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ID:9718716

大小:754.00 KB

页数:68页

时间:2018-05-06

上传者:U-960
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1总论11.1项目名称11.2项目建设单位11.3报告编制单位11.4报告编制依据11.5项目建设地址21.6项目建设内容21.7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21.8项目建设工期31.9结论与建议3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42.1项目建设背景42.2项目建设必要性83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103.1项目建设地址103.2建设条件104建设方案174.1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174.2建设方案194.3辅助工程设计335项目土地利用情况37. .5.1项目选址375.2土地利用情况375.3节约集约用地措施406节能节水426.1节能标准和节能规范426.2节能节水措施437环境影响评价477.1环境保护规范及标准477.2项目场址环境现状477.3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487.4环境保护措施497.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508安全、卫生与消防518.1安全、卫生等危害因素分析518.2安全、卫生防护措施518.3消防设施549项目管理及人员培训559.1项目实施管理及管理机构体系559.2人员培训559.3劳动制度5610建设进度及项目招标5710.1项目招标管理57. .10.2项目建设工期和施工进度5911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011.1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及办法6011.2总投资估算6111.3资金来源及使用方案6412效益分析及社会评价6512.1项目效益分析6512.2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6512.3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6612.4社会风险分析6612.5社会评价结论6613研究结论及建议6813.1研究结论6813.2建议68. .1总论1.1项目名称学校项目1.2项目建设单位本项目建设单位是XX学校筹备委员会1.3报告编制单位XX。1.4报告编制依据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原国家计委编写组编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下发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3、XX人民政府办公厅陕政办发[2008]25号文下发的《XX建设用地指标(2007年版)》;4、《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5、《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6、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1.5项目建设地址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国际XX区内,项目地块位于XX。项目总占地面积582亩(388016平方米),其中代征路约86.8亩(57851平方米),项目净用地495.2亩(约330165平方米)。1.6项目建设内容本项目拟征地582亩(388016平方米),其中代征路约86.8亩(57851平方米),项目净用地495.2亩(约330165平方米)进行XX学校项目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XX学校集幼儿园、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于一体,共设置216个班,学生人数规模达11460人。(幼儿园按30个班,每班30人设置;小学按60个班,每班50人设置;初级中学按60个班,每班60人设置;高级中学按66个班,每班60人设置)建设内容主要分为高中部、初中部、小学及幼儿园四个部分及科技馆、图书馆、操场、美术馆、体育馆、行政楼、教学楼等教学及公共附属设施建设,共计建筑面积279290平方米,容积率为0.85,建筑密度为21%,绿地率为29%。1.7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经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65374万元,其中建设费用65074,铺底流动资金300万元。资金来源为项目建设单位自筹。. .1.8项目建设工期根据本项目的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本项目建设工期初步安排为3年,即2011年8月~2014年7月。1.9结论与建议经论证,本项目建设依据充分,建设条件具备,项目建成后可提升XXXX区服务配套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建议项目建设单位抓紧做好项目勘察设计、项目报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在建设过程中加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尽快发挥效益。. .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2.1.1XX国际XX区概况X。2.1.2XX附属中学简介XX附属中学是XXXX市碑林区的一所完全中学,创建于1971年,1985年成为首批XX重点中学。2009年4月14日成为“XX示范高中”。学校现占地51亩,建筑面积30437平方米,拥有全国唯一的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空中大操场,建成了相对独立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学校藏书量达23万余册,现有实验室、功能教室等各类部室78个。学校建成了先进的校园网,共装备计算机576台,服务器6台,视频展示台86套。学校现有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88人,中级教师88人,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数达教师总数的85.6%,全校共有118名教师研究生毕(结)业。. .学校高考成绩显著,成为全国名牌大学在陕招生的重要基地。1999年至2005年七年间,共有254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高考重点线达线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4年,学校囊括高考全省理科前4名,8名学生进入高考全省理科前10名,51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2005年,谢尼同学以686分的优异成绩夺得高考全省文科状元,49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中考成绩出类拔萃,实行中考以来,学校包揽5届XX市中考状元,其中多次囊括前三名,高分段学生人数及比例连年以绝对优势位居XX市首位。数、理、化等学科竞赛获奖规格和总人数在全省遥遥领先。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校在XX范围内实现了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风学风、校园文化“四个一流”,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质量“三个领先”,形成了“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崇尚务实、追求卓越”的办学特色,被誉为“古城管理之星,三秦质量之光”。在新的世纪里,XX附属中学正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致力于把学校办成既出人才,又出经验,在国内有重要影响、有鲜明特色的名牌学校。2.2项目建设必要性2.2.1是XX国际XX区提升服务配套的需要XX国际XX区是XX“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是XX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扩、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是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物流引擎和商贸枢纽。XX国际XX区以建设国际化、生态化为特色的超大型现代商贸物流园区为目标,打造中国最大的国际性陆港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成为西部大型现代化商贸物流产业聚集地和XX东部新城。. .XX国际XX区自成立以来,本着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商的理念,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先后有14个项目落户园区。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区内聚集人口不断增多,根据XX国际XX区总体规划,一期建设区内人口规模将达到28.65万人。人口的不断增多,对求学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本项目建设以提升园区配套为目标,以满足区域新增人口对基础教育的需求为基础。项目建设是XX功能分区及国际XX区教育功能完善的需要。2.2.2是XX附属中学扩大教学规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需要据调查,XX国际XX区所在地周边现有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全日制小学14所,现有的大部分学校均校舍陈旧、教学设施落后,生均校舍面积极不达标。导致XX国际XX区现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园区建设的高速发展,区内聚集人口的不断增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XX附属中学作为首批XX重点中学。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强大的师资力量,在新的世纪里,XX附属中学正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致力于把学校办成既出人才,又出经验,在国内有重要影响、有鲜明特色的名牌学校。本项目建设正是XX附属中学进一步扩大教学规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需要。. .2.2.3是提升当地教育水平的需要教育关乎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深远的意义和历史作用。