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田野调查研究.docx

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田野调查研究.docx

ID:83590043

大小:93.1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4-01-08

上传者:用户名
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田野调查研究.docx_第1页
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田野调查研究.docx_第2页
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田野调查研究.docx_第3页
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田野调查研究.docx_第4页
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田野调查研究.docx_第5页
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田野调查研究.docx_第6页
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田野调查研究.docx_第7页
资源描述:

《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田野调查研究.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田野调查研究粑槽舞是在我国贵州地区畲族人民独有的祭祀舞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贵州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粑槽舞是贵州畲族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记忆,在畲族居民中已经流传了400多年,其传承与发展对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鉴于此,该文针对贵州畲族粑槽舞开展了田野调查,以期能够挖掘和整理粑槽舞的历史由来、样貌特点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印记。1田野点概况贵州省麻江县杏山镇六堡村、营山村、中山村、仙鹅、坝寨、偿班、仰鼓以及宣威镇岩莺村、黄莺村等畲族聚居区是贵州粑槽舞的主要流传地域[2],上述地域位于清水江上游,黔中腹地,气候温暖湿润,自然风景秀丽,既有翠屏叠嶂,又有流水悠悠,是贵州畲族居民的世代聚居地[3]。因此,此次田野调查就将田野点选在了麻江县六堡村,深入六堡村畲族居民之中,对畲族粑槽舞的起源、器具、形式、程序,以及融合在粑槽舞中的民族文化元素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了采集与整理。2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历史起源粑槽舞是在贵州畲族居民中流传甚广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此次田野调查在对麻江县粑槽舞传承人、六堡村的畲族居民以及粑槽舞爱好者进行走访、对《麻江县志》《土司·土民志》《黔南苗蛮图说》等地方史料进行查阅考证的基础上,共采集总结了粑槽舞的3种起源说。2.1英雄起源说 英雄起源说是在贵州麻江县畲族居民聚居地流传最广、认可度最高的粑槽舞起源说。传说在贵州畲族居民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代赖(音)的族长,他勇猛善战,武艺高强,且足智多谋,在畲族居民中具有极高的威信,深受族人爱戴,是当地人心中的英雄人物。随着拥护他的人不断增多,代赖的名声传到了当时的朝廷之中,朝廷中人害怕他过于得民心会威胁到朝廷的稳定(又说害怕他聚众造反),就设计将他杀害了。代赖死后,族人为他举行了葬礼,葬礼上很多族人想到代赖无辜丧命,怒气上涌,由于在当地语言中“槽”和“朝”的发音相同,族人义愤之下将粑槽倒扣在地上,并用木棍大力冲击粑槽,以示冲击朝廷,要把朝廷颠覆之意[4]。后来这种做法,逐渐在当地畲族居民的葬礼上延续下来,并形成了畲族居民独特的丧葬舞蹈。2.2环境起源说粑槽舞的第二种起源说与畲族居民的生活环境有关。传说,畲族人的先祖最早迁徙到贵州麻江县地域时,是生活在层峦叠嶂的深山之中的。而生活在深山中,难免会受到野兽的侵扰,特别是在夜晚到来之后,更是野兽出没,容易遇到危险的时候。