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

ID:10018576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1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_第1页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_第2页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_第3页
资源描述:

《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读苏轼诗词有感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读苏轼诗词有感苏轼,是一位千年难得的旷世奇才,其诗文辞赋,绘画书法,都可谓是登峰造极,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学艺术财富。初识苏轼,是小学一篇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并没有浓墨重彩,只寥寥几字让我记住了西湖的美。在后来中学时学到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读后怅然若失。这是一首苏轼吊念亡妻王弗的词。十年之后,他与继配王闰之结婚的第六个年头。某日,是王弗的忌日。他魂梦相扰,犹记得她小轩窗,正梳妆的样子,不禁情深难抑,宛然可见。可知一句“十年

2、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淡淡数笔间勾勒出苏轼对亡妻的深情,十年犹如弹指挥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纵使夜来幽梦相遇,便是深爱之极,“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任凭一句都无法说出口,惟有流泪凝望。喜欢看苏轼的词,虽有时并不能完全理解诗词中所承载的感情,但这份读苏轼的诗词所带来的审美感受,是别的诗人无法比拟的。老庄的道家的审美论提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一种自然的审美论。我赞同这种观点,真正的美不是用多么华丽的语言去修饰去堆砌而成的,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如出水芙蓉的美人,如山泉畅饮之甘甜,给人的感受无需任何华丽的言语所描述,依旧

3、可以如此震撼。而真正的情感也无需太多华丽繁冗的文字去雕琢,如同苏轼的《江城子》,寥寥数句,最朴质的话语,却真正的触动了读诗人的心,美而不言!曾在朱光潜先生《谈美》中看到人们对待“古松的三种态度”。一为科学性,犹如植物学家会关注于古松的年代与生长情形;二为实用性,犹如建筑师或伐木工人,更关注于古松的宽高度与砍伐的成本或价值所在;三为审美性,犹如艺术人士对待古松的审美态度,是超功利的,很纯粹的精神与情感的审美关系。而一旦画家因其之美执意将其画出供自己和他人娱乐享受,或照相师因其之美而忘记只是单纯的欣赏,并将其拍摄成炫耀的图片,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出现本身就

4、破坏了其古松本身之美,不能称为最初纯粹的审美性了。而我在读苏轼的诗词时,是具有单纯的审美情趣,他的诗词手法自然,毫无雕琢之技,是他抒发的一种情感,一气呵成,毫无做作之感,却一脉相承,感人至深。第3页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读苏轼诗词有感在大学的中国美学史课程中,我了解到苏轼的美学思想中重要的两点:技进于道和随物赋形。技进于道:“技达到极致,可以无限接近于道。技是道德前提与方法,道是技的归宿和目的。研究技是认识道方法,超越技是领悟道的途径。技与道不是孤立的,是分属于不同层次。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技是道的低级层次,因此以技体道,以技明道。当由具体

5、的技达到了抽象的道,技完成了质的飞跃,也完成了自我超越,实现了技与道的统一,心与物的对立消失了,手与心的距离消失了,最终实现了物我交融,了无分别。”这里所提到的物我交融,便是技的最高境界,便可心到笔到,勾勒出最自然之画,如同画在心中,而笔只是将心中之画绘画于纸间。我觉得这是无论诗词、书法、绘画等技艺的基础,或如同“疱刀解牛”,“百步穿杨”,唯手熟尔。当作诗词时不再需考虑如何押韵用典,绘画时不再考虑构图色彩,书法时不再考虑笔运走势,自然而然就能专心于自己眼前实物与内心情感的表现,作品便会会情感交融,自然传神。随物赋形:只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及形

6、象生动的描绘。清·赵翼《画瓯北诗话·黄山谷诗》:“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这如同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眼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又如同达芬奇笔下的一个个形态迥异的鸡蛋。对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应该给予不同的形态描绘。如同观山,在山脚下,在半山腰,在彼峰观此峰,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位置皆有不同的形态体征,应该恪守事物本身的形态而赋予形态。而如云之漂浮不定,雨之变化莫测,更应该随物之变而形随之变化,真实而生动地描绘。而作文更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觉得除了这两个观点外,苏轼的

7、美学思想还深受老庄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庄子的“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强调了主体的一种超然之心,惟其如此,才能静心地达到“身与物化”的境界。在《齐物论》中,那段流传千古的“庄周梦为蝴蝶”这样说道:“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种人化为物,物我合一的境界,便是庄子所标举的最高审美境界--身与物化。苏轼对庄子的“物我合一”审美境界是十分欣赏的,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审美标准。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中赞扬道:“第3页苏轼的美学思想之我见——读苏

8、轼诗词有感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