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

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

ID:9438262

大小:5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30

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_第1页
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_第2页
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_第3页
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_第4页
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一、公开系大势所趋,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在持续清理“小金库”二十多年后,2011年政府剑指“三公”(即公款出国出境、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经费。针对近年来行政成本过高的社会质疑和“三公”方面挥霍浪费、违法违纪和腐败等乱象,2011年5月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要求中央各部门公开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同时要求地方政府比照执行。据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本级,包括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决算支出为94.7亿元。中央单位“三公”经费首度公开。对此,社

2、会一片叫好声。这毕竟是财政信息公开的质的飞跃,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接受社会监督方面的重要突破,是建设“法制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透明政府”进程中的巨大进步,其正向作用和社会效应不可低估。但是,社会同时也认为,公开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多角度的尖锐质疑随之接踵而至,公众认为“三公”概念不清、细则不明,公开的口径模糊、标准不一,“三公”经费缺乏可资比较的参照系,使公众无从了解其真实用途;另外,一些部门对公开“三公”经费也颇有微词,存有难言之隐,使人们对其勉强提供的数据的真实性抱有疑虑等等。  公开“三公”经费必然会损及一些权力部门的既得利益,披露一些部门不愿公开的“

3、秘密”,因而遭到人为的干扰或阻隔,使公开工作一波三折;另外首度实行公开,公开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程序化方面肯定存在许多破绽,还有不少空子可钻。但是,公开系大势所趋,不会因为存在阻力和瑕疵而夭折,党和政府对此的决心非常坚定,社会全力支持,公众充满期待,这扇大门既然打开了就不会再关上。因此,此项工作向法制化、科学化的转换过渡不可避免且不可逆转,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设计与安排势在必行。    二、会计制度的优化和审计制度与机制的构建至关重要  公开“三公”经费既是政治问题,涉及到政府权职架构的调整、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政府信息公开等政治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策性、技术

4、性很强的问题,涉及到对“三公”经费界定、确认与计量、归集与整理、核算与监督以及对“三公”经费所反映的业务管理活动的监控问责等一系列管理性与操作性议题,而加强对后者的政策研究和技术准备目前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特别是涉及到政府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的诸多方面。例如,本次公开“三公”经费启动于国务院常务会议,实施的是从中央示范到地方跟进的技术路线,但是各级政府对此缺乏内在动力,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不高,因为政府会计制度中并没规定必须向社会公开“三公”会计信息,政府机关可以“三公”经费反映政府行政活动、属于国家机密为由而拒绝公开;另一方面,本次“公开”有国务院明确指示,但何时公开

5、、以什么形式公开并没有细则规定,也没有纳入会计制度的要求和审计监督的对象,因此只要公开就完成任务了,公开的质量并不高。再如,“三公”经费目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还没有成为会计概念或独立的会计科目或账户,公开的“三公”经费只能从诸多相关的科目中去寻找、归集,这极容易造成人为取舍,导致各部门“三公”经费的口径不一,缺乏可比性,特别是在有些部门对公开存有不解和抵触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由此公开“三公”经费往往只是一个结果,不仅与过往缺乏可比性,不同部门之间也不具可比性,而对“三公”经费的归集、整理方面的信息并不在公开之列,公众不知道具体过程,不知晓结果数据的及核对路径,使公众

6、监督成为一句空话。另外,政府部门,特别是一些掌握重要人权、财权和物权等资源的部门,是否存在预算外的隐性收入和支出,是否有其他资金支撑政府机关的“三公”行为,并将“三公”变为“三私”,公众没有第三方的信息加以证实;再比如,对“三公”经费目前没有专项审计,即使有审计也没有相应的预算标准和审计标准,所谓的合理不合理没有一个尺度,有的部门“三公”经费不降反升,其原委仅仅从数据本身并不能找到答案。所以,上述种种很可能虚化了公开“三公”经费的真正要义,“待遇出国”等变相福利、大吃大喝等挥霍浪费、公车私用等依然会改头换目出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之中。所以规范“三公”经费发生、累计和决算

7、的科学严密的会计制度,跟踪监控“三公”经费全程运行、实施兑现性问责的精密严厉的审计监督制度,在公开“三公”经费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筑建公开、透明、完备的政府会计体系  “三公”经费是一个从政府管理需要提出的概念,在目前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中没有明显的单独的列示,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只是期末根据公开的要求将“三公”经费项目重新甄别、整理与归集起来,因此存在不少自由裁量与“伸缩活动”的空间,必须从制度、政策和技术层面将此空间和漏洞填平补齐。  首先加强预算工作。预算是财政支出的“大纲”,政府机关根据业务管理活动的需要所匹配的经费应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