教育项目实施的效益是指社会与个人通过教育获得的经济利益,如:犯罪率的降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技术进步、儿童死亡人数的减少等。本项目实施后有利于提升当地教育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3.1项目建设地址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国际XX区内,项目地块位于XX。项目总占地面积582亩(388016平方米),其中代征路约86.8亩(57851平方米),项目净用地495.2亩(约330165平方米)。3.2建设条件3.2.1地质XX区位于XX东部,距市中心5公里,全区总面积332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办事处,33个社区,226个行政村,人口50余万,因境内遗存始建于隋代的古XX而得名。XX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阶梯形倾斜,浐、灞、渭河三水穿境而过,山、川、塬、坡、沟、滩俱全,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所形成的地域差异和各种类型的小气候环境,不仅给区内种植各种新鲜果蔬和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更为建设层次鲜明、立体多样、最具活力、最适人居生活的生态型都市新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理资源。XX区内为典型风成黄土台塬,塬面被黄土覆盖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具有明显的台坎和平缓的台面。“V”. .字型深切沟谷,切割深度从几十至几百米,塬面与河谷高差悬殊,塬坡陡峻。总体而言,白鹿原地貌起伏、渐变、丰富,集山、塬、沟于一体,有利于构建丰富多彩的景观地质结构具有二元结构特征,上部为黄土状土层,底层表面为Q3-Q4黄土状粘土,具有二级湿度,下部为砂卵石层,地震烈度为7度。底层结构主要是灞河的冲击,洪冲击平原区,总体地形平坦开阔。低阶地土体结构为黄粘土、沙土,高阶地土体结构为黄土、黄粘土、沙土。潜水位埋深由低阶地向高阶地增大,从小于10米至50米或更深。3.2.2河流水文“八水绕XX,XX居其三”,浐、灞、渭三河穿流交汇,得水独多。XX八景之一“灞柳风雪”远近闻名;白鹿原上的鲸鱼沟飞瀑流泉,曲径通幽;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茂林修竹,鸟语花香。近年来,全区累计投资9亿元实施浐灞河综合治理,建成橡胶坝8座,建成生态景观区6300亩,形成了万余亩流动水体景观。灞河入渭段也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大绿工程造林4.55万亩,全区林地总面积达到21.5万亩,林地覆盖率达到43%。区内还有地热资源,面积达60平方公里。全区果树面积10万亩,形成了以浐灞河流域为主的5万亩葡萄、猕猴桃生产基地,以洪庆山为主的2万亩核桃、杏、石榴等小杂果基地和以白鹿原、霸陵坡为主的3万亩大粒樱桃基地。3.2.3气象气候XX. .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冷暖分明,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气温9.4℃极端最高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16.8℃最大积雪厚度18cm最大冻土深度30-40cm年均降雨量613.9mm年均蒸发量837.1mm年无霜期182天年日照时数2350h3.2.4社会经济条件近年来,XX区以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坚持“规划立区、特色建区、生态强区、产业兴区、城市带区”发展战略,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冶炼、锻铸造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材料、光机电、纳米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纺织、印刷、家具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的城郊型工业产业结构。2007年,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审时度势,确立了构筑“三区、两带、两片、一中心”经济发展大格局的新思路。三区:即以XX国际XX区为依托的北部区域,打造西部物流集聚区、农产品交易区、高尚住宅区;以XX科技工业园为核心的中部区域,打造以装备制造业、环保新型材料等为主的产业集聚区;以纺织城综合发展区为核心的南部区域,打造以房地产、商贸、创意文化等为主的产业集聚区。两带:即浐. .、灞、渭河沿岸,打造以亲水型房地产为主的人居、商贸产业带;沿东三环、纺渭路、西临快速干道城市段等重要路段,打造以商贸、金融、娱乐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产业带。两片:以白鹿原与鲸鱼沟为主的东南片和以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东北片,重点发展文化科教、休闲旅游、都市生态农业。一中心:做好与广运潭、世界园艺博览会项目的规划对接,借力发展,在其周边区域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近年来,XX区立足主城区定位,紧紧围绕“打造XX东部新城区,建设人文生态新XX”这一发展主题,坚持走“规划引领、招商引资、环境创优、投融资并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全面加快城市郊区向主城区转变、生态强区向经济强区转变,区域经济社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已经成为XX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主力军,战略地位和比较优势日益彰显。截至2010年底,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66亿元,同比增长15%,取得了五年净增100亿元的斐然成就,是“十五”末的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历史性地突破10亿元大关,完成10.02亿元,年均增长38%,是“十五”末的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58.2亿元,同比增长32%,是“十五”末的5.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20%,是“十五”末的3.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38亿元,同比增长20%,是“十五”末的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8206元和20573元,实现了年均增长1000元和2000元的目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去年荣获“XX. .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在全省、全市的知名度、影响力迅速提升。今年上半年,经济社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高位运行的良好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位居全市前列。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环保新材料、纺织服装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物流、房地产、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园区占全区经济的比重日益扩大。2008年,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我们启动了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规划,规划中的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总面积37平方公里,已被市委、市政府批准为正局级机构,并下放了项目立项、规划、土地、环评、建设等相关管理权限。近5年来,累计引进项目105个,实际利用内资153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新加坡盛邦、北京龙湖、海航地产等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相继入驻。积极实施总部经济战略,引进总部经济体15家,直接贡献财税2亿元。目前区域内已基本形成XX区、XX国际XX区、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浐灞生态区“一驾马车、四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作为XX东部新城,XX是城市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在XX市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中,XX城市建设面积由原来的38平方公里扩大到139平方公里,占XX新增建设面积的一半以上。同时,随着XX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以及大XX规划的启动,XX已整建制并入XX城区版图,拥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空间优势和后发优势,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客商竞相投资兴业的热土。未来几年,随着纺织城综合发展区、XX国际XX区、浐. .灞生态区在辖区内的深度开发建设,以及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站、地铁一号线、城东客运站、XX火车站东站、XX滨河生态公园等项目的陆续建成,“一架马车,四轮驱动”的优势将会更加凸显,将会为XX聚集更大的人气,迎来更大的商机。我们将把握机遇,紧抓商机,围绕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全面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市配套功能,大力发展以物流、房地产、商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等主导产业,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3.2.5外部配套条件1、供电电源接自XX市XX区的供电网,电源供应有保证。2、供水XX区配水加压站能保证满足本项目建设及入住后居民生活用水的水量、水压、水质的要求。3、排水该项目统一规划雨、污水处理管网。雨水经暗渠汇集后可直接排入雨水管网,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水市政污水管网。