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ID:83106734

大小:63.5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3-08-11

上传者:用户名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6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7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8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9页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0页
资源描述: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级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仅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字传情达意的“不完全”与“间接接触”有关,传达的情意应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B.费孝通认为我们在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因为可以用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C.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并不是“愚”的表现,在直接接触中,文字不一定是最好的交流方式D.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都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不够了解乡村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无可补救的缺陷,我们只要讲究文法和艺术,就可以避免文字的“走样”。B.在写作时我们应尽量依着文法,不合文法的字词会引起误会;说话时如果用完整的句子则显得迂阔可笑。C.象征包含所有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难免引起人们的相同反应。因此,我们只能有社会的语言。D.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陈心想则认为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B.驿寄梅花,鱼传尺素。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4.简要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角度有何不同。5.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答案】1.D2.B3.A4.材料一:从文字的弊端来论述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文字传情达意是不完全的,要讲究文法和艺术,而在乡土社会里,面对面的直接接触,采用比较完善的语言即可达到传情达意的目的,不必使用文字;材料二:从文字的优点论述文字是被需要的。文章从认字能够彰显人的身份地位,可以作为一门技艺,应对一些特殊情况,可以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等方面来说明文字是被需要的。5.材料二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首先,采用反问句式:“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提出问题。接着,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证乡土社会还是需要文字的:认字可彰显人的地位,让人受到尊重;认字可作为一门技艺,应不时之需;认字可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最后,得出结论:即使在乡土社会文字还是需要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都过于片面简单了”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原文“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可知,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在这一点上“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而不是说,陈心想认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都”过于片面简单了。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A.“我们只要讲究文法和艺术,就可以避免文字的‘走样’”理解错误,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一原文“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可知,讲究文法,讲究艺术,可以“减少”文字的“走样”,而不是“避免”文字的“走样”。C.“象征包含所有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难免引起人们的相同反应”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可知,象征包含“多数人”而不是“所有人”共识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而不是“难免”引起人们的相同反应。D.“乡土社会的人觉得文字是鸡肋,并不需要文字也不想学习文字”理解错误,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一原文“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由此可知,费孝通只是说文字在乡下用处不大,并没有说乡下人不想学习文字。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四段的观点是: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只用语言表情达意即可,不必使用文字。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剪烛共话,讲述这巴山夜雨中的情景。