2)督促各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各预算缴款单位完成预算收入任务,根据年度支出预算和季度用款计划合理调度、拨付预算资金;(3)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单位管好用好预算资金,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4)编报、汇总分期的预算收支执行数字,分析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增收节支的建议;(5)协调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国库和其他有关部门的业务工作。

2032.执行过程(1)预算收入的执行政府预算收入的执行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预算收入的收纳入库、预算收入的划分和报解以及预算收入的退库。(2)预算支出的执行我国政府预算支出的方法有两种,即划拨资金和限额拨款。

204(3)预算执行中国库的职责。国库是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库款支拨的专门机构。各级国库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预算支出的拨付。

205(4)预算执行的监督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国家行政首脑领导的预算管理机构进行的监督,即财政监督;二是由立法机构或对立法机构负责的专门监督机构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即审计监督。审计监督的目的是监督行政机构是否依法执行预算。

2063.预算调整预算调整是指经过批准的各级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行为。

207(1)预算季度收支计划预算季度收支计划是预算在各季度的具体执行计划,是根据各季度的客观情况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影响预算收支的因素,对年度政府预算的细化。认真地执行预算季度收支计划,一方面可以通过“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预算收支的圆满实现;另一方面,预算季度收支计划,考查了各季度的各种特殊因素,有利于预算调整及时、准确地实现。

208(2)政府预算的调整①全局调整。预算的全局调整,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实际上等于要重新编制一次预算,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慎重考虑。②局部调整。一是预算的追加追减。二是预算划转。

2098.3.4政府决算政府决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1.决算的编制(1)单位决算的编制。(2)总预算的编制。(3)政府决算的编制

2102.政府决算的审批政府决算经过逐级审核汇总后,由财政部连同编制说明书报送国务院审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后,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自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本级政府决算之日起30日内,将本级政府决算及下一级政府上报备案的决算汇总,报上一级政府备案。政府决算是预算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一种事后监督。正式决算的成立标志着该预算年度的预算程序的结束。

211本章小结政府预算是政府获得和使用资源的计划。它既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又是政府财政实现计划管理的工具。政府预算最早诞生于英国。世界各国采用的预算年度主要有历年制预算年度和跨年制预算年度两种类型。目前,影响较大并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政府预算原则主要有六大原则:公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年度性原则和法律性原则。

212预算程序是指预算的周期过程,一般可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批准、预算执行和决算四个阶段。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我国政府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政府预算的表式有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两种。目前,我国政府预算的编制形式是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从总体上讲只包括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两种。现阶段财政部正积极推行绩效预算。

213我国政府预算是由中央各部门的单位预算和地方总预算汇编而成。政府预算的审批一般要经过初审、审查批准、批复和备案四个环节。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财政部门负责。为了保证预算不断实现新的平衡,需要编制和执行预算季度收支计划,进行预算调整。政府决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214第9章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学习目标掌握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实质、构成和内容;了解公共选择目标和主要公共选择理论;运用公共需要的层次性理论,探讨政府间事权的划分问题;运用收入划分的基本原则,讨论我国税收划分的相关问题;描述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情况及构建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途径。

2159.1公共选择9.1.1公共选择目标1.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2.确定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摊方式3.确定公共项目的规模

2169.1.2主要公共选择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是西方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用微观经济分析方法分析和说明政治选举制度是如何选择各项公共决策,以及如何改革政治程序,以改进决策的效果。2.维克塞尔—林达尔(一致同意)(1)一人一票制。(2)信息成本为零。(3)一致规则显然难以实现。(4)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决策人拥有平等的权利、尽可能多地减少信息成本、尽可能地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利益,是提高政府决策效果的重要前提。

2173.直接民主决策机制(1)直接民主决策机制是指多数票决策机制,只要社会成员中有多数人投票赞成某项公共品的解决方案,那么该项方案就能获得通过.(2)在多个备选方案中,多数票决策机制要作出唯一的决策,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其一是投票者应具有单峰偏好其二是付诸表决的方案是两两进行投票的,以获胜次数最多者为优。(3)上述条件得不到满足,将会出现循环投票、投票顺序影响投票结果等问题。

