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赤壁赋复习

高一语文赤壁赋复习

ID:10038063

大小:28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22

高一语文赤壁赋复习_第1页
高一语文赤壁赋复习_第2页
高一语文赤壁赋复习_第3页
高一语文赤壁赋复习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赤壁赋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赤壁赋》学案导学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常爱森一、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六年(1061)通过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建中靖国

2、元年(1101)徽宗即位,内迁,病死于常州。苏轼为人耿直敢言,才华超众,豪放旷达,随缘自适,善谐谑,极富个性。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堪称名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论证精辟,纵横驰骋,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充满诗情画意,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词开拓题材,创新风格

3、,别开豪放旷达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等。(二)写作背景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迈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题材。宋代画家李火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

4、壁的画。二、能力检测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  扣舷而歌之 ( ) 苏子愀然  ( )舳舻千里( )( )  酾酒临江( ) 举匏樽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倚歌而和之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哀吾生之须臾    知不可乎骤得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缪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⑴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     

5、  倚歌而和之哀吾生之须臾        苟非吾之所有⑵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⑶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糜鹿耳得之而为声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⑴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⑵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⑶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⑷侣鱼虾而友糜鹿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⑵凌万顷之茫然⑶渺渺兮予怀⑷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⑸而今安在哉⑹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6、也6.翻译下列句子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⑵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⑷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7.默写课文: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④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