这里讲的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的交流,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B.“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说的是:收到了远方友人寄来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这不属于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的交流,不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该句所表达的不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的交流,不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D.“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说的是:我家远在三千里外的江南水乡,今天接到一封家书,信上写满了十五行。该句所表达的不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的交流,不可以支持材料一第四段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依据材料一“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等内容可知,这些都是“文字的弊端”;另外,依据材料一“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等内容可知,材料一认为,在乡土社会,因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种交流采用比较完善的语言就行了,不必使用文字交流。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材料二:依据材料二“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等内容可知,这些指的都是文字的优点,并且,材料二最后认为“即使在乡土社会文字还是需要的”,所以,材料二是从文字的优点来论述在乡土社会文字还是需要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的行文思路非常清晰,论证结构也非常清晰。文章首先对认为“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随后采用反问形式,提出问题,亮明观点: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接着,文章分别从三个方面分析问题:“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说明认字可以彰显人的地位,让人受到尊重;“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并举例来论证这一观点,说明认字可以作为一门技艺,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说明认字可以让人们读一些书来增加生活的趣味。最后,依据“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可知,这是作出结论:即使在乡土社会文字还是需要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北京的夏天肖复兴老北京人的夏天吃食,可谓五花八门。早年间,老北京是把面食统统都叫成饼,分为汤饼、炊饼和胡饼三类。胡饼是舶来品,火炉里烤的,如现在吃的烧饼;炊饼是上锅蒸的,如现在吃的馒头;汤饼便是面条,当然还包括馄饨,《长安客话》里记载:“水沦而食者皆为汤饼。”如今,北京人已经不叫汤饼了,面条从何时叫顺了口,我不大清楚,但清楚面条的种类虽然现在很多,但已经远不如以前丰富了。很多面条,如今吃不到了,手艺失传了,比如“蝴蝶面”。《旧京纪事》里说的“蝴蝶面、水滑面、手掌面、切面、挂面……”水滑面大约说的是过水面,手掌面说的是刀削面,这个蝴蝶面,我是不知道究竟是一种什么面了。很多老北京的吃食,现在都已经无法找到了。如今,流传至今仍然让北京人有口福值得珍爱的夏天食品,在我看来,是奶酪、酸梅汤和果子干。奶酪是牛奶的一种变体,将牛奶煮沸,加冰糖,点白酒,冰镇而成,有点儿像酸奶。这是清朝入京后带来的旗人的夏天小吃,当时满语叫“乌他”,从皇宫流入市井,应该是清同治年间的事情。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最爱吃这一口,从清末到民国一直到现在,对它一直赞不绝口。邓云乡先生就这样不吝美词说它:“真是一种奶制的最好的夏季食品,用琼浆玉液来形容,是毫不为过的。”而且,奶酪的品种也有很多,《东华琐录》里说:“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有凝乳膏,所谓酪也。或饰以瓜子之属,谓之八宝,红白紫绿,斑斓可观。”八宝奶酪,只是其中一种,还有山楂酪、核桃酪和杏仁酪多种。一般卖奶酪的店铺或小摊,还兼卖奶卷和酪干,特别是那种琥珀色的酪干,真的是美味无比。能够将液体的牛奶做成半固态的奶酪,又能做成固体的酪干,真的是将牛奶发挥到了极致。这种酪干和奶酪,做起来很麻烦,而且,成本远高过酸奶。但是,确实味道独特,出了北京城,还真的吃不着了。我姐姐一直住在呼和浩特,好多年没有回北京,前些年好不容易回来一趟,我问她想吃点儿什么老北京的吃食?她说想吃核桃酪。我满北京城地转悠,也没有找到一处卖核桃酪的。我的孩子读中学的时候,到崇文门西边的梅园,第一次吃到奶酪,觉得好吃,然后,就带着同学到那里去吃,一吃都爱不释口。大学毕业之后,孩子到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每一年从美国回到北京,准会先要跑到梅园,吃一碗奶酪,尝一尝酪干。这是他少年时候的味道,也是他北京的味道。酸梅汤,老北京卖酸梅汤以信远斋和九龙斋最出名。民国时,徐霞村先生说:“北平的酸梅汤以琉璃厂信远斋所售的最好。”那时候,有街头唱词唱:“都门好,瓮洞九龙斋,冰镇涤汤香味满,醍醐灌顶暑氛开,两腋冷风催。”说的就是这两家。信远斋在琉璃厂,九龙斋在前门的瓮城,民国时瓮城拆除后,搬到肉市胡同北口。九龙斋,我小时候还见过,很快就销声匿迹。前两年,九龙斋重张旧帜,派人找过我,让我带他们到前门指认老店旧址。信远斋,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起码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在琉璃厂。梅兰芳、马连良等好多京戏名角,都爱到那里喝这一口。店里一口青花瓷大缸,酸梅汤冰镇其中,现舀现卖。有传说信远斋每天会在店门口洒好多酸梅汤,让其散发的芬芳气味来吸引人,大概是夸张,爱这一口的,用不着这样的梅汤铺地,也照样熟门熟路去那里的。那时候,酸梅汤之所以被北京人认可,如九龙斋和信远斋这样的有声誉的店家,首先是原料选择极苛刻,乌梅只要广东东莞的;桂花只要杭州张长丰、张长裕这两家种植的;冰糖只要御膳房的……除选料讲究之外,制作工艺也是非同寻常的。