4、通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通讯服务商已将电缆接至园区各处。通信网络信号已实现全区覆盖,通话质量清晰。电信网络运营服务商已将光缆接至区内。. .5、交通XX国际XX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铁路交通上,XX国际XX区内的XX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站,是由铁道部规划的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货物可经陇海线发往全国各地;公路交通上,XX国际XX区通过城市三环路和绕城高速与周边多条国道及全国“米”字型高速公路网融会,运力覆盖全国;航空交通上,日常航空运输由咸阳国际机场承担,应急物流运输由园区内的窑村机场承担,航空运输可遍及全球;城市交通上,除融入城市公交网络外,XX地铁一号线、三号线贯通园区,城市服务功能覆盖整个区域。园区依托XX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站、XX公路码头和XX综合保税区三大支撑平台,通过公、铁、航、海多式联运,承接沿海港口功能内移,将迅速形成商贸、物流、加工、服务等产业聚集。成为西北地区连接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门户和桥梁,成为服务陕西、覆盖西北、辐射欧亚大陆桥节点城市的物流体系平台。. .4建设方案4.1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4.1.1指导思想本项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教育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结合,以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为依据,结合项目现有实际情况,注重体现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建设标准,建设安全、高质量的美好校园。4.1.2建设原则1、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根据地形及功能分区,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有机组织建筑空间布局,使建筑与绿化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人文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校园环境。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次规划、滚动发展,使学校建筑的工程建设变为城镇发展的积极要素。3、注重校园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聚合场所和活动空间。4、建筑造型上突出时代感,使建筑个性鲜明,富有校园气息。5、本项目各. .功能用房中,除设置普通教室外,还将设置音乐教室、美术、书法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专用教室及其辅助用房以及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参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关于公共教学用房及普通教室、专用教室使用面积的有关规定,各教室的单间使用面积见表4-2、4-3。按照要求,本项目各教学用房的使用面积以《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中城市普通完全中学的建设标准规定为基础,以略大于表中面积来设置。表4-1公共教学用房单间使用面积规划表教室类型合班教室科技活动室图书室面积(㎡)293108556注:每类教室用房面积中包括辅助用房面积。表4-2普通、专用教室单间使用面积规划表教室类型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劳动技术教室地理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面积(㎡)671199611911911996119119注:每类教室用房面积中包括辅助用房面积。4.1.3总平面设计原则学校的总平面设计,应力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1、应遵守国家基建政策和有关建筑设计的设计规范、建设标准等要求,并认真贯彻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建设的具体规定。2、学校总平面设计,应满足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要求,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3、校园内各栋建筑或一栋建筑前后几个体部之间,校内建筑与校外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应符合防火间距及卫生间距等有关规定。. .4、结合建筑物的布局,做好校园内的绿化、美化规划,丰富校园景观,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5、合理而有效地使用土地。力求做到:功能合理,分区清楚,联系方便,互不干扰。4.2建设方案4.2.1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本项目拟征地582亩(388016平方米),其中代征路约86.8亩(57851平方米),项目净用地495.2亩(约330165平方米)进行XX学校项目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XX学校集幼儿园、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于一体,共设置216个班,学生人数规模达11460人。(幼儿园按30个班,每班30人设置;小学按60个班,每班50人设置;初级中学按60个班,每班60人设置;高级中学按66个班,每班60人设置)建设内容主要分为高中部、初中部、小学及幼儿园四个部分及科技馆、图书馆、操场、美术馆、体育馆、行政楼、教学楼等教学及公共附属设施建设,共计建筑面积279290平方米,容积率为0.85,建筑密度为21%,绿地率为29%。具体的建设内容及规模详见表4-3、表4-4:表4-3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结构特征层数建筑占地面积(㎡)总建筑备注. .面积(㎡)1幼儿园330081001.1幼儿园教学楼框架结构3150045001.2辅助教育楼框架结构2150030001.3教师办公楼框架结构23006002小学部9300415002.1教学楼框架结构54800240002.2科技楼框架结构43000120002.3教师办公楼框架结构4100040002.4食堂框架结构350015003初中部17800794003.1教学楼框架结构56000300003.2实验楼框架结构44000160003.3科技电教楼框架结构43000120003.4教师办公楼框架结构4100040003.5学生公寓框架结构53000150003.6食堂框架结构380024004高中部19720920004.1教学楼框架结构56320316004.2实验楼框架结构54000200004.3公共教学楼框架结构44000160004.4教师办公楼框架结构4100040004.5学生公寓框架结构53600180004.6食堂框架结构380024005公共附属设施18200576005.1图书馆框架结构5180090005.2科技馆框架结构4150060005.3美术馆框架结构4150060005.4体育馆框架结构1360036005.5行政办公楼框架结构5180090005.6教师公寓框架结构54000200005.7会堂框架结构1400040006辅助配套设施6906906.1门卫室(4个)砖混结构180806.2配电室砖混结构160606.3锅炉房及浴室砖混结构1400400. .6.4公共厕所(5个)砖混结构1150150合计69010279290地下构筑物不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7化粪池-1120m38消防水池-1300m3合计420m3表4-4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项目计量单位数值备注1总征地面积㎡388016582亩1.1其中:代征路面积㎡5785186.8亩1.2项目净用地面积㎡330165495.2亩2总建筑面积㎡2792903总建筑占地面积㎡690104室外操场、体育活动场㎡650005道路、广场面积㎡1011556绿化面积㎡950007建筑密度%21%8容积率0.859绿地率%29%10班级设置21611学生人数114604.2.2主要建构筑物建设方案1、教学楼本项目教学楼将作为学校普通教室使用,普通教室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活动空间,其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教室应有足够的面积,合理的形状及尺寸,能够满足学校近期和远期教学的需要。. .(2)教室需有良好的朝向,充足而均匀的光线,要避免直射阳光的照射,还应设置满足照度要求、用眼卫生的照明灯具。(3)教室座位布置应便于学生书写和听讲,教师讲课和辅导,通行及安全疏散。(4)教室需有良好的声学环境,要隔绝外部噪声的干扰,保证室内有良好的音质条件。(5)根据学校所在的地区,教室应具有良好的采暖、换气、隔热和通风条件。(6)教室内应设有保证教学活动所需的设施及设备,并应设置存放卫生用具、衣物、雨具等的设施。(7)教室内各类设施设备等均需考虑青少年的特点,并有利于安全及维护清洁卫生。(8)教室设计应满足教学改革及引进电教设施的需要。2、实验楼、电教楼、公共教学楼实验楼、电教楼、公共教学楼将根据需要设置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参照《中小学建筑设计》中关于公共教学用房、专用教室设计的有关规定,各用房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1)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物理、化学、生物是基础科学。在中学学习期间,为使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科学的应用知识,培养实验技能,中学开设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为此需要建设这些基础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的容纳人数,一般都是按一个班级的人数设计。设计时应该满足教学大纲提出的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各个学校的仪器设备等条件进行分组。实验桌的设施及布置方式都应考虑不同实验课的实验特点有所区别。此外,各实验室应与其辅助用房如准备室、仪器室、化学药品室、标本室、保管员休息室等靠近或者相邻布置,并设内门与之相通,以利使用。但管理人员休息室不得和其他各室相通,以保证有良好的室内环境及工作条件。实验室内应设置讲台、黑板、广播箱、清洁用具柜等,同时应便于张贴或者悬挂有关教学挂图。为合理利用空间,方便使用,应沿后墙设固定壁柜,以增加实验室的存储空间。①化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因用水较多,宜设在底层。