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心灵的归宿

寻找心灵的归宿

ID:22522129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9

寻找心灵的归宿_第1页
寻找心灵的归宿_第2页
寻找心灵的归宿_第3页
寻找心灵的归宿_第4页
寻找心灵的归宿_第5页
资源描述:

《寻找心灵的归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寻找心灵的归宿摘要:王绩的《野望》和王维的《渭川田家》都是表现田园主题的诗歌,它们在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但两者的写作背景、写景抒情的不同,更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王绩《野望》王维《渭川田家》比较阅读审美感悟    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王维的《渭川田家》是描写田家闲逸的,用白描手法,绘出一幅春末夏初的乡村景象图,表现出对田园闲逸的欣羡之情,也流露出诗人想退出宦途的心境。诗人面对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恬然自得

2、的田家晚归景致,顿生羡慕之情。  初读王绩的《野望》和王维的《渭川田家》,不难发现这两位诗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表现手法、语言形式,都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这两首诗人的关系也非同寻常。王绩(公元585—644年)是王维(公元694—761年)祖父王通的弟弟,故王绩和王维是爷孙关系。但是,王绩生活在改朝换代的隋唐之际,而王维则主要生活在繁荣安定的盛唐时期。因此,比较阅读这两首诗,它们在具体的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又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一、就写作背景而言  王绩生活在隋末唐初、动荡不安的时代,在两代都做过官,但仕途不顺。入唐以后,由于找不

3、到合适的位置,更是对新唐有所不满。“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过酒家五首》之二)所以他酷慕阮籍、陶渊明,最终归隐,并常以陶渊明自喻,其诗歌也主要反映隐逸生活情趣。但陶渊明在农村生活中找到慰藉和归宿,王绩却感到寂寞和彷徨。因此,读陶诗让人感到宁静和和谐,而读王诗则使人彷徨和苦闷。《野望》就是抒发诗人心怀归隐之情的代表作,诗人希望在宁静和谐的田园中找寻到心灵的慰藉,但田园的和谐美好却更反衬了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之情。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运用,又将这位前朝遗老在改朝换代之时的万般悲苦与无奈之情得以强化。正是“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易代不

4、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愈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王维作为盛唐田园诗人,其诗歌充满了盛唐气息。王维的诗歌创作大致以张九龄

5、罢相为标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关注现实,积极进取,诗歌创作表现出昂扬的情调和豪迈的气势;后期由于知遇恩师张九龄罢相,唐朝朝政日非,王维思想逐渐消极,开始了他“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加之王维母亲笃信佛教,从小受家教的影响,王维对佛教是情有独钟,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的心情,流连于自然界的山水清音中,并以那些宁静朗秀的田园山水诗篇来寄托自己渴望归隐的心情,以找寻心灵的归宿。《渭川田家》就是这样一首抒发诗人心怀归隐之情的代表之作。在诗中,诗人展现了一幅夜幕降临时怡然自乐的

6、农村生活图景,并欣然发出“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感叹;在《山居秋暝》中,诗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些都表现出王维向往田园、渴望归隐的心情,以及在田园中怡然自适的宁静心境。  可见,同样是田园诗,由于写作背景的不同,《野望》在田园中得到的是一份孤寂与无奈,《渭川田家》却找寻到了心灵的闲适与宁静。  二、就题材内容而言  虽然这两首诗都是抒写归隐情怀的田园诗,且田园风光都描绘得清新优美,但由于写作背景的不同,诗人当时的感受不同,因此两者的内容描写也有很大不同。先看标题,《野望》之“野”字,隐含着诗人内心的苦闷无

7、依,置身旷野找不到心灵的归宿,首联“徙倚欲何依”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写照。而《渭川田家》之“家”字,足以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园,说明诗人已找寻到了心灵的港湾,也就有了尾联“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归隐之情的自然流露。  三、就具体的写景而言  《野望》描绘的是山村秋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诗人登高远眺时见到的阔大而萧竦的秋景,诗人选取最易惹人愁思的“秋色”和“落晖”,并加以“皆”和“唯”强调,不言愁而愁意自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则以牧人与猎人无忧无虑、欣然归家的情境反衬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彷徨。《渭川田家》描绘的则是一幅春末

8、夏初的农家暮归图。诗以“归”字为中心,描写了已归的牛羊,盼归的“野老”,唤归的野鸡,以及正抽穗开花的麦苗,上箔结茧的蚕,还有荷锄而归与熟人依依话别的农夫,从而将农村的风光美、人情美写得美好又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