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

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

ID:82079593

大小:3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7-08

上传者:万里一叶飘
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_第1页
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_第2页
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_第3页
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_第4页
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_第5页
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_第6页
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_第7页
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_第8页
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_第9页
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_第10页
资源描述:

《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供应链在物资流通中的应用研究  供应链(SupplyChain,简称SC)是美国管理学者于本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为了因应全球制造(GlobalManu-facturing)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极大复杂化的需要,从生产实践中抽象出来并精炼提高而成的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企业间的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目前对供应链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型企业间的合作生产上,对其在其它方向的应用研究并不多。其实,供应链的核心思想在于从宏观角度上实现多层次多网点的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如果把供应链的应用仅限定在多级制造型企业是相当局限的。笔者认为,供应链的应用应该在物资流通领域得到充分体现。本文试通过以下三个实例来对供应链在物资流通领域的应用作一些探讨性应用研究。  1、棉花收购  每年农村都有一个棉花(或者是其它作物)收购季节。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棉花在一个较短时间内从农户手中经过一个棉花收购网络进入棉加工厂。这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一条供应链。  棉花供应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1农户数量多、分布广,而每位农户手中的棉花数量较少、质量参差不齐;  ②棉花收购网络属常设机构,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划和级别设置,带有政府性质,拥有棉花储备库,同时还是一些村镇征收提留、农业税的网络;  ③棉加工厂数目较少,实行每月均衡生产,需求平均;  ④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相互混杂。  对于农户来讲,必须尽快地把棉花交售出去,换回钞票以偿还投资或作他用3对于棉加工厂来讲,希望得到成批、保质棉花,既需充足的棉花供应,又需每月稳定的供应,但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储备;对于收购网络来讲,一方面必须尽快完成棉花收购任务(上级政府的指令),另一方面必须尽快地完成收购业务,即从众多零散的农户手中将棉花按级收购、储藏,并作好随时调拨给棉加工厂的准备。  分析以上具体情况,棉花收购链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①临时性与长期性转换  棉花收购链是一个临时性与长期性互换的供应链。棉花的生产和加工都是一个长期性的事务,而收购期则很短,一般限定在一个月以内。在该月内收购链高度紧张运行,在其它月份则基本停止运作。棉花收购链旨在实现“长期性。临时性一长期性”过程的转换。  ②企业行为与政府行为混杂

2  棉花收购本身仅是一种企业行为,但由于政府部门的参与而又具有政府行为。短时期内完成收购是政府政策的要求,对于企业来说是不经济的。村镇征收提留、农业税等政府事务纳入到收购网络使信息流、资金流变得更为复杂,也增加了收购业务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  ③整个过程固化,改革难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收购网络已经存在多年,整个过程已经固化,并且有一些操作(例如仓储)甚至已经被法律规定化。要想改革确有相当难度。  棉花收购链的目标值和有待改进的问题可以归结如下:①限期完成棉花收购;②收购资金筹集和分发;③附加事务处理,主要是村镇提留和农业税的征收;④棉花的储藏管理,棉花是战赂物资,需要妥善保管;⑤保证资金流动顺畅,主要是防止各级部门截留;⑥提高网络的效率,旨在降低运作成本。  根据供应链的思想和上面的分析论述,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步骤如下:  ①建立节点,物流归集。收购点的设置不应依据行政区划和级别,而应依据收购量和收购范围,做到收购成本低,同时也要考虑方便群众。储备点的设立主要考虑建在产棉区,以省为规划范围,依据产棉区的产棉量而确定储备点的个数、吨位和位置。  ②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供应链一般都有一个核心企业,并由核心企业来实施供应链管理,实现集成。棉花收购链的核心企业应该由储备点来充当,但是目前没有形成这一核心企业的管理功能。