如设置化学实验室通风系统时,更宜将化学实验室设于底层,以便解决排水、安设通风管道等。又因大部分试剂应避光保存,所以化学实验室宜设在北向,如设南向,应采取避阳措施。化学实验室旁还应设置实验准备室、化学试剂室、仪器室及管理员工作室等辅助用房。辅助用房根据实际需要可多种功能合用1—2室,但实验员工作室需单独设置。②物理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的设置要求基本与化学实验室相通,但由于物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很少用水,故在实验桌中间或一侧不需设置水盆。. .根据需要,还应在物理实验室旁设置准备室、贵重仪器保管室、实验员工作室等辅助用房,一般常用的实验仪器多存放在准备室内。为进行光学实验及电教需要,应设置一间水、电设备较为齐全的暗房,以便处理感光材料或制作照片及幻灯片等。③生物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必须满足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听课、实验、观察、解剖等实验活动的要求。生物课有较多时间利用放大镜或显微镜对某些生物进行细微的观察,因此,生物实验室的光线应充足,最好为双向采光,墙壁和顶棚应经常保持洁白,以增加实验桌面上的照度。生物实验室应设置实验准备室、标本陈列室和实验员工作室等辅助用房。(2)语言教室语言教室是语言课教学的专用教室。学生在此教室内利用耳机、录放音设施等训练自己的语音能力,且不受外界噪声干扰,教师可播放已录好的教材,免去多次重复性的领读等环节,使教与学在轻松、活泼的语言环境中完成。语言教室内要求无灰尘,以维护各种音响器械的正常使用。为使室内音质有所改善,应在后墙及顶棚上作吸声处理。此外还应有良好的照明条件,并要求在地面上设置电缆线槽。为保证各课桌面上的照度一般采用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并用。比较理想的是采用荧光灯管,垂直于黑板布置。将灯具嵌入顶棚内,并设灯栅,更便于学生在观看黑板或电视时不使光源射入学生视野范围内引起眩光。. .语言教室应做好噪声控制和室内的吸声处理。语音教室内的允许噪声标准应控制在40dB(A)以下。常采用的隔声措施是做好门窗的隔声。室内应在顶棚面及墙面做吸声处理,尤其采用电视或电影作为传递图像手段时,更需做好吸声处理。室内的混响时间,一般应控制在0.4—0.6s范围内,其各中心频率应平直。当教室控制台设在教室内时,更需注意室内的吸声处理,以免室内噪声传至教师及学生用的录音机的话筒内,影响语言的清晰程度。语言教室相邻房间应设控制及编辑室、录音室、准备及维修室等辅助房间。①录音室附属于语音教室的录音室,在功能上作为语言教材的制作场所。其位置可设于控制室或准备室之侧,其面积以6—10㎡为宜。由于录音室内的传声器对各种音讯号如室内声音的缺陷、室内外噪声等级极为敏感,因此录音室对声学的要求甚高,必须做好录音室的声学设计。录音室的噪声允许标准,一般均参照ISO所指定的标准,对于小型录音室,一般可采用NR20—25号曲线,混响时间宜按0.3—0.4s。②准备室准备室是语言教室做各种准备工作的场所。如存放各种电教器材及教材、录音教材的复制编辑工作。器械的维修与保养、教师上课前后的临时休息等,因此准备室应靠近语音教室布置,其面积以30—40㎡为宜。(3)计算机教室普通计算机教室的座位数,按一个标准班人数设计,并应每个学生使用一台计算机,室内应配置2—. .3台打印机。计算机台的布置,应便于学生就座及操作,便于教师的巡回观察与辅导,便于接通电源。为使计算机显示屏的图文清晰及不造成眩光,座位应垂直于采光窗,当座位平行于采光窗时,室内应设暗色遮光窗帘,并应设置有光栅的灯具。计算机室宜设置教师准备室及软件资料室及换鞋处。换鞋处应选在入口处,通风良好且具有较为宽敞的空间,如微机教室位于走道尽端,可利用走廊尽端作为换鞋处。两个相邻的计算机教室可合设一个准备室。准备室内应设置几种类型的计算机,设置若干橱柜存放各种教材、资料、软件、磁盘及简单修理工具。准备室应和计算机教室相邻布置,两室之间宜设玻璃隔断或观察窗,可在准备室观察计算机教室内的教学活动。为维护及保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应在计算机教室及设置计算机的教师准备室内创造以下工作环境。①保证室内有良好的温湿度,当学校位于炎热地区,应设空调设施;②室内应有良好的防尘设施,尤其在风沙较大的地区,窗的缝隙要严密,并最好设置双层窗;③计算机工作期间需接通电源,在地面或墙壁上敷设电线,电线应方便使用、安全整齐。教室的座位布置采用沿墙布置时易于接线,而采用单桌行列式布置时,需在地面下敷设电源线路;④. .室内墙面及顶棚宜采用不积灰尘的吸声材料,如墙面可贴壁纸、刷涂料,顶棚可采用石棉板、矿棉板吊顶,地面可采用水磨石、地面砖等材料。(4)音乐教室①音乐教室的平面形状设计为了使后排座位与教师的距离尽量缩小,教室的平面形状最好可设计成近似于方形。为创造轻快、活泼的气氛,也可把音乐教室设计成多边形、扇形或一端呈圆弧形的平面。②音乐教室室内设计理想的音乐教室地面应为阶梯形,以便帮助师生相互能尽量看到口型,听清发音,交流感情。如不设阶梯时可适当升高讲台的高度。同时,为了适应独唱、独奏和音乐欣赏所需的适宜混响时间,可以把墙面和顶棚装修成波形反射面和适当的吸声面。音乐教室应充分考虑符合主题的室内设计。如在喷涂成柔和、谐调色调。(5)美术、书法教室美术教室和书法教室要求具有较高的室内照度,稳定的自然光线,主采光为北光或北顶光,以取得柔和、均匀、充足的光照。顶光近于室外自然光,效果最好。美术教室应附设一间教具室。(6)地理教室. .地理教室的规模应能满足一个班级的教学活动。要有稳定的自然光线,由于在地理课的教学中需要使用大型挂图、一般挂图、大量的图片、笨重的教学模型等各种自然界的标本如岩石、矿物、土壤等教具,同时还需在讲课过程中利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电教手段配合教师的讲解。因此,在教室前方除设黑板之外,应设有悬挂各种图表的位置及悬挂设施,并应设有能悬挂1—2块卷帘式投影幕的位置,以便放映幻灯及投影片。应设置地理仪器准备室,兼做教师备课及工作室。(7)劳动技术教室中学手工劳作课需在专用的手工劳作教室上课,室内可安放2人、4人或6人合用的劳作桌,每桌使用一套劳作工具。劳作教室宜附设教具室(准备室),存放工具、材料,同时满足教师备课需求。(8)合班教室(电教室)合班教室是指可容纳两个班以上学生上合班课的大教室,一般装有放映(如投影、幻灯)和播放(录像、电视等)图像及扩声功能并装有多种视听媒体的公用教室。合班教室也可兼做电教室。①教室的设计要求教室的位置要适中,并要求有安静的环境、较好的朝向及通风条件,还应便于安全疏散;设计必须满足各种电教器械的使用要求,在其工作期间不相互干扰,位置设置不影响人流活动,且便于操作管理;室内应有良好的声环境和视觉环境。后部学生视线不应受前排学生的遮挡。100—200人的教室混响时间不宜超过1.0s;合理计算座席升高。为便于疏散及简化构造,200人以下教室地面升高,前3—. .5排可做平地面,后部可按每两排升高一阶,每阶可升高80—100mm,200人以上阶梯教室,宜经过计算确定升高值。教室体型应符合功能要求,结构简单。②室内设计教室第一排座位与黑板的距离不应小于2.5m,最后排座位与黑板的距离不易大于15m。教室内部的纵、横走道的数量,在符合防火疏散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以争取较多的座位。走道的宽度应能保证两股人流通过,最小应为1100mm。教室疏散门的数量不应少于两个,宜均匀分布,门采用外开平开门,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500mm。③内部环境设计声环境设计:声环境设计必须保证学生听得清楚,同时使室内不受外来噪声的干扰,也不要影响其他教室。根据室内容积,确定最佳混响时间,室内允许的噪声标准一般以为40dB(A)。为取得室内良好的音质条件,应在后墙和顶棚做吸音处理,具体做法可在后墙及顶棚设穿孔板,内填超细玻璃棉或矿棉。灯光设置:室内应采用嵌入式灯光,为避免师生在讲课听课期间视野范围内产生眩光,顶灯宜做光栅,光栅格片应平行于黑板。黑板的前上方应安装黑板灯,以保证在暗的环境下学生能清晰地观看黑板上的字迹或挂图。室内装修:室内色彩可采用明快的色调。由于室内经常放映图像,因此室内应设深色窗帘或其它转暗设施。3、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 .图书馆应设有书库、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及其辅助用房。图书馆要求有安静的环境,远离噪声源,如运动场及城市街道等。(1)书库书库要求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防火、防潮、防鼠及遮阳措施。书库的主要采光面应为北向,避免阳光直射室内,书库外墙不宜直接面对东西向,以免室内气温过高,且书库不宜与厕所、水房等潮湿房间相邻。书库的面积取决于学校规模及不同类别学校的藏书量。书库设借书窗口,书库内开架书架间的通道宽度为1000mm,闭架为800mm。书架要垂直于采光窗布置,以利于库内通风、采光及查找书籍。(2)学生阅览室阅览室应设在安静有良好采光、通风和视野的环境,并与教学用房联系方便。阅览室可分为图书阅览室和报刊阅览室。(3)教师阅览室教师阅览室面积与学校类别及规模有关。中学阅览室的教工座位数应按教工人数的33.3%设置,每个座位面积最小按2.1㎡设置。(4)辅助用房图书馆应设置检索室、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办公用房等辅助用房,用于进行采购、验收、制卡、图书装订等工作。本项目公共教学楼内各教室的具体建设规模如表4-7所示:4、行政办公楼. .行政办公楼内设置是学校进行行政管理的场所,该建筑为东西走向,建筑内部空间为内廊式,所有办公空间分布于走廊两侧。楼内设置校长办公室、党支部办公室、教导处办公室、总务处办公室以及教师办公室、社团办公室、广播室、会议接待室、德育展览室、卫生保健室等管理用房。功能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并符合安全标准。本项目设计行政办公楼为框架结构,单层层高3.6m,钢筋混凝土独立柱基,外墙贴面砖,水磨石地面,塑钢门窗,内墙面刷乳胶漆。5、学生公寓本项目初中部和高中部均设计为全寄宿制完全中学,学生公寓楼将作为寄宿学生宿舍使用,设计为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独立柱基,外墙贴面砖,水磨石地面,塑钢门窗,内墙面刷乳胶漆。学生宿舍作为学生在校寄宿的主要起居空间,其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公寓楼内居室宜集中布置,通廊式宿舍水平交通流线不宜过长;(2)公寓楼内每层应设置盥洗室和厕所。公共用房的设置应防止对居室产生干扰;(3)公寓楼半数以上居室应有良好的朝向,并应具有与住宅居室相同的日照标准;(4)公寓楼内应设置消防安全疏散指示图以及明显的安全疏散标志;(5)公寓楼安全疏散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的规定。. .6、运动场、会堂本项目在小学、初中部、高中部均设置若干室外运动场,含400m的标准塑胶跑道,并附有若干球类运动场,满足学生正常的教学及运动所需。此外建设风雨操场一处,体育场按相关规范进行设计。会堂作为校内活动的主要场所,可同时容纳4000人举行会议。7、配电室、锅炉房、厕所、门卫等辅助工程辅助工程均为单层砖混结构,水泥混凝土地面,塑钢门窗,内墙面刷乳胶漆,外墙清水墙。4.2.3设备购置方案本项目设备的购置将采用招标形式进行,通过对多家竞标厂家产品的比选,选出最适合学生使用、最能适应市场要求的设备。本项目拟购置设备包括:实验室实验器材、音乐教具、体育器材、电教设备、校园网络设备、教学办公设备以及后勤设备等。设备购置费用估算金额为7200万元。表4-5项目设备购置一览表序号名称金额(万元)1实验室仪器16002音乐教具6003体育器材10004电教设备10005校园网络设备6006教学办公设备12007后勤设备1200. .