曾看《燕京岁时记》和《春明采风志》,所记载并不详细,却大同小异,都是:“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看来,关键在“煮”和“调”的火候和手艺,于细微之处见功夫。这和完全靠配方大行其市的可乐做法,是完全不同的。果子干,柿饼和杏干为主料,加以藕片、梨片、玫瑰枣,用大力丸煮汤,冰镇而成。好的果子干,浓稠如酪,酸甜可口,上面要浮一层薄冰。与酸梅汤和奶酪相比,它没有那样高贵的出身和讲究,一般用吃饭的大碗盛,是地道的平民夏天消暑的食品,既可以解渴,又可以解饱。记忆里吃的果子干最正宗的一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城南西罗园小区刚建成,四周还是一片木板围挡的工地,在工地的简易房里,见到一家专门卖果子干的小店,夫妻两人都刚刚下岗,开了这家小店。他们从父辈那里学来的祖传的手艺,那果子干做得地道,好吃不说,光看表面那一层颜色,就得让人佩服,柿饼的霜白,杏干的杏黄,枣的猩红,梨片和藕片的雪白,真的是养眼。关键是什么时候到那里吃,果子干上面都会浮着那一层透明如纸吹弹可破的薄冰。快四十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这样漂亮可口的果子干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对北京人来说,现在的面条就是过去的汤饼,面条种类虽然现在很多,但也不如以前丰富。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B.奶酪是类似于酸奶的一种牛奶变体,直到现在,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对它一直赞不绝口。C.“我的孩子”在“我”的带领下,尤其喜爱奶酪和酪干,一定要到崇文门西边的梅园去吃。D.信远斋的酸梅汤远近闻名,也离不开营销手段,店家每日洒酸梅汤,用其香气吸引顾客。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老北京的面食开篇,又说很多老北京的吃食已无法找到,是为了下文写流传至今的奶酪、酸梅汤和果子干做铺垫。B.文章介绍奶酪时引用《东华琐录》中的句子,写斑斓可观的奶酪,不仅辅助印证作者观点,又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C.文章写酸梅汤时,插叙曾销声匿迹的九龙斋找“我”指认老店旧址,暗示当下人们开始重视保护老北京民俗文化,深化了主旨,D.文章最后用排比写小夫妻做的果子干的样子,作者感慨再也没有见过像这样漂亮可口的果子干,抒发了对果子干消失的遗憾与怀念之情。8.文章题为“老北京的夏天”,但内容上都在写老北京的吃食,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反复出现“味道”,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7.D8.①写老北京城的吃食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选取流传至今的、具有地方特点的老北京夏季吃食,更能够体现老北京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城市特点,体现其历史传承意义;②写老北京的吃食,就是写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烟火气息,使老北京的夏天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夏天的老北京所独具的城市特色。9.①“少年时候的味道”是“我的孩子”读中学时,与同学一起去梅园吃奶酪与酪干的味道;②“少年时候的味道”也是“我”记忆中过去老北京夏季吃食的味道,伴随着年少时光的逝去,很多现在已品尝不到了;③“北京的味道”对“我的孩子”来说更是故乡的味道与难以割舍的乡情,是老北京独具的地方风土人情与城市特色。【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现在的面条就是过去的汤饼”错,根据原文“汤饼便是面条,当然还包括馄饨”可知,汤饼并不仅仅是面条。C.“‘我的孩子’在“我’的带领下”于文无据,原文“我的孩子读中学的时候,到崇文门西边的梅园,第一次吃到奶酪”并不能说明是在“我”的带领下去吃的。D.“也离不开营销手段,店家每日洒酸梅汤,用其香气吸引顾客”错,原文说的是“有传说”,作者也觉得这大概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故选B。【7题详解】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果子干消失”理解有误,原文的最后一段作者感慨的是“记忆里吃的果子干最正宗的一次”,并不是说果子干已经没有了。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段作用和艺术构思的能力。文章标题为“老北京的夏天”,而作者选取的写作内容却是北京的吃食,这是将“夏天”这样一个大的题目具体化,便于作者展开写作,“老北京人的夏天吃食,可谓五花八门”“很多老北京的吃食,现在都已经无法找到了。如今,流传至今仍然让北京人有口福值得珍爱的夏天食品,在我看来,是奶酪、酸梅汤和果子干”,作者提出老北京的“夏天吃食”,通过夏天的典型事物——“奶酪、酸梅汤和果子干”展开写作,以小见大,剪裁得当。“他们从父辈那里学来的祖传的手艺,那果子干做得地道,好吃不说,光看表面那一层颜色,就得让人佩服”,作者在写果子干时,强调了手艺的祖传,带有老北京的群体记忆,体现了历史传承色彩。“真是一种奶制的最好的夏季食品”“确实味道独特,出了北京城,还真的吃不着了”“是地道的平民夏天消暑的食品,既可以解渴,又可以解饱”,作者在写自己记忆中最具代表性的老北京的夏天吃食时,具有老北京的独特地方色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这是他少年时候的味道”中“少年时候的味道”首先指的是“我的孩子读中学的时候,……第一次吃到奶酪,觉得好吃,然后,就带着同学到那里去吃,一吃都爱不释口。大学毕业之后……每一年从美国回到北京,准会先要跑到梅园,吃一碗奶酪,尝一尝酪干”,是孩子中学时对奶酪味道的记忆;再者是“我小时候还见过,很快就销声匿迹”,是我小时候对这些夏天食物味道的记忆,现在已品尝不到了;“也是老北京的味道”,“我姐姐一直住在呼和浩特,好多年没有回北京,前些年好不容易回来一趟,我问她想吃点儿什么老北京的吃食”“快四十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这样漂亮可口的果子干了”“前两年,九龙斋重张旧帜,派人找过我,让我带他们到前门指认老店旧址”,可见,北京的味道就是“我”“我的孩子”“我姐姐”等为代表的老北京人对古老味道的记忆,是对故乡味道的回味和怀念,是北京独具特色的城市记忆和传承。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倪,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节选自《三国志·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B.