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深层稠油油藏sagd开采技术

中深层稠油油藏sagd开采技术

ID:11181887

大小:2.94 M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10

中深层稠油油藏sagd开采技术_第1页
中深层稠油油藏sagd开采技术_第2页
中深层稠油油藏sagd开采技术_第3页
中深层稠油油藏sagd开采技术_第4页
中深层稠油油藏sagd开采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深层稠油油藏sagd开采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深层稠油油藏SAGD开采技术摘要:针对辽河油田曙一区中深层稠油油藏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多年的室内研究与实验、联合攻关和不断创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SAGD注汽、举升和动态监测等一系列工艺技术,为保证辽河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关键词:SAGD;注汽;举升;监测1曙一区杜84块基本情况1.1油藏概况曙一区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部斜坡带中段,东邻曙二、三区,西部为欢喜岭油田齐108块,南部为齐家潜山油田,北靠西部突起,为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油藏埋深530m-1100m。主要有杜84块和杜229块两个SAGD开发区块

2、,总探明含油面积8.7km2,已动用3.5km2;总探明地质储量7708×104t,已动用3561×104t。该块主要具有以下地质特征:1)断块整装,构造形态简单;2)受沉积环境影响,各层组油层发育差异大;3)储层胶结松散、物性好,为中-高孔、高渗-特高渗储层。;4)边、底、顶水活跃,油水关系复杂;5)油层埋深浅,原始地温低;6)原油性质差,属超稠油。地面脱气原油20℃时密度一般大于1.0g/cm3,50℃时粘度一般在16~23×104mPa•s,地层温度为38~45℃,原始地层条件下不能流动。表1-1曙一区超稠油油藏基本参数指标

3、杜229块杜84块兴隆台油层馆陶油层兴Ⅵ组油层深度,m840-1100530~640660~810连续油层厚度,m10~2011250~70孔隙度,%32.236.327渗透率,μm21.485.541.92含油饱和度,%>60>60>60地层温度下原油粘度,104mPa•s5~723.216.81.2开发现状目前,辽河油田杜84块超稠油SAGD已开发26个井组,其中先导试验区8个井组,扩大18个井组。其中,直井与水平井组合22个井组,双水平井组合4个井组。26个井组SAGD阶段累积注汽505.42万吨,累积产液478.91万吨,

4、累积产油100.76万吨,累计油汽比0.199,累计采注比0.948。截止到2010年6月17日,SAGD开发日注汽5850吨,日产液8242吨,日产油1510吨,含水81.7%,瞬时油汽比0.26,瞬时采注比1.41。年注汽119.7万吨,年产液141.8万吨,年产油26.5万吨,年油汽比0.22,年采注比1.18(见图1-1)。6图11曙一区超稠油综合开采曲线2SAGD开采基本原理及过程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是以蒸汽作为热源,依靠沥青及凝析液的重力作用开采稠油。蒸汽从上面的注入井注入油层,注入的蒸汽向上及侧面移动。向上扩展速度比向

5、侧面扩展快,最后向上的扩展受到了油藏顶部的限制,于是向侧向扩展。SAGD开发分为预热阶段和SAGD操作阶段,在进入SAGD操作阶段前,为了在注汽和采油井之间建立一个统一的热连通,缩小井间压差。从而花费最短的时间转入SAGD生产,一般要采取预热的方式建立热连通。预热的方式有两种:蒸汽吞吐预热和循环预热。循环预热是指高温蒸汽在不进入油层(或极少量进入油层)的情况下加热油层,蒸汽仅在水平井内循环一圈,故称循环预热。对于浅层超稠油油藏,由于油层埋藏较浅(一般200-300m),油藏具有一定的能量,国外SAGD水平井循环预热方式一般采用真空

6、隔热管或油管下至水平井脚尖处进行注汽,油套环形空间返液,这种方式工艺比较简单,实现循环预热工艺难度较小。而辽河油田SAGD预热阶段最先采用的是蒸汽吞吐预热方式,即在转SAGD前,对水平井进行2~3轮次的蒸汽吞吐预热,在注采间形成连通。由于蒸汽吞吐水平井段油层受热不均,易造成水平段油层动用不均、单点突进、双水平井井间连通均匀程度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辽河油田选择在杜229块开展了双水平井循环预热试验(见图2-1),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图2-1双水平井SAGD循环预热示意图6循环预热与吞吐预热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利于水平段

7、沿程受热比较均匀;二是循环预热较吞吐预热地层存水量少;三是循环预热较吞吐预热更有利于均匀加热双水平井井间冷油区;四是循环预热与吞吐预热相比,能够使水平段温度持续保持在200℃以上。63SAGD开采工艺及配套技术图3-1球形汽水分离器3.1注汽工艺技术3.1.1高效汽水分离技术针对高干度注汽难的问题,研发了高温高压球形汽水分离器(见图3-1),采用旋风分离筒分离汽水,分离效率高,实现了出口蒸汽干度从75%提高到99%(见表3-1),使中深层稠油注汽工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表3-1不同测试方法所测蒸汽干度值序号测试方法监测内容蒸汽流量,

8、t/h锅炉出口干度,%分离后蒸汽干度,%1钠度计法(PNa电极法)Na+1776~78〉992光谱分析法Na+、K+1774~80100图3-2间歇注汽管柱3.1.2间歇注汽技术该注汽管柱采用改进的蒸汽驱注汽管柱(见图3-2),即:隔热管接箍密封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