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的主观性与历史阐释

坏的主观性与历史阐释

ID:9137108

大小:68.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9

坏的主观性与历史阐释_第1页
坏的主观性与历史阐释_第2页
坏的主观性与历史阐释_第3页
坏的主观性与历史阐释_第4页
坏的主观性与历史阐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坏的主观性与历史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坏的主观性”与历史阐释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江教授的论文,提出了当前关于历史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这个论题是以历史阐释为核心的它最关木质地牵涉到历史阐释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我高度赞赏张江教授以极为明确和尖锐的方式将此一问题公开出来,并对问题的关键作出丫积极的学理应答。我想就此议题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并在观点上作一些发挥,以就教于各位学者和同仁。在我看来,所谓“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无非意味着对历史作单纯主观的阐释,并且意味着这种主观阐释的极致;它在哲学上是以“坏的主观性”为依据的。“坏的主观性”是黑格尔的一个术语,它意味着客观性或实体性的消逝隐遁,意味着主

2、观性的无限制发展(主观性的发展成为一种“坏的无限性”),并且也意味着用主观性的集合或平均数来代替、来冒充客观性因此,一句话,它意味着主观主义的极致。在今天,历史阐释中出现这种以“坏的主观性”来定向的历史观点,并不奇怪,因为现代性木身的发展己进入到终结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现代文明即资本主义文明继承和发展起来的客观的和实体性的东西正在解体,而依然还在活动和起作用的便只剩下单纯的主观性丫。所以“坏的主观性”也就在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前一时期我们在上海曾讨论过两个颇为新鲜的题目,一个叫“民粹主义”,另一个叫“后真相时代”。并不需耍太多的聪明就能看出,所谓“民粹主义”或“后真相”在哲

3、学上也无非是以“坏的主观性”为依归的,是这种主观性发展到极致的必然结果。因此,如果说民粹主义是“坏的主观性”在现代政治领域屮的最终表现,那么,所谓“后真相”就无非是“坏的主观性”在现代认知领域中的最终表现。在这种时代状况下,出现“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亦即把历史阐释完全建立在“坏的主观性”之上,也就不足为怪了。主观性或主观自由在西方的轴心时代便已萌芽,它尤其通过1500年的基督教教化而得到发展,并在现代得以全面确立和充分扩张。可以说,现代的主观性或主观自由不仅开辟出新的历史纪元,而且创造出极为丰硕的文明成果。然而,贯穿于现代文明之整个进程的主观性原则,并非从一开始就立足

4、于“坏的主观性”之上;虽说古典时代的某些理论构造(例如契约论)似乎以“坏的主观性”为基础,但就哲学思想的总体(它反映社会生活的总体)而言,主观性从而主观主义尚未无限制地激进化,它依然使自身保持在与真理即客观的和实体性的东四的张力和统一之中。我们首先可以从笛卡尔的哲学那里看到这一点。他在特定的地方终止怀疑,以便使思维主观性或主体性能够成为哲学之全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但是,为了使作为实体的“思维”能够和同样作为实体的“广延”彼此沟通和协调,他设立了第三个实体,也就是上帝。就此而言,斯宾诺莎可以说是完成了的笛卡尔主义。而从莱布尼茨一直到黑格尔,哲学在总体上保持了这样的格局和情形。

5、在这些哲学家看来,主观性的发育对现代文明来讲固然非常重要,但基督教的实体性教义则同样重要,因为主观性的集合并不就是实体性的东西,倒是真正实体性的东西即真理应当反过来规定并限制主观性。这样一种哲学的格局大体上贯穿了所谓现代文明的整个占典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一个决定性的历史转折。伽达默尔在讨论20世纪哲学基础的时候认为,20世纪的真正开端是1914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在那个时候,出现了一种真正划时代的意识。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原先在整个现代文明中起支撑作用的实体性的东西,如宗教、道德和客观性规范开始全面地失效和瓦解了。我们知道,虽然这些东西在

6、较早的吋代也遭遇到批判,但是,在人们的一般意识屮它们依然保持其为实体性的东西,依然具有客观的效准。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理性的国家、理性的社会、永久和平的理性设计,以及种种关于“公理战胜强权”的神话全部破产了。如伽达默尔所说,在以往,“资产阶级时代把对技术进步的信仰同对有保证的自由、至善至美的文明的满怀信心的期待统一起来,但这个吋代己经终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坏的主观性”才无限制地发展起来。能够表明这个重大转折的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尼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尼采儿乎完全不被人们所理解,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尼采。尼采的思想理论,往往只是在大学的某个文学系来讲。大多数人认为他是

7、疯子,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他确实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突然重新发现了尼采,他先前所说的“胡言乱语”一下子被人们理解了,其屮最核心的命题就是“上帝死丫”。海德格尔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讨论这个话题,内容大致包括,为什么上帝死了,什么使上帝死了,上帝死了宄竟意味着什么。按照海德格尔的深刻洞见,“上帝死了”意味着丙方形而上学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命运转折,亦即意味着“超感性世界”的腐烂和坍塌,意味着超感性世界不再具有约束力了它是表示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终结Y,特别是现代形而上学终结Y,因而它是表示:“欧洲虚无主义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