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C.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D.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宾客,古代有客人的总称、门客、别国来的使者、古代豪门所养的食客等意。现代汉语只保留客人的意思。B.侍中,古代官职名。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元以后废止。C.下车,有官吏到任、从车辆上下来等意,文中指官吏到任。D.“善属文”中的“属”意思是撰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将军何进因为王谦是公卿望族的后代,于是想要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王谦的儿子王粲,但王谦没有答应。B.蔡邕赞赏王粲有特异的才能,即使蔡邕的才学有很大名气,在朝廷中地位显贵,他还是觉得自己比不上王粲。C.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身体瘦弱,行为不拘小节,不很器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太祖。D.王粲学识广博,有问必答。当时旧的礼仪制度荒废破坏,恢复建立新的礼仪制度,都是由王粲一直主持这件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2)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14.文章是如何体现王粲“富有才华”的形象的?【答案】10B11.D12.A13.(1)现在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依仗人多势众,立志要兼并天下,然而他喜爱贤才却不能任用,所以杰出的人才都离开了他。(2)观看别人下围棋,棋局被搅乱,王粲把棋子恢复成原样。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照样摆出来。14.①侧面描写:如写富有才名的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前求见,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出来迎接王粲。②正面描写:如写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一气呵成,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王粲十七岁时,司徒征召,皇帝下诏任命他做黄门侍郎,因西京长安局势混乱,他都没有就职。于是上荆州依附刘表。“司徒辟”,是主谓短语,主语是“司徒”,中间不能断开;而“诏除黄门侍郎”的主语是皇帝,两句之间要断开。排除AD。“之荆州”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C.正确。D.“含义相同”错误。撰写;通“嘱”,嘱咐、嘱托。句意:他擅长写文章/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两句中的“属”含义不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A.“想要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王谦的儿子王粲”错误。原文是说“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意为“想要和他结为婚姻,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叫出来见王谦,让王谦挑选一个为妻”,是嫁给王谦,而不是王粲。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1)“起(于)河北”,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于)河北起”;“起”,起兵;“河北”,黄河以北;“大众”,人多势众;“志”,立志;“去”,离开。(2)“围棋”,名词动用,下围棋;“覆”,恢复;“以”,用,拿;“使(之)更以他局为之”,省略句;“更”,更换,另一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从“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可知,文章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富有才名的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前求见,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出来迎接王粲,来表现王粲的“富有才华”;从“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可知,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写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一气呵成,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参考译文: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是汉代的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因为王谦是公卿望族的后代,想要和他结为婚姻,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叫出来见王谦,让王谦挑选一个为妻。王谦没有答应。因病免官,死在家中。汉献帝向西迁都,王粲迁居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当时蔡邕的才学有很大名气,在朝廷中地位显贵,前去他家的车马经常堵住了里巷,家里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前求见,蔡邕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出来迎接他。王粲进来后,看到他年纪轻轻,身材矮小,满座的宾客都很惊讶。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特异的才能,我不如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都应当送给他。”王粲十七岁时,司徒征召,皇帝下诏任命他做黄门侍郎,因西京长安局势混乱,他都没有就职。于是上荆州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身体瘦弱,行为不拘小节,不很器重他。刘表死。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要他归附太祖。