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ID:10013526

大小:3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0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_第1页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_第2页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_第3页
资源描述: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十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第一节效果概述一、传播效果的内涵与层次大众传播的效果指传者发出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认知、态度、情感等)、行为造成的影响。英国学者D•麦奎尔划分:1、外在形态划分,三个层次:媒介的效果(传播产生的直接结果,无论是否符合传者的期望)媒介的效能(大众媒介达成预期目的的功能)媒介的效力(媒介在给定条件下可能发挥的潜在影响)2、从内在性质分,可分为心理效果、文化效果、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等。3、区别效果或影响力的范围(个人影响、群体影响等等)美国传播学者杰克•M•麦克劳对传播效果划分:1、宏观

2、效果和微观效果2、改变的效果和稳定的效果(态度的变化和维持)3、积累效果和非积累效果4、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5、态度、认知与行为效果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和研究课题1、英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传播意向为维度划分A短期、预期效果,包括宣传(为满足某种意图开展的活动)和个人反应(特定信息在个人身上引起的认知、态度、行为的变化)B短期的、非预期效果:个人反应(模仿和学习)和集体反应(集合性反应,更多关注破坏性行为)C长期的、预期效果:就某一主题展开的长期的、与传者目的相符的积累效果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客观效果或综合效果2、与传播诸要素

3、相关的效果分类传者与传播效果——传者的行为、立场、行为(把关)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内容主题、陈述方式与效果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受众与传播效果——受众个人性格、动机等三、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1、20世纪初到40年代,强效果论——子弹论(刺激反应理论)2、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媒介总在一个现存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和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运行)——两极传播3、20世纪60年代末,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由研究个人对媒介内容的接触程度和个人的态度、意见、行为等变量的相关性转向考察媒介的长期的、

4、潜在和间接效果,以及信息认知、社会环境等中介因素、舆论气候、信仰结构、文化模式和社会制度等60年代末的强效果论,并非是第一时期强效论的简单回归,而是效果研究取向和维度的一次革命转折:1、研究重心转变不再只测量短期、直接的效果,而更多关注间接、潜在的长期的影响;不再只是从传者角度出发研究媒介效果,而强调中受众出发探索媒介媒介影响力;不再只关注态度、行为方面的效果,也包括认知方面的效果。2、研究方法的转变经验主义方法转向把传播过程放置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考察并宏观分析。第二节多元效果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基本思想资源

5、:李普曼——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2、直接关系观点:伯纳德•科恩——报纸在告诉人们怎么样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该想什么时,却惊人的成功。3、中心观点:大众媒介通过反复报道某类新闻,不断强调某类话题在受众心中的重要程度。4、发表:麦考姆斯和肖在1972年《舆论学季刊》发表了《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5、主要特征A在效果各个层面上注意第一阶段注意、认知的影响,并有可能形成长期的影响B媒介以特定的视角和角度,有选择地将现实再建构之后提供给受众6、议程设置功能的主要成果A媒介方面——认知模式(媒介的强调,使受众必须认知),

6、凸显模式(媒介的反复强调,使受众不但认知,而且认同),序列模式(问题重要性的排序)B受众方面——个人、人际、公共C媒介和议题的关系——媒介的众多形成立体效果D制约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变项议题的类型——强制性议题(受众可以直接体验)和非强制性议题(受众无法体验),后者议程设置效果明显受众的特性7、评价从受众角度出发,证明媒介对社会有巨大的冲击强调媒介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二、培养理论1、中心内容:A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媒介表述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B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C收看电视节目越多的人,对待现实

7、的观念反映了收看内容2、提出人:美国J•格伯纳3、实验:电视暴力情节、电视人物形象(年龄、职业、阶层、人物处理)4、修正A主流化过程——看电视多的人可能共享某种观念,对真实世界的看法趋于一致B共振过程——电视情节与日常生活情景一致时,会叠加、强化电视信息的作用,并显著提高培养效果三、知识沟理论1、提出人:美国蒂契纳、多诺恩和奥里恩,1970年发表《大众传播的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2、观点:当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快的获得信息,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现扩大而非缩小

8、的趋势。3、原因:A受众传播技能的差异B原有信息储备的差异C社会交往的差异D对信息接触、理解、记忆的差异4、成果关注了媒介传播信息大众化、均衡化,并产生信息平等分配的假象,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是造成媒介知识平均分配不平衡的障碍,大众传播可能加剧这一情况5、补充天花板效应——特定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