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史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史笔记

ID:8445483

大小:162.50 KB

页数:50页

时间:2018-03-28

中国古代文论史笔记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论史笔记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论史笔记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论史笔记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论史笔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史笔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文论精讲导学(讲稿)第一部分:绪论一、课程说明:(一)、中国古代文论课程的性质:1、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多学科综合的性质:它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散文,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古代经典作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汉语等多种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最有效、最生动的载体。2、中国古代文论具有理性表白审美感受的性质:3、中国古代文论展示了比较全面的审美文化:(二)、学习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1、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对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解;2、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审美感受的理性升华;

2、3、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要想真正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中最动人的中国古代文学,不借助中国古代文论是作不到的。4、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有助于提高审美意识和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三)、中国古代文论的学习方法:1、抓住重点,理性提炼;即抓住每个文论家作品前面的现代汉语提示,并进行自我的有效的归纳。2、借助注解,读懂原文;真正理解古代文论的精髓,只靠现代学者的简单提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重点作品进行认真的阅读领会。3、掌握原理,实现审美;可以也应该利用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和方法对古代文学的作品进行鉴赏,同时也

3、应该仔细体会古人对古人作品的审美观点。4、利用网络,充实学习;一些学习的资料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往往发布在网上,同学们一定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积极上网学习。5、思路清楚,有的放矢;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要对古代文论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掌握,然后在一个星空中把握相对的重点。(四)考试题型大体上会有: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翻译题、单项选择题及问答论述题。比例大体为填空题20%,名词解释题10%,翻译题10%,单项选择题10%,问答论述题50%。二、导论——中国古代文论涉及的几个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中主要涉及了以下

4、这样五个重要的内容,不仅反映了它们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发展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也表明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性。第一、文学的本源论关于文学的本源,中国古代文论主要作出了两个回答:一是本于心,二是源于道。文学本源于人心先秦时代流行的“诗言志”说,就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来看,即指文学本源于人心。代表正统儒家文学观的《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内心世界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积聚巨大能量的美好情素,被外在或内在的因素激活,借语言作为工具,这就是诗。这实际上接近了现代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托尔斯泰的

5、“表现论”。然而人的感情之激动,系受外界事物或内在情结之所触发。《礼记·乐记》认为:50第页(共50页)“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可见,物感只是促使人心发生由静而动的变化之条件,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仍是人心所固有的,只是借助物感才使之由隐而显而已,故诗之源非在物仍在人之心。扬雄在《法言·问神》篇中说道:“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也。”这里涉及到了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但中国古代讲文学的真实性,不是讲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否事真,而是讲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

6、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在的心灵世界,即情真。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就是通过强烈的对比,热情地歌颂了真情倾诉的陶渊明,毫不客气的批评了西晋诗人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的写作缺陷。而这种“心画心声总失真”的创作缺陷,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曾经被定性为“为文而造情”。中国古代最大最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尖锐地批评了“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认为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文学创作的真实性原则的。文学之源于道,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文学源于儒

7、家的社会政治之道,亦即六经之道。这一理论的经典表述即是传统的“文以载道”说。但这个“道”不是抽象的哲理性的道,而是具体地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人伦道德的道,亦即圣人之道,而圣人之道则是圣人之心的体现,所以它和“诗言志”在文学本源上有共同之处,都是指文学本源于人心。所以,“文以载道”实质是表明文学起源于人心。二是指文学的本源为具有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之道,即是指文学源于具有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之道。这是道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道家认为天、地、人,世间万物皆源于道,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也是道的一种体现。所以,庄子认为一切文学艺术最

8、高最美的境界,应该是达到了合乎自然之道的境界即音乐上的“天籁”、“天乐”、绘画上具有“解衣般礴”、文学上能超乎言意之表的境界,这或许也是孔子所向往的“绘事后素”的艺术境界吧。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将这种哲学的(也是美学的)观点进行了文学理论化的阐述,即人文的本质乃是“道之文”,这“道”即是指与天地万物根源一致的自然之道。然而,文学之源于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