合计72004.3辅助工程设计4.3.1室外操场、体育活动场室外操场、体育活动场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场地,是上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活动时间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成片场地。本项目修建室外操场、体育活动场包括环形跑道运动场、直跑道、课间操所需场地,各种球类场地(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器械场地等。室外操场、体育活动场面积65000平方米。4.3.2建筑消防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 )规定,建筑内部正常情况的最大消防距离为50m,鉴于本项目各建筑物长度均不足50m,可在每层楼设置一座消防栓,且消火栓宜设在明显易于取用地点,如走道、楼梯间附近等。消火栓安装高度为离地面1.1m,消火栓水带长度不应超过25m。室内消火栓按规范要求,各建筑物每层均有设置,其数量按建筑的长度和面积确定。建筑物的等级是从重要性、防火、耐久年限等不同角度划分的建筑物级别。学校建筑设计年限为50年,属于乙等公共建筑,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二级,火灾持续时间为6小时,室内消防流量为10L/s,室外消防流量为50L/s。建筑消防管道接入园区现有消防管网。. .4.3.3室内照明学校照明系统的设计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长时间地阅读、书写和清晰地看到黑板书写的内容,是中小学校设计中最重要的系统。教室照明要做到照度适宜、光亮分布合理舒适、无眩光、节能等。教学、办公用房应采用配有保护灯罩的荧光灯具,不宜采用裸灯。教学用房照明灯具的数量、功率、布置方式和悬挂高度必须满足照度均匀度的要求,达到规定的照度标准。灯具悬挂高度距桌面宜为1.75m~2.15m。生物实验室的实验桌上宜设局部照明。教室主照明灯具布置应垂直于黑板,使课桌面形成两侧面来光,灯具的长轴平行于学生的主视线,并与黑板垂直,可减少眩光区和光幕反射区。教学用的照明要能够分楼、分层、分部位控制。各类用房的平均照度不应低于表4-6的规定。表4-6各类用房的平均照度表用房名称平均照度(L*)规定照度的平面照度均匀度普通教室、音乐教室、实验室、语言教室、劳动技术教室、办公室150桌面不低于0.7教室的方黑板200黑板垂直面不低于0.7计算机教室、图书阅览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200桌面厕所、走廊、楼梯间20地面. .教学、办公楼等应设置适应教学、办公手段现代化的电插座和分楼、分层、分部位控制的广播线路。照明灯具按建筑环境选型,采用节能型灯具,为降低功率损耗,提高电能质量,采用电力电容器进行低压集中补偿,补偿后功率因数达0.96以上,照明电压220V。4.3.4绿化1、绿地景观系统规划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布局原则点:比较分散的小块绿地;线:连续的绿化空间;面:成片的绿化用地。2、树种规划针对中学学生人数多,年龄较小,活泼好动,贪玩爱问的特点,校园内选择的绿化树种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污染性少,少毛无刺,没有刺激性气味,具有形态美、色彩美或气味美,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学校可选择迎春、银杏、五角枫、石榴、白玉兰、雪松、桂花、竹等树种进行绿化,学校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用。学校草坪须具有一定的耐践踏能力。所以草坪可供选择的品种有结缕草、天鹅绒等。4.3.5其他辅助设施本项目其他辅助设施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硬化101155㎡,修建容积为120m³的化粪池一座,修建容积为300m³的消防水池一座,对理化生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教室、音乐室等专用教室进行装修等。本项目建成后将采用市政统一供水方式进行供水。建设给排水管网,接入园区现有给排水管网。. .5项目土地利用情况5.1项目选址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国际XX区内,项目地块位于XX。项目总占地面积582亩(388016平方米),其中代征路约86.8亩(57851),项目净用地495.2亩(约330165平方米)。项目选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基础设施完善。场地地势平坦,周围环境清洁,没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或扩散性污染源,无矿物和文物以及军事设施,因此,项目选址合理,用地方案符合国家相关规定。5.2土地利用情况5.2.1项目各功能分区占地情况本项目拟征地582亩(388016平方米),其中代征路约86.8亩(57851平方米),项目净用地495.2亩(约330165平方米)进行XX学校项目建设。本项目按功能分为:高中部、初中部、完全小学及幼儿园四个部分进行建设,各区的占地面积分别为高中部126667平方米(190亩);初中部120000平方米(180亩);完全小学78667平方米(118亩);幼儿园4831平方米(7.2亩)。. .5.2.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本项目拟征地582亩(388016平方米),其中代征路约86.8亩(57851平方米),项目净用地495.2亩(约330165平方米)进行XX学校项目建设。XX学校集幼儿园、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于一体,共设置216个班,学生人数规模达11460人。(幼儿园按30个班,每班30人设置;小学按60个班,每班50人设置;初级中学按60个班,每班60人设置;高级中学按66个班,每班60人设置)建设内容主要分为高中部、初中部、小学及幼儿园四个部分及科技馆、图书馆、操场、美术馆、体育馆、行政楼、教学楼等教学及公共附属设施建设,共计建筑面积279290平方米,容积率为0.85,建筑密度为21%,绿地率为29%。主要建筑面积及占地情况详见表5-1。表5-1主要建构筑物一览表序号项目名称结构特征层数建筑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备注1幼儿园330081001.1幼儿园教学楼框架结构3150045001.2辅助教育楼框架结构2150030001.3教师办公楼框架结构23006002小学部9300415002.1教学楼框架结构54800240002.2科技楼框架结构43000120002.3教师办公楼框架结构4100040002.4食堂框架结构35001500. .3初中部17800794003.1教学楼框架结构56000300003.2实验楼框架结构44000160003.3科技电教楼框架结构43000120003.4教师办公楼框架结构4100040003.5学生公寓框架结构53000150003.6食堂框架结构380024004高中部19720920004.1教学楼框架结构56320316004.2实验楼框架结构54000200004.3公共教学楼框架结构44000160004.4教师办公楼框架结构4100040004.5学生公寓框架结构53600180004.6食堂框架结构380024005公共附属设施18200576005.1图书馆框架结构5180090005.2科技馆框架结构4150060005.3美术馆框架结构4150060005.4体育馆框架结构1360036005.5行政办公楼框架结构5180090005.6教师公寓框架结构54000200005.7会堂框架结构1400040006辅助配套设施6906906.1门卫室(4个)砖混结构180806.2配电室砖混结构160606.3锅炉房及浴室砖混结构14004006.4公共厕所(5个)砖混结构1150150合计69010279290地下构筑物不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7化粪池-1120m38消防水池-1300m3合计420m3. .本项目土地利用指标见表5-2。表5-2土地利用指标表序号项目计量单位数值备注1总征地面积㎡388016582亩1.1其中:代征路面积㎡5785186.8亩1.2项目净用地面积㎡330165495.2亩2总建筑面积㎡2792903总建筑占地面积㎡690104室外操场、体育活动场㎡650005道路、广场面积㎡1011556绿化面积㎡950007建筑密度%218容积率0.859绿地率%2910班级设置21611学生人数114605.3节约集约用地措施1、严格按照XX教育系统建设用地指标规定的人均校舍面积、人均校园用地指标和人均体育活动场地等规划条件进行建设,节约用地。2、充分利用项目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在满足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对本项目的各个功能区进行合理布置,尽量紧凑布局。3、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要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者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6节能节水6.1节能标准和节能规范6.1.1节能设计的政策依据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教发[2006]3号)和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建质[2007]1号)的要求,进一步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2132号)。通知指明“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是“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教发〔2007〕19号)。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基本国策,实现能源有效配置,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本章分析了项目建设后学校运行管理的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节能措施。6.1.2节能设计的标准本项目将严格按照以下标准及设计规范实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3、《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发改委环资[2004]505号);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5、《XX建设项目资源节约管理规定》(XX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发改投资[2006]352号《关于印发的通知》)。6.2节能节水措施6.2.1节能措施本项目具体的节能减排方案措施如下: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为确保“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贯彻落实,抓出实效,学校应成立“节能减排学校行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检查、落实学校节能减排。