3  ③收购网络行为企业化。目前收购网络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收购工作实际上是由政府代替完成。应该看到,收购网络是一个有利可图、极具潜力的经济资源,应该为国民经济作出贡献,而不应视而不见,被定义为非盈利性、由政府包办。这样,一方面损失了经济效益,浪费了经济资源;另一方面加重政府负担,导致政府更为庞大。收购网络的企业化可以解放出这一经济潜力,形成一个行业。收购网络企业化后,村镇提留和农业税仍然可以利用这个网络征收,战略储备也可以通过法律规定而得到确保。  2、98洪灾救灾物资收集与分发  98洪灾给长江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及时将救灾物资送至灾区,又使灾民倍感温暖。但是,这并不代表事事如意。这次救灾物资分发过程中,许多非灾区也得到了救灾物资(主要是捐赠物资过剩),甚至有人在洪灾未退时贪污,对于如何管理救灾物资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救灾应急机制,一般是灾情发生后紧急启动行政系统,派上解放军和民工,这种解决方式缺乏科学性。对于救灾物资(包括抗灾物资,如编织袋)的调集(包括收集捐赠和调用救灾物资专用库)主要是通过临时成立的抗灾指挥部和当地行政机构进行。这套系统属临时组成,缺乏技术专家指导和科学决策,救灾成本高,浪费大,而且救灾效果还尚待提高。近年来我国灾害较为频繁,而且基本上都是大灾。因此,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常设性应急救灾机制。

4  “救灾”,顾名思义就是在灾情发生时抢救人员及财物、抗击灾害(如此次洪灾中江堤决口时堵住决口),一方面是调离灾区人员和财物,另一方面从非灾区调集救援人员(如解放军)和救灾物资(如冲锋艇、食品、衣物、帐篷等)。在短时间内,大量的人员、物资大范围地完成流动,大量的资金流和信息流也同时形成。“救灾”是一个典型的供应链应用实例。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关注“救灾”工作的科学性,主要是作好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以达到救灾成本低、及时、准确、有效的目的。救灾供应链的出点和入点(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出口和人口。参见王圣广论文:供应链拓扑结构模型研究)甚多,物流(包括人员流动)层、信息流层、资金流层流动频繁,集成和优化十分复杂,国家救灾专用库存物资分散在几个固定的地方,社会捐赠物资更是分散在各处,这次长江流域受灾地点也是相当多的,救灾物流的起点和终点一时难以完全确定,而且需求量和供给量也是待估。对于这样一个物流系统的集成和优化是十分复杂的,信息的收集、集成和优化显得更为突出。相对来讲,资金流较为简单,而且不是十分紧急。因为资金主要是用于灾后恢复和救助。所以这次救灾捐款,民政部仅设立了几个专用账户以接受捐赠。  综合以上分析,“救灾”供应链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信息的“上集”与“下放”

5  信息来自于灾区以及社会的其它地方,主要是灾区的灾情、灾民需要、非灾区的支持意愿,都必须通过一个管道一级级地向上集中,使“救灾”供应链决策层迅速决策,决策的内容通过管道返回到灾区和非灾区。比方说,给灾民信息“某某药品马上运到”,给某某药厂信息“可以捐赠某某药品20箱”等等。这次救灾工作,许多媒体都派出了记者赴现场报导。由于业务水平各不相同,各个媒体报导的广度和深度不尽相同,并且存在重复报导——几个媒体同播一件事和记者过多迹象,而另一方面又有些信息没被报导。例如,这次捐赠物资过多(主要是衣物)不得不在非灾区进行散发。这实质是一个信息的收集与集成不够的问题,即信息的“上集”与“下放”未做到完全信息化,以便科学决策、实时决策。  ②物资调配、征收,人员组织、调派  救灾物资从救灾专用仓库调拨和从非灾区征收(包括接受捐赠),并在短时间内运送到灾区分发到需要的地方,必定依赖于一个有效的物流系统。救灾人员的组织和调派也必须依赖于系统。物资调配、征收和人员组织、调派属于物流统筹范围。这个物流系统必须统一和集中。  ③救灾成本节约,减少浪费

6  救灾是一种负经济行为,有投入和产出。救灾的产出是对损失的避免,即负的产出,所以称其是一种负的经济行为。救灾的投入是实实在在的投入,因此救灾必须考虑成本。救灾的目的是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如果救灾的投入大于所能避免的损失,或人为地加大投入,救灾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不顾一切地去救灾而产生浪费,这无疑是给遭受损失的经济雪上加霜。救灾工作也希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损失避免(产出),那种只要是为了救灾就不计成本的救灾思想应该抛弃。救灾成本可以通过信息化集成物流而得到降低。  ④救灾方法科学  救灾方法的科学性值得强调。例如解放军某部发明一种有效的大堤决口后的填堵方法就值得提倡,最近有报刊报导说一种材料可用于筑江堤以防止渗漏和管涌。但是这次救灾中的人海战术和蛮干现象仍存在。“人多力量大”的观点已经陈腐,人海战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应当避免。  ⑤注重救灾效果  救灾的效果是救灾的最终目的,必须注重救灾效果。  “救灾”供应链主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  ①加强救灾指挥部信息中心的功能。迅速了解受灾程度以及分布,了解救灾物资储备,找出物资缺口,为社会捐赠者提供捐赠物资的实时信息。  ②建立有效物流系统,也就是供应链,负责救灾物资的调配、分发和捐赠物资收集、登记、储藏、调运、分发,防止贪污,管理混乱。  ③