所以,为了赶走野兽,免受它们的侵扰,畲族先民就会安排人将粑槽倒扣在地上,并每隔一段时间就用木棍去大力地敲打,通过敲打粑槽发出巨大声响的方式,将野兽惊吓走[5]。时间长了之后,负责敲打粑槽的人觉得无聊,就开始围着粑槽边敲边舞,这种做法被其他族人看到之后流传开来,并最终演变成为如今的粑槽舞。2.3劳动起源说在此次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人认为粑槽舞的起源与畲族居民的日常劳动有关。贵州地区的畲族居民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发展起来的,糯米是当地居民广泛种植的一种农作物,用糯米做成的糍粑也是畲族人非常喜欢的日常食物。而且当地居民不但是在日常外出劳作时经常携带糍粑充饥,在遇到嫁娶、丧葬以及各种节日时,糍粑同样必不可少。所以,在贵州畲族居民聚居地,几乎家家都有打糍粑用的粑槽,也几乎人人都会用粑槽打糍粑。而由于糯米的黏性很强,手工打糍粑非常费力,所以通常需要2~3 人配合完成。后来,围着粑槽打糍粑的这种劳动形式,逐渐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舞蹈,并通过有节奏的鼓点来引领舞蹈中的动作节奏,发展成为如今的粑槽舞。认可这种起源说的很多人认为,如今的粑槽舞中仍然有很多动作与打糍粑过程中的劳作动作类似,如紧握双拳从上到下甩打的动作,就与打糍粑过程中紧握粑锤从上到下击打的动作类似,这些都是粑槽舞起源于畲族居民日常劳作活动打糍粑的有力证据。3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样貌特点3.1粑槽舞的场地器具贵州畲族粑槽舞对场地的要求较为简单,只要有一块地面平整的场所就可以开展,如麻江县六堡村的场坝就是村人经常用来跳粑槽舞的场地,大小也没有严格要求,可以根据跳舞人数的多少来确定。跳粑槽舞时所需要的器具主要如下。3.1.1粑槽粑槽舞,顾名思义,就是围绕粑槽跳的舞蹈,所以粑槽就是最为重要的器具。贵州畲族居民跳的粑槽舞中,常用的粑槽是由质地较为坚硬的整木凿制而成的,长度多在1.3~1.5m之间,宽度多在0.5m左右,高度多为0.3m左右(见图1)。图1粑槽舞的器具之粑槽和舂杵(木棒)3.1.2木棒(舂杵) 除了粑槽之外,在跳粑槽舞的过程中,还需要舂杵(木棒)来击打粑槽或击打左右两侧一起跳舞的同伴所拿的舂杵(木棒),这些木棒的长度多在1.5m左右,直径多在0.07m左右(见图1)。3.1.3木鼓在跳粑槽舞的过程中,需要用鼓点来引导舞者的动作节奏,所以,木鼓也是粑槽舞的必备器具。通常来说,跳粑槽舞所用的木鼓,是将梧桐木凿空之后,蒙上牛皮制作而成的,直径通常在0.4m左右,长度在1.3m左右(见图2)。图2粑槽舞的器具之木鼓3.1.4铜鼓 铜鼓在粑槽舞中只用作协奏,其在畲族人的民族语言中被称为“雅钩”,多以铜铸而成。3.2粑槽舞的开展程序粑槽舞作为贵州畲族独有的丧葬舞蹈,是在逝者的葬礼上跳的,其开展程序主要分为祭告先祖、跳舞和翻粑槽结束3个步骤。虽然在后来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粑槽舞被融入了休闲娱乐的元素,但这3个步骤却被延续了下来,依然没有变化。3.2.1祭告先祖祭告先祖,告诉先祖某人已经去世是跳粑槽舞的第一个程序。正式开始跳舞之前,由当地一名巫师来执掌祭告,在跳舞的场坝边上燃香烧纸,燃香和烧纸的数量都有规定数目,即燃香三炷,烧纸也只能烧三张,在燃香烧纸的同时,巫师会同时念祭词,祭词的大意为“始祖母(畲族人认为始祖母是缔造人类的先祖)和列祖列宗,某某人已经去世,就要跟随你们而去,现在我们按照习俗为他(她)起鼓跳舞,把他(她)送去你们身边”。祭词念完之后,巫师会在跳舞用的粑槽内放入一个生鸡蛋(畲族人通常将生鸡蛋用在“收蛊”“喊魂”等场合,在丧葬舞蹈中也会出现),并用舂杵将粑槽内的生鸡蛋冲烂,当地畲族居民认为,只有冲烂鸡蛋才能开始跳舞,否则对跳舞的人不吉利。生鸡蛋被冲烂后,将粑槽翻过来倒扣在地上,就代表可以开始跳舞了。3.2.2跳舞根据畲族人的传统,跳粑槽舞的人多是族中的青壮年男子,但粑槽舞从丧葬舞蹈演变发展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成为畲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在民族节庆和庆祝活动中出现后,也开始逐渐有女子参与其中。跳舞的人数没有严格限制,但每次同时上场的通常不会超过6人。此次田野调查的田野点,麻江县六堡村,以3人同时上场跳舞的情况居多,但六堡村畲族居民在访谈中表示,即使同在麻江县一带聚居生活,不同村落流传的跳舞习惯也存在不同,例如,麻江县岩莺村在跳粑槽舞时,就更习惯4 人同时上场跳舞。除了跳舞的人数之外,具体由谁来跳也没有规定,不管会不会跳,跳的水平如何,只要是想学、想跳的人都可以轮流上场跳舞。另外,舞者在跳粑槽舞时,跳舞的动作和节奏都必须在木鼓的引导下进行(铜鼓为协奏),而木鼓的击打方法和击打节奏是有固定标准的,这套标准以口诀的形式在畲族人中世代流传了下来。