太祖征召王粲做丞相属官,赐給他关内侯的爵位。太祖在汉水边设置酒宴,王粲举杯祝贺说:“现在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依仗人多势众,立志要兼并天下,然而他喜爱贤才却不能任用,所以杰出的人才都离开了他。刘表从容不迫地据守荆州,坐观时局的变化,自认为可以效法西伯周文王。到荆州避难的士人,都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刘表不知道任用他们,所以国家面临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就整治军队,招揽豪杰并任用他们,从而在天下纵横驰骋;待到平定了长江、汉水一带,便引用当地才德兼备的人,把他们安置在重要的职位上,使天下人心归附,顺应时势而期望得到太平,文治武功并用,英雄全力效劳,这正是夏、商、周三代开国明君的举动啊!”后来升任军谋祭酒。魏国建立后,授任侍中。王粲学识广博,有问必答。当时旧的礼仪制度荒废破坏,恢复建立新的礼仪制度,都是由王粲一直主持这件事。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起初,王粲和别人同行,读到路边的碑文,那人问他:“您能背诵吗?”王粲回答说:“能。”于是那人让他背过身去诵读,没有漏掉一个字。观看别人下围棋,棋局被搅乱,王粲把棋子恢复成原样。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照样摆出来。将他摆出的棋局和原来的棋局相比较,没有错一个棋子。他强记默识的能力就是这样的。他生来擅长计算,做算术时,能通达运算的原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一气呵成,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当时人们常常认为他是事先打好了腹稿;然而即使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也比不上他写得好。王粲创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他跟随太祖征伐吴国。建安二十二年春,在路上得病死去,当时年龄四十一岁。王粲的两个儿子,受魏讽谋反罪的牵连,被杀。绝了后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摇落深知宋玉①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②空文藻,云雨荒台③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注释】①宋玉:字子渊,楚国文人。②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③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推崇楚国著名文人宋玉的诗。诗人亲临宋玉故居凭吊,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B.“风流儒雅亦吾师”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宋玉风流的文彩、儒雅的仪表,堪称“我”的师长。C.颔联包含动作描写:面对千秋往事,诗人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与宋玉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D.颈联引用宋玉《高唐赋》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荒诞之感,用以说明世事变化无常,充满虚妄。16.试比较此诗与杜甫《登高》一诗所用抒情方式的异同。【答案】15.D16.相同点:①都有借景抒情:此诗开篇写草木摇落,景物萧条,表达对宋玉的悼念;《登高》开篇写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以表达内心的悲伤之情。②都有直接抒情:此诗中的“怅”“泪”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直接表露;《登高》则用“悲”字体现作者登高后的感受。不同点:此诗还有借古抒怀,借助宋玉的为人以及所写文章,表现对宋玉的敬仰和对宋玉遭受误解的愤懑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说明世事变化无常,充满虚妄”理解错误。根据后文“舟人指点到今疑”,诗人是为了说明世人对宋玉误解,赋文的故事题材虽荒诞,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欣赏风流艳事。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本诗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摇落深知宋玉悲”草木凋零是因知宋玉的悲伤。草木摇落,景物萧条,诗人触景生情,表达对宋玉的悼念,抒发内心的感慨。直接抒情:“怅望千秋一洒泪”遥想千秋往事不禁泪洒衣襟。面对千秋往事,诗人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与宋玉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怅”“泪”直抒胸臆。借古抒怀: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借古抒怀,表现对宋玉的敬仰和对宋玉遭受误解的愤懑之情。《登高》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直接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根据以上分析,从同与异两个角度分析概括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2)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同学们积极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引用了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驽马十驾②.功在不舍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⑤.小学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驽”“驾”“矣”“须”“臾”“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行走于两江镇的街巷村落,既可见上了年岁的榕树樟树,也可见到特色工艺,传统美食马蹄糕、水糕、牛红炒河螺等更是令人①,其中尤以米粉酒远近闻名。食客们用粉汤作锅底,沉入新鲜的猪、牛下水,三五好友围坐,②,尽情畅饮。“围桌”是两江米粉酒的传统食法,夏秋季节,附近居民在树下支起遮阳伞,围坐小圆桌谈天说地。