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

ID:9049356

大小:64.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4-15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_第1页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_第2页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_第3页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_第4页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诗中的意象——兼谈刘长卿与王维“禅理(趣)”诗歌意象的不同【摘要】作为大历诗坛的名家,刘长卿一生坎坷。颠簸的经历促使他的心灵向着佛家静地靠拢,也促使他创作了数量颇丰的“禅理(趣)”诗歌。在这些诗歌里,刘长卿将自己的情愫都诉之于意象的运用上,通过意象对诗境的渲染,发出了对人生遭际的无奈与哀叹。具体化、静态化、程式化的意象承载着他的感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历时期整体的艺术特征。而盛唐诗人王维也作有数量众多的“禅理(趣)”诗歌,他与刘长卿在意象运用上的不同,间接反映了“安史之乱”对大历诗人创作心理的影响。【关键词】刘长卿;“禅理(趣)”诗歌;意象;具体化;静态化;程式化;王维安史之乱

2、发生后,唐朝国力衰退,中原地区惨遭蹂躏,地方纷争,城乡皆废,战乱给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当时的文坛更是一片沉寂。相比盛唐诗,大历诗歌不复昨日气象,创作陷入了低谷时期,毫无生气。然而,作为大历名家,刘长卿留下了506首诗歌作品〔1〕,成为大历诗坛一颗璀璨的明星,其艺术成就及其诗史意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创作独具特色的他,在盛唐诗向大历诗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刘长卿(718?——790?),“字文房,行八,祖籍宣城(今安徽宣城),家居洛阳”〔2〕,早年久滞试场,中年得任长洲尉,却两遭迁谪,后官至随州刺史,因梁崇义、李希烈等人谋反而弃城,复职无望之际,终老江南。坎坷

3、的人生促使刘长卿寻求精神寄托,因此盛行于唐代的佛教自然成为他的首选。经粗略统计,在刘长卿的诗歌作品中,仅题目与禅、寺院及僧人相关的就达五十首以上;记载其曾到过的佛家寺庙达25处〔3〕,曾与交游的僧人达21人〔4〕,可见他与佛教联系之密切。刘长卿倾心于佛教,使得“禅理(趣)”诗歌成为体现这种精神追求的主要艺术形式。这些诗歌颇具诗史研究价值:从内涵义理而言,它们主要反映了禅宗与天台宗的教义。这两家宗派在大历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义理相近,僧人关系密切”〔5〕,在唯心主义基础上都以“心性”问题作为共同的中坚思想,皆主张“括万法于一心”,即“心”是万物最根本的实体。从认识论角

4、度而言,刘长卿“禅理(趣)”诗歌体现了两家宗派“观心”的心物思维模式,即“天台宗:于境观心——反观心源——心造万物;禅宗:于色见心——明心见性——因色观心”〔6〕这两种对应的思维模式使得诗人在“空”观、“静”观的过程中,得到“物我同一”的内心感受,在诗中即体现为情景交融。以上分析内容可在刘长卿“来去云无意,东西水自流”(《送勤照和尚往睢阳赴太守请》)、“因逐溪水还,观心两无碍”(《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等诗句中考证。了解了刘长卿“禅理(趣)”诗歌的概貌后,我们将开始对其意象进行深入探讨。一、刘长卿诗中的意象类别(黑体,三号,加粗)在把握刘长卿与佛教联系以及“禅理(趣)”诗歌的基础上

5、,我们顺着思路往下探讨意象的内涵。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是反映诗歌内涵的基本单位,往往带有主观化、情绪化色彩。诗人的创作心态以及生活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揣摩意象去了解。探讨意象之前,我们得了解意象的类别。根据表意功用的不同,陈植锷先生在《唐诗和意象》一文中将意象分为三类: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7〕。我个人觉得这个分类的标准非常合理,且利于对刘长卿“禅理(趣)”诗的分析,所以不妨采用前辈的成果用于此文的意象分类。(一)描述性意象(黑体,小三号,加粗)所谓描述性意象,简而言之就是采用客观白描手法,使之表意单纯的意象。该类意象在刘长卿的“禅理(趣)”诗歌中频繁出现,试看

6、以下两首诗歌:《寻盛禅师兰若》秋草黄花覆古阡,隔林何处起人烟。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表达禅趣之余,这两首诗歌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譬如《寻盛禅师兰若》中“秋草”、“黄花”、“古阡”、“树林”、“人烟”等意象,都是描述性的意象。这些意象的含义很单纯,是对景物客观的描绘,极少或没有引申义。在《送灵澈上人》一诗中,“竹林”、“(苍苍)古寺”〔8〕、“杳杳钟声”、“荷笠”、“夕阳”等均为描述性意象,表意单一,它们都原汁原味地出现在诗歌中。仔细统计,《寻盛禅师兰若》中总共有八个意象,而其中五个是描述性意象,所占比例超过一半

7、;《送灵澈上人》中六个意象里有五个是描述性意象,可见刘长卿在创作“禅理(趣)”诗歌的时候侧重使用描述性意象。其实,不仅以上两首诗歌存在这样的情况,而且在同类诗歌中也出现如此落笔的痕迹,譬如长卿所作的《夜宴洛阳程九主簿宅送杨三山人往天台寻智者禅师隐居》、《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等“禅理(趣)”诗歌。描述性意象被重用,说明刘长卿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十分细腻,善于描摹,工于刻划。但是,对诗歌而言,这种意象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使诗歌变得流畅清晰,也会使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