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层层落实,以“绿色、和谐”为主题,通过宣传发动,制定措施、实施推进、检查改进、巩固发展等阶段,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工作。2、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节约意识(1)每学期开学初的一个月内,安排一次国旗下“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主题讲话。(2)各个年级每学期安排一次“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主题班会。(3)每学期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土地日等时机,各出一期“. .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主题板报。(4)每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节能减排的教育,使节能减排的观念深入人心。(5)向全校师生发出节能环保倡议。每学期开学初团委、学生会要向全校师生发起倡议:节能减排、从我做起。倡议全校师生在不降低现有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选择科学合理、节约能源的绿色生活方式。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五方面入手,从生活点滴做起,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崇尚节约、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社会风气。(6)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利用广播、板报、小报、标语等多种方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充实丰富节能、环保教育内容,将节能、节水、节电、节粮、节材等教育内容,以综合实践的形式,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学校、进课堂。适当时间学校组织节能环保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树立节能减排的意识。(7)全面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的活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使学生养成人走水停、人离灯灭、字纸入篓入桶并回收利用的好习惯。3、建筑节能. .学校进行的基建工程,应按对建筑标准、建筑工艺、建筑材料、设备提出明确的环保要求,使学校的每一项基建工程都符合国家和省上的节能、环保要求。4、设备节能及节能产品的推广使用有计划地淘汰和改造部分严重被破损、老化和超期使用的设备,努力降低能耗,新购置的设备、零部件、耗材均应符合国家环保节能要求。在学生宿舍、食堂等耗能集中的地方,推广使用节能设备。路灯照明尽量使用节能灯具,射灯只在重大节日开启使用。照明灯具按建筑环境选型,采用节能型灯具,为降低功率损耗,提高电能质量,采用电力电容器进行低压集中补偿,补偿后功率因数达0.96以上,照明电压220V。5、办公室节能下班时关闭电脑,上课关闭电脑或显示器。每半年进行一次办公室节能减排效果评比。6、教室及走廊节能教室是节能的重要场所,做到人走灯灭,人少灯少。晴朗天气白天不开灯,走廊没人走动时要关灯。学生不得在教室利用公共电源给私自带电的各类电器充电、用电。每半年进行一次教室节能减排效果评比,成绩突出者授予“节能减排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7、机房、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电教室等节能学生电脑机房、图书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化理生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等要及时关灯。. .6.2.2节水措施1、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节约意识2、爱护学校的供水设施,保证学校正常的用水供给。3、教学楼内杜绝长流水,做到人走水停。4、后勤组应经常对水电运行进行检查,并及时制止浪费水电行为。5、加强巡视和检查,保安人员在巡视校园时要注意水路,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报。发现水管滴漏,及时排除。. .7环境影响评价7.1环境保护规范及标准为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行,项目建设和运营单位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不乱倒垃圾,并设集中垃圾箱,每天定时清理,项目要重视周围的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在施工期间,严格按照执行以下规范和标准。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4);4、《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397-1996);8、《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9、《建筑施工场界噪音限制》(GB12523-2001)。7.2项目场址环境现状项目所在地交通较为便利,建设场地内无不良地质现象,未见土洞、溶洞、溶蚀现象,场地稳定,适宜建筑。项目场址周围环境良好,适宜学校进行教学活动。. .7.3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7.3.1项目建设期的环境影响1、空气项目建设施工期间,在土方开挖、运转,建筑材料砂石、水泥和石灰的运输装卸过程中,会造成多次扬尘,使项目区空气质量下降。2、噪声施工时所使用的施工机械和车辆产生施工噪声。施工车辆的噪声一般为75-85dB(A),挖掘机产生的噪声一般为95-98dB(A),推土机产生的噪声一般为94-99dB(A),搅拌机产生的噪声一般为95-100dB(A)。预计在该项目施工过程中,昼间噪声影响距离约为55-65m,夜间噪声影响距离为约100-150m。3、固体废弃物施工期会产生建筑垃圾以及工人生活垃圾。7.3.2项目建成使用期的环境影响1、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2、废气。锅炉产生的废气。3、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学生和教职工的生活垃圾。4、噪声。主要为学生课间休息的嬉戏打闹声。. .7.4环境保护措施7.4.1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1、建筑施工场地必须设置统一的围档,对于施工垃圾必须搭设封闭式临时专用垃圾道。施工垃圾应及时清运,适量洒水,减少扬尘。2、施工现场残土、沙料等易生尘物料必须采取覆盖防尘网(布)或喷洒覆盖剂等有效措施,并要经常进行洒水保湿。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安排在库内存放或严密遮盖。清运残土、沙土及垃圾等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护栏,并采取苫布全覆盖措施。3、施工现场应结合设计中的永久道路布置施工道路。施工道路附近应设置车轮清洗池,对出入现场的车辆必须采取冲洗轮胎等措施,防止车辆带泥沙出现场。4、在施工现场,应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备洒水设备及指定专人负责。5、对建筑垃圾集中收集,及时统一处理、清运,以减少占地,防止扬尘污染,改善施工场地的环境。6、施工机械要设置在隔声效果好的施工棚内,尽量降低噪声传播。并且为防止噪声污染,大型高声设备限时工作。7.4.2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1、项目建成使用期的产生的生活污水以暗渠排放,统一排入高新大道污水管道,经污水处理厂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生活垃圾实行分区集中堆放,定期统一清运处埋;3、为了控制外界噪音对教室、办公室、实验室的影响,靠近公路的建筑均采用双层密封玻璃窗和吸音装饰材料;4、在教学楼、实验楼和宿舍楼周围栽植树木,以达到降噪声和清新空气的作用。5、采购符合环保标准的设备,特别是锅炉必须有除尘罩,环保节能。7.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项目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会随着项目的建成而结束,但在施工期须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并认真监督执行,将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程度。项目建成运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清洗污水排入高新大道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生活垃圾实行定区集中收集、定期清运制度,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锅炉排放出的部分废气经过除尘罩过滤后,同样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不会对学校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项目从环保角度考虑是可行的。. .8安全、卫生与消防8.1安全、卫生等危害因素分析8.1.1项目建设期危害因素分析本项目建设期存在以下施工方面的劳动安全因素:1、土石方挖填和堆放的安全问题;2、施工机械与临时用电的安全问题;3、施工现场与周围行人和车辆行驶的安全问题;4、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个人安全问题;5、夏季、冬季、雨季期间的施工安全问题。8.1.2项目运营期危害因素分析本项目运营中涉及的主要危害因素为学校正常教学生活中产生的公共卫生、火灾等各种安全、卫生隐患,主要为:1、校内用水、用电、用气的设施、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2、教室、食堂、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安全、卫生隐患。3、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8.2安全、卫生防护措施8.2.1项目建设期的安全防护措施. .本工程在施工期间应建立劳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经理、施工员、安全员等人员的职责,建立现场安全纪律、文明工地管理、农村合同工及临时工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现场安全检查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措施的逐级交底制度。