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即媒介-《时代周刊》中的重庆形象

城市即媒介-《时代周刊》中的重庆形象

ID:10058705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23

城市即媒介-《时代周刊》中的重庆形象_第1页
城市即媒介-《时代周刊》中的重庆形象_第2页
城市即媒介-《时代周刊》中的重庆形象_第3页
城市即媒介-《时代周刊》中的重庆形象_第4页
城市即媒介-《时代周刊》中的重庆形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即媒介-《时代周刊》中的重庆形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城市即媒介:《时代周刊》中的重庆形象一、研究动机首先,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经历着从传统重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城市的转型。尤其是近年来,重庆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已和多伦多等17个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并且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的入驻。因此,研究西方媒介镜像下的重庆形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重庆形象”这一主题研究比较丰富,但多集中在城市品牌定位、区域形象与经济研究等等方面。从媒体镜像的角度研究重庆形象的较少,而从国际视野下研究重庆形象的几乎没有。最后,作为主流声音的代表,美国的《时代周刊》可谓是西方主流世界的舆论领袖之一。它因为信息的

2、权威性而著称。因此,对《时代周刊》的内容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重庆在国际媒介中的形象。二、研究综述8关于重庆形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城市品牌定位、区域形象与经济研究等方面。例如《重庆区域形象与经济研究》运用区域形象的相关理论对重庆的区域形象进行阐释,并探讨重庆的经济状况。《重庆城市形象定位研究述评》对重庆总体和次级城市形象定位研究进行评述,以期为重庆城市形象定位提供依据。而着眼于媒介报道分析的《重庆形象之域外媒体呈现》以重庆之外国内八个重要城市的都市报为样本,对于重庆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具体研究各媒体对于重庆议题的呈现。三、研究设计(一)理论基础。在本文中,笔者拟用

3、城市形象系统理论对《时代周刊》中呈现出的重庆形象进行分类分析。城市媒介论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的高原提出来的,他提出城市作为负载大量文化符号和商业信息的中介性物质实体,是信源(城市政府、城市企业和城市民)向信宿(城市市民和外界公众)提供各种城市整体信息的载体,信宿由接触城市载体所负载的讯息形成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印象和判断。毫无疑问,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就是媒介,是城市整体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信源和信宿之间的传播中介物。这个概念将城市作为传播其形象的主体,它既是普遍意义上的信源又是城市媒介论中的传播中介物和信宿。根据2012年《时代周刊》对重庆的报道内容,笔者拟在下文中着重阐释

4、城市政府向外界公众的城市形象传播。8(二)操作设计。首先,对《时代周刊》2012年中关于重庆的报道进行统计和解读,对报道总量、报道主题、报道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报道内容进行文本解读。之所以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的时间段,一是考虑到时间上的接近性,二是因为2012年两会的召开给重庆政治带来重大影响,十八大的召开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给重庆形象带来新的期待。其次,在http://www.time.com/time/中,以“chongqing”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1979至2013年的共162篇报道。因为重庆是直辖市,其名称集省份名和省会名于一体

5、,因此单以笔者认为只用“chongqing”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并不损害样本的完整性。最后,基于以上的设计,共搜集到2012年《时代周刊》关于重庆的报道共60篇,其数量居迄今为止所有年份之最。在这些样本中包括14篇仅大陆境外可浏览文章,人工剔除三篇弱相关文章,最后有效样本共计57篇。需要申明的是,选取的报道中包括了一些并未以重庆为主要报道对象的文章,选取标准是只要在文章中有提及重庆即可。四、研究对象概析(一)每月报道数量分析。如图2所示,2012年1至12月《时代周刊》对重庆的报道在3月突破10篇,4月达到峰值16篇;5、6、8、9、10、11这六个月份中,报道数量趋

6、于稳定,平均值在5篇;其余月份的报道相对较少。笔者认为3月和4月报道数量大为增多的原因是两会的召开以及在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引起媒体关注。8(二)报道内容分析。根据报道内容,笔者将57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全文报道薄王事件、文中提及薄王事件以及全文报道其它内容。进而将全文报道薄王事件的文章、文中提及薄王事件的文章的数量与每月文章数量作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图示。通过图2和图3,笔者发现2012年《时代周刊》对重庆的报道数量明显增加的原因是薄王事件及其相关事件的发生。3月和4月对薄王事件的报道较为集中,无论是全文报道还是部分提及的数量都比较大,这也印

7、证了前文中笔者认为3月和4月报道数量大为增多的原因是两会的召开以及在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引起媒体关注这一推断。另外,8月和9月全文报道的数量较多,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月分别是尼尔案和王立军审判的时间,因此对这两个事件的关注较大,报道数量也较多。(三)报道性质分析。报道的性质,就是报道的倾向性。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来的一种必然的倾向,他往往能体现新闻报道者或媒体的立场。根据杨宝军的论述,笔者现在简单将报道的倾向性分为:正面新闻、负面新闻和中性新闻三种。由于笔者将涉及薄王事件的报道均作为负面新闻,因此,57篇报道中,有53

8、篇(9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