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现代史学语境下的经学认知

简析现代史学语境下的经学认知

ID:9722762

大小:5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06

简析现代史学语境下的经学认知_第1页
简析现代史学语境下的经学认知_第2页
简析现代史学语境下的经学认知_第3页
简析现代史学语境下的经学认知_第4页
简析现代史学语境下的经学认知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析现代史学语境下的经学认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析现代史学语境下的经学认知经学史指的是经学源流、发展与传承的历史,其中,汉代经学、宋代经学、清代经学是比较重要的三个阶段。对于它们,顾颉刚秉持去伪存真的态度,不仅注意到了经学史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还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汉代是经学形成并统治学术的时代,统治者独尊儒术,借助经学为推行政治策略服务,儒生们则推崇六经为神学教义大全,用无条件信仰代替理性审判,经学成为政治的工具,而经今古文之争本质上就是政治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射与回声。顾颉刚认为,通经致用是两汉经学的典型特点,汉人治学,其标的为通经致用。1964

2、年,顾颉刚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经学通论一课,在第一讲参考资料之二中,列举了《汉书》中五处通经致用的实例。他指出,表面上看,独尊儒术是一场文化盛世,而实质上,独尊儒术的负面影响同样深远,他评论说道:于是专己武断,思想渐致锢蔽了,儒家统一实是中国文化衰老颓废的征验。他将独尊儒术视为文化衰颓的开始,是认识到了独尊儒术下的思想统一,实质上是对学术创造性的禁锢,是对文明进步的戕害。在通经致用的追求下,为了宣扬己说,汉代经师不惜附会、造伪、作谶,这是造成经学问题繁复而芜杂的重要原因。以《诗经邶风》中《静女》篇为例,本来,《静女》很明白的是

3、一首情诗,但汉代经师主观上增添了许多联想,将《静女》与宫廷的仪式、古人的法度结合起来,甚至将此诗看作君夫人的无道无德的刺诗、人君的《凤求凰》曲。虽然现在的经学辨伪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仍然很难走出汉代经师曲解的笼罩,汉代以后,时势变了,学问不专为君主致用了,这个附会的桎梏是可以自己除去了。拨清前人的曲解,回复经书的真面目,乃是当然应有的事情。欧阳修、郑樵、朱熹们起来改变旧说,原是他们的理性逼迫着他们担负的责任。然而八百年来,他们的理性依然受着汉人曲说的压抑,在学术界永远站下风的地位。这实在是很使人抱不平的。汉代经师造伪,遮蔽了后

4、人认识客观历史的眼睛,也违背了学术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此外,顾颉刚还追溯汉代经学的前生今世,《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可看作一部关于汉代经学的批评著作。该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秦汉时代的若干种政治制度,第二部分说明了博士和儒生怎样由分而合,怎样运用阴阳五行思想创立政治学说,又怎样依照这些学说而主观地排列上古史系统,从而为秦汉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统治集团服务,第三部分阐述了汉代经学转入谶纬后对政治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研究的结果,使我明白儒生和方士的结合是造成两汉经学的主因。此后,学术的道路从此限定只有经学一条了。这比之始

5、皇的以高压手段统一思想还要厉害。二千余年来没有生气的学术思想就在这时行了奠基礼。经过一番分析,顾氏最后推论方士与儒生把古代的历史搞的乱如团麻,是两汉经学弊病重重的主谋。这一深入浅出的梳理,将阴阳五行的由来及其对汉代学术与政治的影响娓娓道来,汉代经学的前生今世也展露无疑,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经学的形成与发展。宋代经学的一大特色,是疑经辨伪的兴盛。一方面,顾颉刚以志同道合的姿态肯定宋儒疑经辨伪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他又以批判的眼光分析其疑经的不足之处。顾颉刚肯定宋代风起云涌的疑经思潮,称赞宋儒开疑经辨伪之风气,认为他们能勇敢揭去政治

6、体制下儒家经义的煌煌外衣,辨出为历史迷雾所掩盖的虚妄与讹误,不仅动摇了汉唐时期威而有信的经学尊严,而且还有利于摆脱政治与道德对经学的绑架,对经学进行符合历史真实的学术探究。以程颐为例,顾颉刚称赞宋儒的敢于疑经:其对于伪书伪事亦颇多匡正,不特疑诸子传记,且进而疑经。又评论说:以正统之理学家而能脱去卫道之恒蹊,平心以对敌人,谓非对于古代学术史有深彻之了解而能若斯乎!凡此等处,皆见宋儒自由批评之精神,洵非前后数代所可及乎。其后郑樵、朱熹、黄震、王柏诸儒接踵而起,更定古籍,无所顾忌,实由伊川(笔者按,程颐又被称为伊川先生)导夫先路。得

7、益于程颐自由批评精神的提倡,宋代经学才在疑经辨伪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顾颉刚也看到了宋代经学的不足之处。宋代理学兴起,一反汉唐训诂义疏的传统,摒弃二手材料的传注旧说,直接从一手材料的经文中追寻经典新义。顾颉刚肯定宋学用义理去廓清汉代经学的繁冗与术数,但对舍传取经的治学方式却加以斥拒。在他看来,宋代理学一方面背离了实证之学的轨道,不免陷入玄虚空疏,另一方面,由于寻求经义的标新立异,仅凭主观之理而随意改动经典文本的做法,更容易产生对经学文本的臆断与歪曲性诠释。他认为,传注旧说固然有缺陷,但毕竟是当时的典制、社会的反映。宋儒们舍传

8、求经,其旨趣并不是寻求更准确地诠释经文,而在于挣脱章句注疏的桎梏,为我所用地借助经文以自由阐发自己的见解,这一取向,自然为求真心切的顾颉刚不能认可。对清代经学,顾颉刚主要关注两方面:清代考据与今文家疑古辨伪。在他看来,清代经学对中国学术的贡献,尤以考据为重。对清代朴学的基本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