整个施工期中,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有关劳动安全与卫生的技术措施与设施,应与主体工程“三同时”,以确保工程项目完成后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和标准,保障施工现场及其周围行人、车辆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本项目在施工期间所涉及的面较广,不仅要处理好已完成建筑物与施工之间关系,还要做好施工现场与周边环境的矛盾处理。在施工期间,施工本身应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方可保证在施工方面的劳动安全。8.2.2项目运营期的安全防护措施针对上述危害因素,本项目建成后学校将建立健全校内安全管理机构,实行校长负责制,逐步建立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以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1、用水、用电安全保护措施建立用水、用电等相关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维修和更换;落实消防安全制度和工作责任制,保证消防设施和器材能够有效使用。2、饮食卫生安全保护措施. .饮食卫生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饮食卫生的规定,保证食堂饮食卫生安全;对从业人员定期体检,定时、按时发放教职工劳保用品。3、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保护措施(1)普及地震知识及预防措施,并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模拟地震逃生演练。(2)建立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和危房报告制度,及时排除安全防患或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4、住宿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从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到宿舍管理人员、寄宿生的安全管理工作网络,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和分工,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把寄宿生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2)进一步健全常规管理制度①建立健全寄宿生安全管理工作制度,按标准配备生活教师,生活教师要严格履行工作职责,负责宿舍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②切实落实校园领导值日、夜间值班、巡查制度,做到按时到岗,坚守岗位,以防火、防盗、防打架斗殴、防歹徒袭击和流氓侵扰事件等为重点,加强宿舍安全防范。宿舍管理员和值班领导、教师要对寄宿生学生进行晚上点名、定时查铺。③定期组织人员对学生宿舍进行安全检查并作好记录。学生宿舍出现安全问题时,要及时排除隐患,一时难以排除的要坚决予以封存停用,任何人不得私自启用;. .④要严格卫生管理,注意用电、用水、饮食卫生安全。经常派人检查用电线路和设备,发现老化线路及时更换。宿舍内严禁违章用电和使用明火,并配备足够的消防设施;⑤认真落实寄宿生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定期对责任人的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发生问题,及时解决。要把寄宿生管理工作列入学校安全工作考核内容,严格奖惩制度;8.3消防设施1、遵守国家颁布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有关技术规定,建筑构件的选材满足所需的耐火极限,总图布置必须符合消防规范,确保消防畅通,并设置火灾消防疏散通道和紧急出口。2、教学办公楼等建筑物严格执行建筑防火等级标准。并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3、校园内消防栓接城市消防管网系统,并且在配电室、综合教学楼、办公楼等地方安放干粉灭火器。4、项目设立消防管理部门,专人负责,定期对消防设施和防火重点部位进行检查,并对从业人员进行消防教育和演习,做到防患于未然。5、在校园内设立安全疏散通道、消防器材位置指示牌。. .9项目管理及人员培训9.1项目实施管理及管理机构体系项目建设管理中的组织机构与能力建设是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条件和组织保障。实施项目的能力建设是项目目标赖以实现的工具和手段。它主要通过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组织和协调等手段,通过项目目标的动态控制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建设管理机构体系建设以及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是项目顺利实施并可持续发挥效能的关键所在。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文件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建设程序办理,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工程质量。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从项目筹划到工程验收各个环节的资料都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集、整理和归档。项目建成后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批复的建设内容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为了进一步完善管理协调机制,使本项目的工作有序、高效。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保质保量按时完工,本项目拟组织成立建设小组进行本项目建设。9.2人员培训. .培训计划是加强机构能力建设,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本项目将针对不同的岗位人员采用多层次、多途径、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素质及项目管理能力,及时解决项目准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9.3劳动制度员工的招聘、辞退、辞职、工资、福利、劳动保险、社会统筹及其它事宜,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学校对招聘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正式录用后,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10建设进度及项目招标10.1项目招标管理10.1.1招标的原则和要求按照《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2004)中第二章“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第十二条规定,凡是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以上的工程,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以上的采购,勘察、设计、监理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以上的服务,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上述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都必须进行招标,择优确定。建设单位应按政府有关招投标管理办法,结合自身的建设管理力量,选择招标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如自身具有从事同类工程建设的工程技术、概预算、财务和工程管理方面人员,有从事同类工程建设招标的经验,可以自行组织编制招标文件,自主组织招标;如达不到上述条件的,可以委托有相应资格的中介服务机构或招标代理公司组织招标。10.1.2本项目招标规模标准及招标内容. .本项目所涉及的所有建设项目均按规定要求实施招标程序,委托有资质的招标单位组织实施,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实行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则,杜绝一切漏洞,保证项目顺利进行,达到项目的最初预期和效益。本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建设项目均按规定要求实施招标,委托有资质的招标单位组织实施,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实行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则,杜绝一切漏洞,保证项目顺利进行,达到项目的最初预期和效益。1、招标范围本项目招标范围为全部招标,结合项目实际为工程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施工、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2、招标组织形式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本项目采用委托招标形式,由项目业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从事过类似工程招标且信誉良好的招标代理机构代理招标。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诚信的原则确定中标单位,投标人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实施能力。3、招标方式本项目的工程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施工、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拟采用的招标方式为公开招标。项目实施中的招标内容详见表10-1。表10-1招投标内容一览表分项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备注全部招标部分招标自行招标委托招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土建施工√√√设备采购√√√. .重要材料√√√10.2项目建设工期和施工进度根据本项目的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缩短工期,使项目尽早投入使用并产生效益,建设工期初步安排为3年,即2011年8月~2014年7月,具体实施进度安排如下:1、项目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办理有关审批手续。