2184.代议制民主决策机制(1)在代议制民主决策机制下,由全体社会成员投票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政治家),再由这些代表来表达选民的意见,作出公共决策。(2)选民按自己效用极大化的目标来投自己的选票,并选举政治。(3)管理者追求与其职责范围相关的权力最大化。

219代议制民主决策机制(4)特殊利益集可以向候选人、管理者、选民施加压力,迫使他们支持能为团带来收益的议案。(5)政治家采取机会主义的策略,去迎合选民自相矛盾的意愿。

2202.其他要素(1)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以及提供劳务的经营活动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2)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应当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3)附加、加成和减免说纳税人负担的轻重,主要是通过税率的高低来调节的。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附加、加成和减免等措施来调整纳税人的负担。(4)违章处理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

2219.2财政管理体制9.2.1集权与分权的关系1.财政管理体制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支范围和管理责任,实质是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问题。

222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为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为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全国性公共需要与区域性公共需要。中央政府行为目标是满足全国性公共需要,从整个国家的全局考虑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以及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问题。地方政府则从本地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出发,谋求本地区利益的最大化。

223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1)资源配置职能全国性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提供;混合性产品应依据外部效应所涉及的范围来考虑由哪一级政府提供,如果某项混合产品的外部效应涉及全国,则相应责任由中央政府提供;如果只涉及某一区域,则相应责任由该地区政府负责。

224(2)收入分配职能个人收入的再分配具有全国性的意义,主要应由中央政府承担。地方政府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所起到的正常作用是微弱的。若由某一地方政府独立地实行收入分配政策,就会引起本地区高收入者移出、外地低收入者大量涌入的现象。这显然违背了地方政府通过实行收入再分配政策来促进公平、减少贫穷,进而提高效率,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初衷。

225(3)宏观调控职能财政的宏观调控关系整个社会的全局利益,此项职能只能由中央政府执行。宏观调控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因此决定了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目标的全国性、整体性。这一目标,只能由中央政府通过有目的地协调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产生组合效应予以实现。

226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1)政府间支出划分的原则:受益原则;便利行动原则;技术原则。

227(2)政府间收入划分原则。属于中央政府的税收应该包括: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税收;有助于经济稳定的税收;税基分布不均匀的税收;容易转嫁的税收。属于地方的税收应包括:以居住为依据的税收;税基分布均匀、税基流动性小、不易转嫁的税收;受益税和收费;在经济循环中稳定的税收。

228(3)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具体内容支出划分收入划分

2299.2.2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1.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1)统收统支体制。(2)以中央集中为主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3)“分灶吃饭”预算管理制:1980年—1984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5—1993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

2302.分税制财政体制(1)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含义。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指在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通过分税确定政府间财权财力范围和管理权责,以规范、合理地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2)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231(3)税制财政体制的内容。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2329.2.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1.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1)社会公平。(2)保持对地方政府的控制。(3)解决外部效应。

233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基本形式(1)一般均衡拨款又称无条件补助,既不要求地方政府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也不规定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及要求。(2)专项拨款包括专项补助和有条件补助。专项补助是指已由中央政府指定了专门用途的补助,主要用于改善地区性诸如教育、医疗、文化、生态、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有条件补助是指中央政府财政对地方政府财政实施转移支付时,同时要求受补助的地方政府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

2349.3财政国库制度9.3.1国库制度的含义1.国库即国家金库的简称,是办理政府预算资金的收纳、退付和拨款业务的专门机构。2.国库制度是指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出纳制度。现代国库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国库单一账户。3.国库单一账户,是指对从预算资金分配到资金拨付、使用、银行清算,直到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提供者账户或用款单位的全过程的直接控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收支管理制度。

2354.国库单一账户的特点:一是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都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核算;二是国库单一账户的总账户和分账户均由财政部门管理,其他机构不得开立财政业务的银行账户;三是从国库单一账户的提款,只能在要求政府付款的最终阶段发生;四是国库单一账户的本质是国库对财政资金最终付款的控制。