以木鼓的击打方法为例,在击打木鼓的时候,既可以击打鼓面也可以击打鼓身,但击打不同的部位代表了舞者不同的动作,在击打鼓面的时候,跳舞的人需要用手中的舂杵去冲击粑槽的底部,而在击打鼓身的时候,跳舞的人则需要用手中的舂杵去击打自己左右两侧舞者手中的舂杵。如果舞者在跳粑槽舞时跟不上鼓点节奏,就常常会出现被身侧同伴的舂杵打在身上的情况,引起围观者哄笑。整个粑槽舞分为上、下各12个小节,全部跳完通常需要1.5小时左右,在每个小节结束时,场上跳舞的人要按照节次绕着翻扣在地上的粑槽转圈,同时用手中的舂杵相击。3.2.3翻粑槽结束由于跳粑槽舞的时间多为逝者下葬头天的傍晚,因此粑槽舞通常会跳到深夜,场上跳粑槽舞的人,在跳完最后一节舞后,会合力将翻扣在地面上的粑槽重新翻回来,然后齐呼“公(太)得去了”,寓意逝者已经带着族人的祝愿随着先祖离去了,之后逝者被抬去下葬,整个跳舞的过程也随之结束。4贵州畲族传统体育粑槽舞的文化透视贵州畲族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他们虽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却没有民族文字[6],所以在历史更迭和民族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口传身授之外,很多社会文化记忆都渗透和融合在民族传统技艺中,粑槽舞作为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 粑槽舞作为一种丧葬舞蹈,鼓声古朴,舞姿粗狂,将祭祀、纪念和娱乐融为一体,同时又带有深刻的文化印记。贵州畲族是生活在我国贵州地区的古老农耕民族,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畲族人对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稻谷产生了浓厚的崇拜心理,对稻谷做成的食物也极为推崇。例如,畲族的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是畲族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左右,畲族人就会用糯米酿酒、打糍粑准备过年。在当地流传着“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的歌谣,用来寓意过年财(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祝愿。除此之外,贵州畲族人对稻谷的崇拜还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新生儿出生后,产妇坐月子,要吃糯米酒;老人过生日,亲朋好友要用稻米来为其贺寿;有人过世,在丧葬仪式上要用糯米团作祭品,等等,并且畲族人认为稻谷是有灵魂的,不可随意毁坏糟蹋,在每年的四月八米王节上,为了纪念米魂,还有不允许打糍粑的规定[7]。而在畲族人中还流传着灵魂是可以转移的说法,并认为用来打糍粑的粑槽就是灵魂的寄居之所。所以,在当地有老人去世以后(在贵州畲族居民中,年龄到了36岁以上去世的人,都可以算作老人),就会在葬礼上用冲击粑槽,跳粑槽舞的方式,祭告先祖有族人逝去了,并为逝去的人壮胆,祝愿其找到先祖,得到先祖的接纳。上述做法,实际上彰显的是畲族人对民族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信仰与崇拜。另外,在贵州畲族人中,丧事通常又被称为“白喜”。之所以称为“白喜”,是因为畲族人认为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意味着新生,是“喜”的。所以,在逝者的葬礼上,族人围着粑槽跳粑槽舞,除了为逝者壮胆祝福之外,还有着愉悦逝者的灵魂,祝福其得到新生的寓意。由此可见,粑槽舞这种丧葬舞蹈,并不仅仅是一种祭祀性质的巫舞,还折射出了畲族人对生命的独特认知,反映出了他们面对生死离别的可佩勇气与乐观态度。5结语综上,贵州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粑槽舞,有着英雄起源说、环境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等多种不同的历史由来,且有着独特的样貌特点,场地器具简单易得,舞蹈风格却独具特色,并且这种从丧葬舞蹈演变而来的畲族传统体育还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既彰显了畲族人对民族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信仰与崇拜,又折射出了他们对生命的独特认知,反映出了他们面对生死离别的勇气与态度,是贵州畲族居民宝贵的社会文化印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