某年冬天清早,古樟硕大的根部突然莫名起火,烟雾弥漫,闻讯赶来的居民合力将火扑灭。古樟经此一劫,失去活力,居民在此种上榕树。义江西岸的两江中学是老广西省立桂林师范,文化名人丰子恺曾任教于此。两江有两处丰子恺的住所,除中学校园外,数千米之遥的畔塘岭村还有一处。每天早上,丰子恺安顿好老人和小孩,走小路,过田野、松林,坐船上岸到达两江中学,为弟子们③。过去古镇里水井颇多,或方或圆。如今,在县道东侧不远处的林木下仍保存有一口古井,碑文曰:“下墟井”,左右有对联:“神龙施玉液赐福一方众生同敬仰,古井溢琼浆得天独厚百姓共珍惜”。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分别写出文中加点部分双引号的用法。“围桌”:“下墟井”:20.文中的对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①垂涎欲滴②推杯换盏③授业解惑19.①表示特定称谓②表示引用20.①把“井水”比喻成“玉液”“琼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们对水的珍惜与敬仰之情;②用“玉液”“琼浆”来比喻水的珍贵,不仅使说理浅显易懂,易于接受,而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语境“传统美食马蹄糕、水糕、牛红炒河螺等更是令人”可知,此处是说美食让人感觉嘴馋、非常想吃,可以用“垂涎欲滴”。垂涎欲滴: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馋想吃的样子或羡慕。第二空,根据语境“三五好友围坐”“尽情畅饮”可知,此处是说好友相聚时欢乐热闹的场景,可以用“推杯换盏”。推杯换盏:形容亲朋好友聚会喝酒时互相敬酒,欢声笑语气氛融洽。第三空,根据语境“丰子恺……坐船上岸到达两江中学”可知,此处是说丰子恺到学校为弟子们授课,可以用“授业解惑”。授业解惑:传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联系语境“‘围桌’是两江米粉酒的传统食法……”可知,“围桌”是一种“传统食法”,其引号表示特定称谓。联系语境“碑文曰:‘下墟井’”可知,“下墟井”是引用碑文的内容,其引号表示引用。【20题详解】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从“神龙施玉液”和“古井溢琼浆”可知,此对联把“井水”比作了“玉液”“琼浆”,即比作了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井水”的珍爱之情;此处把“井水”比作“玉液”“琼浆”,让人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既说明了“井水”的珍贵,也表现了人们对“井水”的珍爱之情。不但使说理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而且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走在红楼小区的石子小径上,丝丝清淡的若有若无的馥郁浓烈的一股桂花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农历八月,中秋节前后,桂花开得正盛。中秋佳节除了吃月饼、拜月亮外,①。《红楼梦》里贾府阖家过中秋时,“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光看大概还觉得不过瘾,于是“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桂花的秉性与苏州人相仿。在园林里,当牡丹、棠梨争奇斗艳、占尽春光之际,桂花甘为配角,安静躲在一隅,只在繁华落尽的仲秋悄然绽放。这份不张扬、不争宠的低调,着实惹人心疼。古代文人②。南宋杨万里诗云:“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诗人眼中的桂花树,来自清冷的广寒宫,它与嫦娥相依相伴,落出了孤独、寂寞的味道。直至“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一句“自是花中第一流”,才将桂花陡然拉高了几个段位,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更有赏桂习俗②常由桂花联想到嫦娥③使其跻身“一流”阵营22.一股馥郁浓烈的桂花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说“中秋节前后,桂花开得正盛”,那么中秋节除了吃月饼、拜月亮外,还可以赏桂花。因此可填:更有赏桂习俗。第二空,此句与下文内容相关,下文举杨万里的诗句论述“诗人眼中的桂花树,来自清冷的广寒宫,它与嫦娥相依相伴,落出了孤独、寂寞的味道”,可见文人由桂花想到月宫里的嫦娥。因此可填:常由桂花联想到嫦娥。第三空,其他文人笔下的桂花有孤独、落寞的味道,而李清照则将桂花的段位拉高,这样就使得桂花也能与那些高贵的花朵并列。因此可填:使其跻身“一流”阵营。【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5不合逻辑,“丝丝清淡的若有若无的”和“馥郁浓烈的”自相矛盾,桂花的特点应是“馥郁浓烈的”,因此将“丝丝清淡的若有若无的”删掉;语序不当,“一股”应放到“馥郁浓烈”前面。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现在,《校园文学报》的“我和我的家乡”栏目正在举行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参加该栏目的征文活动。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写一篇《校园文学报》的“我和我的家乡”栏目的征文。写“我和我的家乡”可写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写自然景观,可以写风土人情,可以写邻里关系、生活方式,可以写古迹文物、美食特产、历史文化,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写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根据材料的引导,最好是写正面的东西,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其次,要注意是给“我和我的家乡”栏目投稿,栏目名称不仅有“我的家乡”,还有“我”。在写作时不能仅仅介绍或描写家乡的特点、景物等,更要突出“我”的存在,一是表达“我”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二是表达“我”要为“我的家乡”做些什么。此类文章适合写成散文,除了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家乡的内容来写,更要在字里行间饱含对家乡的感情,语言要优美动人,富有感染力。立意:1.以我之力,让家乡更美丽。2.拿什么报答你,我美丽的家乡。3.永生难忘故乡情。第16页/共16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