7建立救灾机制,并规范化。承认救灾人员的劳动,给工作人员发放工资。  ④建立监督机制。发国难财者有,发灾害财者也不乏其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出现这种现象影响太坏。国际和港澳捐赠者,他们依靠政府建立自己的救灾系统,同时派出自己的监督员,把救灾落到实处,发挥救灾的功效。国内主要是通过行政系统和党组织实施监督,但由于救灾是重点,监督被忽视。  3、牲猪饲养与猪肉售卖  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对猪肉的需求量大增。以每天每人一两猪肉计算,则我国每天猪肉消费在1.3亿斤,折合65万头猪。这65万头猪由农户和养猪场饲养,交售给收购点,运到屠宰场屠宰,然后批发零售给千家万户。  这是一个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供应链。65万头猪就通过许多条这样的供应链被化整为零而被消费。  猪肉供应链的特点如下:  ①供应链有大有小。大的如肉联公司,河南双汇有一百五十个养猪专业村提供支持;小的如单个屠户和单个农户组成。  ②地域性强,一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就拥有一条这样的供应链。  ③多个链重迭。虽然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就拥有一条这样的供应链,但并不意味着某地域范围内仅此一条供应链,而实际上有许多条供应链重迭。例如一个菜场就有多个肉摊并分属不同的供应链。

8  ④链不稳定,而且不明显。链连接不够紧密,易于断开,重接频繁。作为链的特征不明显,相互之间关系不是十分强烈。  猪肉供应链形成以下的现实和带来一些影响:  ①屠宰点分散,很多屠宰点处于不规范操作状态,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难以实施管理,税收流失,卫生难以保证,市民买放心肉难。灌水肉、病猪肉、死猪肉不时充斥市场让市民烦恼不已。内贸部针对该情况于1999年2月23日发文要求规范屠宰点。  ②由于供应链的连接关系不紧密,集成度不高,链的各组成部分处于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这样减弱了供应链对市场的优势,造成市场开发深度和广度不够。中间商赚钱难。市场信息间接被动地传递给供应链的源头(农户、养猪场)造成卖猪难、卖好价钱难。农户常常因为市场信息不灵、盲目扩大养猪规模而导致生产过剩,或者由于猪种差、肉质不好、不适应市场需求而卖不起价钱等。  ③猪肉供应链的小链居多,不利于集成开发、发挥规模优势。小链的低效运转造成利润流失,产品附加值开发能力减弱。  面对这种“卖猪难、买放心肉难、中间商赚钱难、工商税务部门管理难”等多难局面,对猪肉供应链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

9加强链连接关系。加强猪肉供应链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一个稳定的供应链对供应链的各个成员都有好处,便于长远规划、有针对性去开拓市场和展开同行业竞争。组成一个集成度高的供应链后成为一个统一性组织,便于政府部门监控。  ②培育核心企业,规范运作。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主宰,培育核心企业是规范供应链的重要手段。供应链运作的规范化对政府部门(工商、税务、卫生)管理有很大的好处。核心企业是实施猪肉产、屠、销一条龙的关键。  ③加强针对性管理。加强针对性管理是指对供应链某个环节实施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比如内贸部针对“灌水肉、病猪肉、死猪肉不时充斥市场,市民买放心肉难”等问题于1999年2月23日发文要求规范屠宰点,税务部门针对税收难而仅对肉摊实施包税制。  ④小型猪肉供应链集成、兼并开发,结束小链低效运转。大型供应链具有许多小型供应链无法具备的优势,如规模优势、产品附加值开发、管理效益等。小型供应链向大型供应链的转化是一种必然结果。对于小型供应链来说,不做大,终有一天会面临危机。

10  供应链是一种新兴的事物,它的理论研究和实用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供应链有其优势,但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去应用它,发挥其优势。这里讨论了供应链的三个应用实例也只是一种探讨。如何充分应用供应链、以何种方式应用供应链,需要研究工作者和实践家们共同努力。笔者希望供应链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发挥它的功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