2、项目施工阶段:2012年1月—2014年5月完成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学生食堂、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等主体施工及装修,并完善供电、给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3、竣工验收、资料存档阶段:2014年6月——2014年7月完成收尾工程并组织竣工验收,把施工图纸、文档等资料整理存档,交付使用。. .11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1.1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及办法1、国家关于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的编制办法;2、《XX建筑工程综合概(预)算定额》(1999);3、XX2001预算定额及2004消耗量定额;4、《全国安装工程预算定额陕西价目表》(2001年);5、建安工程费用参照XX市近期类似工程的预、决算资料并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6、设备仪器购置费用按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并结合市场询价情况计入,设备购置费中含设备运杂费、安装调试费等;7、其它费用执行《XX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定额》,其中项目前期工作咨询费、勘察设计费、环境影响咨询费、建设单位管理费、招标代理服务费等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最新的取费标准编制;8、土地费用按当地土地部门有关规定予以计算,本项目土地费用取净用地和代征地土地费用的平均值按15万元/亩计算;9、预备费用按工程费用与其他费用之和的5%计算;10、本项目流动资金为学校进行正常营运,用于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要的周转资金,采用扩大指标估算法估算。. .11.2总投资估算11.2.1建设投资估算经估算,本项目建设投资为65074万元,其中工程费用49648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12327万元、预备费3099万元。1、工程费用经估算,本项目工程费用投资估算49648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42448万元,设备购置费7200万元(详见表10-1及表10-2)。2、其他工程费用和取费标准本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估算12327万元(详见表10-3)。3、基本预备费基本预备费费率按工程费用和其他费用之和的5%计取,基本预备费估算为3099万元。表11-1建安工程估算表序号项目名称总建筑面积(㎡)单位造价(元/㎡)建安工程费(万元)1幼儿园1.1幼儿园教学楼45001350607.51.2辅助教育楼300013504051.3教师办公楼6001350812小学部2.1教学楼24000135032402.2科技楼12000135016202.3教师办公楼400013505402.4食堂15001350202.53初中部. .3.1教学楼30000135040503.2实验楼16000135021603.3科技电教楼12000135016203.4教师办公楼400013505403.5学生公寓15000135020253.6食堂240013503244高中部4.1教学楼31600135042664.2实验楼20000135027004.3公共教学楼16000135021604.4教师办公楼400013505404.5学生公寓18000135024304.6食堂240013503245公共附属设施5.1图书馆9000135012155.2科技馆600013508105.3美术馆600013508105.4体育馆360013504865.5行政办公楼9000135012155.6教师公寓20000135027005.7会堂400013505406辅助配套设施6.1门卫室(4个)80100086.2配电室60100066.3锅炉房及浴室4001000406.4公共厕所(5个)1501000157地下构筑物不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7.1化粪池120m36007.27.2消防水池300m3600188室外工程8.1硬化操场、体育活动场6500035022758.2道路、广场面积1011551501517.38.3绿化面积95000100950合计42448. .表11-2设备购置费估算表序号名称金额(万元)1实验室仪器16002音乐教具6003体育器材10004电教设备10005校园网络设备6006教学办公设备12007后勤设备1200合计7200表11-3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序号费用名称费用金额备注1土地使用费873015万元/亩2建设单位管理费1043按工程费用的2.1%计取3可研、环境影响评价费71计价格[1999]1283号计价格[2002]125号4工程勘查设计费1241按工程费用的2.5%计取5工程建设监理费894发改价格[2007]670号6招标代理费348计委计价格[2002]1980号文件合计12327表11-4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序号费用名称投资额占总投资的比例一建设投资6507499.54%1工程费用4964875.94%1.1建安工程费424481.2设备购置费720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232718.86%3基本预备费30994.74%二铺底流动资金3000.46%三总投资65374100.00%. .11.2.2流动资金估算本项目流动资金采用扩大指标法进行估算,年需要流动资金10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300万元,占流动资金的30%。11.2.3总投资估算经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65374万元,其中建设费用65074,铺底流动资金300万元。11.3资金来源及使用方案本项目总投资65374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自筹。. .12效益分析及社会评价12.1项目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为学校营造安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同时,也满足XX国际XX区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保障寄宿学生的住宿和生活条件,改善教师的工作、学生和生活环境,也可缓解园区现有的学生活动场所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园区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2.2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本项目实施后将会保障教学安全;优化园区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当地教育水平;有利于增加就业,促进XX国际XX区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1、有利于提高园区正常的教学秩序,巩固普九成果XX国际XX区所在地普九较早,属于低水平“过关”,大部分学校舍陈旧、教学设施落后,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导致园区现有中小学校舍不足,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根据XX国际XX区总体规划,一期建设区内人口规模将达到28.65万人。人口的不断增多,对求学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人员的进入必将带动包括教育等一系列与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服务业的发展,本项目建设是工业园区提升服务配套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12.3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本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恢复,增加就业,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本项目建设有利于优化项目所在地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学习环境,提升当地教育水平,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热情支持。12.4社会风险分析本项目属文化教育事业,实施建设的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社会经济环境也为本项目的建设运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社会风险因素较少。项目建设若不能完全解决当地学生的就学问题,就会产生部分学生辍学现象的发生。对此,项目建设需根据XX国际XX区总体规划和现有学校实际情况、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规划,多环节开辟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力争使全园区适龄青少年全部入学读书。12.5社会评价结论本项目建设有利于恢复园区正常的教学秩序,巩固普九成果;有利于优化园区整体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水平;并且可以间接增加就业,促进园区经济恢复、增长。. .各级政府部门、当地群众、学生及家长对本项目建设都是支持的、欢迎的。本项目建设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状况是匹配的。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的社会评价是可行的。. .13研究结论及建议13.1研究结论经论证,本项目建设依据充分,建设条件具备,项目建成后可提升XXXX区服务配套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13.2建议1、建议项目建设单位抓紧做好项目勘察设计、项目报批等前期准备工作,以便项目早日开工建设。2、建议项目建设单位抓紧时间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补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查意见。3、鉴于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本项目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