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ID:8988158

大小:4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学派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要求学生对中国古代主要学派及其主张有个基本了解与把握,宜课前阅读一些相关的著作与文章。教学难点中国古代主要学派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教学重点中国古代主要学派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韦尔期在《人类和命运》中:“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闻一多在《善于儒、道、匪》里认为,这是一个“是卓越的断案”。第一节 不同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一、追求仁义的儒家儒家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如下二个方面:1、以仁为思想

2、核心仁构成了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在万余字的《论语》中,“仁”字出现达百余次之多。其基本含义是“爱人”,是人之区别于物的基本标志。如孔子所言“仁者,人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孟子:“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故“志士仁

3、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以义为价值准绳如何确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的精神,儒家提出了以“义”为价值准绳的思想。故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以义为上”,孟子:“义,人之正路也”,荀子:“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既如此,什么是“义”呢?“义者,宜也”。(《礼记·中庸》)也就是说,言行举止,一定要与“礼”相合,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

4、,是吾忧也”,孟子也说:“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琵琶记》第四出描述蔡伯喈与蔡太公父子辩说如何叫做孝聚伯喈说:“凡为人子者,冬温夏清,昏定晨省。问其燠寒,搔其痾痒。出入则扶持之,问所欲则敬进之。所以,父母在,不远游。出不易方,复不过时。古人的孝,也只是如此。”蔡太公说:“孩儿,你说的都是小节,不曾说着大孝。”“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是以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所以为不孝。你若是做得官时节,也显得父母好处,兀的不是大孝是什么?”按照蔡公

5、的说法,孝有大小之分。小者只知关心父母的生活方面,而大者却要求禄为官,以显示父母养育之恩德。这种大孝是和忠君相一致的。陈眉公说:“做官就是孝乎?”的确,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从来就是服从于君王的。戏中的小黄门说:“大丈夫当万户封侯,肯守着故园空老?毕竞事君事亲一般道,人生怎全忠和孝。却不见母死王陵归汉朝。”戏中的皇帝说得更直接——“孝道虽大,终于事君。王事多艰,岂遑报父?”忠君事亲,这只是就一般情形而言,事实上,绝大多数儒生总要在外游宦的。事亲,只能在家里,在未仕之前,在解职赋闲之后,或者在外传书递简稍事问候而已。还是蔡太公说得好——“

6、如今夫赴选的,家中部有七子八婿么?”“春闱里纷纷都是大儒,难道是没爹娘的方去求试?”二、崇尚自然的道家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道理、规律等等,先秦诸子之中,以“道”为学说核心内容的学派为“道家”。1、“天道”、“无为”《庄子·大宗师》也提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字之曰道,强为之名

7、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欲而民自朴,上无为而民自化,上好静而民自正”。“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绝

8、圣去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81章《道德经》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结束。庄子亦曰:“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