2369.3.2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1.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由国库单一账户、余额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小额现金账户、特殊过渡性专户五种构成。2.规范支出拨付程序(1)支出类型: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转移支出,即拨付给预算单位或下级财政部门,未指明具体用途的支出。(2)支付方式: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3)支付程序。支付程序包括财政直接支付程序和财政授权支付程序。

2373.规范收入收缴程序直接缴库:由缴款单位或缴款人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直接将应缴收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集中汇缴是由征收机关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所收的应缴收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其缴库程序是小额零散税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应缴收入,由征收机关于收缴收入的当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非税收入中的现金缴款。

238本章小结财政领域内的公共选择目标,确定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种类;确定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摊方式、确定公共项目的规模。三种政府决策机制:维克塞尔—林达尔机制、直接民主决策机制(多数票决定机制)和代议制民主决策机制。财政管理体制反映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问题。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经历过统收统支体制、以中央集中为主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分灶吃饭”预算管理制。现行管理体制是分税制财政体制。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保持对地方政府的控制、解决外部效应。国库制度是指国家财政预算收支的出纳制度。从 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239第10章财政宏观调控学习目标掌握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对象、方式和手段;讨论通货紧缩缺口下财政政策的运用;讨论通货膨胀缺口下财政政策的运用;运用所学知识讨论总量失衡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问题。

24010.1财政宏观调控及其目标和对象10.1.1财政宏观调控的意义1.财政宏观调控的含义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控,以实现在充分利用社会现有资源条件下的社会总供求平衡目标。2.财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财政对弥补市场缺陷,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结构、引导微观经济行为、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调节手段所不及的。

24110.1.2财政宏观调控的对象1.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2.资源的配置;3.收入的分配;

24210.1.3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1.经济稳定增长;2.收入公平分配;3.经济与社会的协调

24310.1.4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1.国家预算;2.税收;3.国债;4.财政补贴;5.财政投资。

24410.2财政政策与社会总供求调节10.2.1财政平衡与财政政策1.财政平衡(1)财政平衡的含义:财政平衡是指年度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对比关系。通常,把略有结余视作财政理想平衡,而把略有赤字视作财政平衡的状态。

245(2)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含义:指预算年度内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财政赤字的计算方法:财政赤字=(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财政赤字=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2462.财政平衡对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影响(1)社会总供求的恒等式是:C+S+T+M=C+I+G+X(2)财政平衡的恒等式:G-T=(S-I)+(M-X)假设(M-X)=0,则:G-T=S-I(3)结论: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只不过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财政平衡是政府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手段。

2473.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及其相应措施。(2)财政政策的功能:导向与控制功能;协调功能;稳定功能。

248(3)财政政策目标维持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和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与优化;缩小收入差距,逐步提高社会经济质量;促进公平、公正、开放、高效的市场体系的形成;激励经济主体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促使微观经济富有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49(4)财政政策工具政府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投资支出。

25010.2.2财政平衡对社会总供求的调节1.财政政策类型宏观财政政策与微观财政政策;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2512.财政政策对社会总供求的调节(1)通货紧缩缺口下的财政政策的运用扩大财政支出;降低税负;发行公债。(2)通货膨胀缺口下的财政政策的运用削减政府投资支出;增加税负。

252(3)供求总量大体平衡而结构失衡条件下的财政政策调节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关系的调节;调节投资需求结构;调节消费需求结构。

25310.2.3财政平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1.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措施。它是由利率政策、信贷政策、汇率政策等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2)货币政策目标:保持币值稳定

254(4)货币政策手段存款准备金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

2552.货币政策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可以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指货币供应量小于经济发展对货币的实际需要量,可以起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中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量大体上等于货币需要量,对总需求和总供求的不加调节。

256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257本章小结财政宏观调控的内涵是政府对供求总量与供求结构的调控调控的目标是经济稳定增长、收入公平分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可以变动财政收支对比关系对总需求进行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缺口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的增长国民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缺口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需求的增长供求总量大体平衡而结构失衡时,采用适宜的财政政策调节投资需求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密切配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