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县老君台中学《鱼我所欲也》word教案

鹿邑县老君台中学《鱼我所欲也》word教案

ID:8627019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3

鹿邑县老君台中学《鱼我所欲也》word教案_第1页
鹿邑县老君台中学《鱼我所欲也》word教案_第2页
鹿邑县老君台中学《鱼我所欲也》word教案_第3页
鹿邑县老君台中学《鱼我所欲也》word教案_第4页
鹿邑县老君台中学《鱼我所欲也》word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鹿邑县老君台中学《鱼我所欲也》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鱼我所欲也鹿邑县老君台中学丁辉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2.难点: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选自(孟

2、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见参考)2.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

3、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三、正课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恶]wu4,厌恶,与“欲”相反。【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何加](有)什么益处。[奉]奉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

4、词。[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6.再次朗读课文。四、小结1通假字1)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一词多义为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得得到故不为苟得也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与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予呼尔而与之3.虚词之代词他呼尔而与之助词的

5、为宫室之美而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于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特殊句式:判断句:鱼,我所欲也。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所欲有生者五、作业1.完成课内练习二。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1、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本段可分为四层:第一层

6、(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第二层(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第三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恶有甚于死者”):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说明,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

7、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义”是确实存在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第四层(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论”上,说明“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第二部分(2、3):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从正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气丐

8、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证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而不失义。第二层(从开头至“亦不可以已乎”):从反面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首先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个排比句作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