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测试(2)(苏教版必修1)

语文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测试(2)(苏教版必修1)

ID:10047361

大小:298.2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22

语文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测试(2)(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语文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测试(2)(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语文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测试(2)(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语文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测试(2)(苏教版必修1)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 第一专题《相信未来》测试(2)(苏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相信未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蜘蛛(zhīzhū)睫毛(jié)瞳孔(tóng)寄予(yú)B.惆怅(chóuchàng)曙光(shǔ)凄凉(qī)灰烬(jìn)C.拨开(bō)依偎(wēi)嘲讽(fěng)不屈不挠(náo)D.迄今(qì)同仇敌忾(kài)夙愿(sù)沧海一粟(sù)解析:A项,“寄予”的“予”应读“yǔ”。答案:A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枯藤寒暄曙光山雨欲来风满楼B.轻蔑辛辣凝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C.给与瞳孔首屈一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D.寄予

2、笔竿茅塞顿开坐收渔人之利解析:D项,“笔竿”应为“笔杆”。答案:D3.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思是说评论天下大事,用文字来_________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2)当蜘蛛网_________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3)学习《六月,我们看海去》之前,刘晓玲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尽可能多地_________关于作者潘洗尘的有关资料。A.抨击无情搜集B.批评无情收集C.抨击无私收集D.批

3、评无私搜集解析:“抨击”与“批评”的感情色彩和程度不同,前者是贬义词,程度重;后者是中性词,程度轻。“无情”与“无私”两者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冷酷,后者侧重于公正、无私心。“搜集”与“收集”的使用范围不同,前者是短时间内的积累,目的性强;后者是长时间的积累,相对于前者而言,目的性欠强。答案: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铃声响起,他急忙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操普通话的中年男子的声音说:“你被录取了。”B.这位江西姑娘在51届“世界小姐”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四名,成为本次大赛唯一进入“

4、十佳”殊荣的亚洲选手。C.足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球迷揭发少数裁判收受贿赂、弄虚作假的丑恶现象。D.美国驻日大使贝克在东京举行的国内外形势调查会全国例行恳谈会上向朝鲜发出了警告,摆出不惜采取武力解决问题的姿态。解析:A项,“电话那端传来……声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又出现了一个谓语动词“说”,两个句子混杂在一起,形成句式杂糅的毛病;B项,“进入”与“殊荣”搭配不当;C项,语意相反,应在“揭发”后面加“的”。答案:D一、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相信未来》,完成5—7题。5.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当时环境的险恶?

5、具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在意象的撷取上,本诗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参考答案:如“蜘蛛网”“灰烬的余烟”“深秋的露水”“凝露的枯藤”等,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感情内涵和独特的诗美空间。6.作者为什么那么相信未来?解析:要联系写作背景和全诗主旨来回答。参考答案:在那人妖颠倒的时代,作者不同流合污,他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作者相信未来的人们会对那个时代作出最公正的评价;作者更相信真理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7.

6、“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孩子的笔体写下”?解析:要想一想孩子的笔体和成人有什么区别。参考答案:“孩子的笔体”虽幼稚,但却是美好的、一笔一画认真书写的,表明作者愿望的纯真,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作者发出“相信未来”的呼喊也许是不合时宜的,却表明了作者对信念的坚信不移,对理想追求的热烈奔放。(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一片手的海洋翻动;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永远

7、记着我,妈妈啊,北京!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就要卷走车站;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北京在我的脚下,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已经缓缓地移动。1968年12月20日8.这是一首描写别离的诗,写于1968年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诗人赴山西插队的列车上。请简要说一说这首诗语言

8、上的特点。解析:食指的诗真率朴素,这首诗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质朴,全诗没有用一个复杂的句子,没有用一个冷僻的词语,却以它特有的伤感与凄然的美穿越生命的时空,其生命力经久不衰。参考答案:没有华而不实的语言,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意思对即可。)9.食指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诗中哪个幻觉意象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解析:诗人的敏感使其将个体的真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