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鄂教版品社五上《博大精深的文化》word教学设计

2015秋鄂教版品社五上《博大精深的文化》word教学设计

ID:8646878

大小:1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04

2015秋鄂教版品社五上《博大精深的文化》word教学设计_第1页
2015秋鄂教版品社五上《博大精深的文化》word教学设计_第2页
2015秋鄂教版品社五上《博大精深的文化》word教学设计_第3页
2015秋鄂教版品社五上《博大精深的文化》word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5秋鄂教版品社五上《博大精深的文化》word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号:1021410105姓名:商宝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本框内容和学生实际,教师贯彻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采用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方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教学设计准备(一)课标分析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地位和内容结构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

2、框内容。前两单元讲了文化的普遍性,在第三单元进而讲到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第四单元则讲到了怎样发展中华文化。都围绕文化这一主线展开,因此,本框既是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的逻辑延伸和具体化,又是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逻辑起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包括三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这三目在结构上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有着并列关系,在知识上它也能够为学生学好语文、历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2、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各族人民对中

3、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知道我国文化区域性的原因;明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4、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感。(五)教学方法案例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三、教学设计实施(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纵向感受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这节课我们将从横向继续来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新课讲授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视频展示:第63届嘎纳电影

5、节开幕式范冰冰着龙袍装出场教师提问:为什么其龙袍装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我们以大家熟知的《西游记》为例进一步理解文学艺术的特色和地位。科技: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评价,同时展示图表。,学生互动探讨。得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设计意图:用视频展示能更大程度吸引学生注意力,把现代娱乐新闻与中国历史文化结合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传承性与独特性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同学在课前收集的各地春节风俗(饮食)同学们发言,自己归纳各区域的饮食

6、特点,播放视频片段《舌尖上的中国》教师总结:文化区域性的原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承接前一目的春节独特性内容,让学生搜集各地春节饮食特征,以饮食文化反映中华文化区域性特征。播放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同学们你们了解56个民族都过春节吗?还是有些民族过其他节日相当于春节。举例:回族,维吾尔族……教师: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了重要贡献。猜一猜;(图片展示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学生举例民族文化,让学生即兴表演。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教师总结:1.各民族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

7、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3.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彰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设计意图:承接春节这一主题,探讨各民族的盛大节日的风俗,引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再由小活动引发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关注,进而探究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这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师生探究: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包括两方面: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

8、: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