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ID:10063228

大小:3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23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第1页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第2页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第3页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第4页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地区平衡发展的真正内涵除了指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上的缩小外,也应该体现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缩小。运用分布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碳强度差异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发现,两大地区人均收入差异存在绝对收敛,但与此同时,碳强度差异呈现发散趋势,地区间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并不同步;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及产业结构对碳强度的地区差异有较大解释力,而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则解释力不大。探究碳强度差异随经济增长差异变化的机理发现,地区间人均收

2、入差距降低将引发碳强度差异扩大,而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产业结构等决定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亦可以明显地影响碳强度差异。以上结论对中国走节能环保型区域平衡发展道路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关键词〕经济增长;碳强度;地区差距;收敛〔中图分类号〕F1241;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5-0066-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052);广东财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14GJPY79002)8〔作者简介〕周杰琦,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广东财经大学经贸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

3、10320;汪同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732。一、引言目前一些经济社会问题正在逐步累积,甚至可能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地区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以来,除东部地区占全国总产出的比重上升外,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地区差距不仅构成经济的阻滞因素,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资源低效利用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污染物的过度排放,致使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缩小地区差距、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成为当前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8自2000

4、年以来,中央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分步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这些政策利好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显著效益。民间资本借助各类金融渠道由东向西流动和国家财政资金的大投放,有力地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深化,促进了地区经济收敛。然而,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而非效率改进拉动的〔1〕。在资源加速耗尽、环境日益恶化、气候变暖的今天,依靠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高碳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各经济体面临低碳转型的重大挑战。8①样本为1995-2011年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由于西藏和海南数

5、据缺乏,本文不包含这两个省份;重庆在1997年成为直辖市,故将其1997年后的数据并入四川省)。分别测算各省1995-2011年人均GDP均值及其中位数,发现在中位数以上的前14个省份大部分位于东部,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辽宁、山东、福建、内蒙古、河北、吉林、黑龙江和湖北,将其归为东部地区;而中位数以下的14个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将其归为西部地区。同时,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并不意味着碳强度差异会自动收敛。细致探究碳强度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的关系,如图1,可以发现,若以西部各省区人均GDP均值与东部各省区人均GDP均值的比

6、值衡量区域发展差距,1995-2000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扩大态势,2000-2006年相对平稳,从2006年开始有所下降;①但若以西部各省区碳强度均值与东部各省区碳强度均值的比值衡量区域碳强度差异,在样本期内,碳强度比值则呈上升趋势,说明东西部碳强度差异较大并呈现扩大趋势。考虑到样本期间中国大多省份的碳强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由图1还可推断:(1)东部地区碳强度显著小于西部,且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碳强度下降速度更为缓慢;(2)东部地区是中国碳强度保持下降趋势的关键,而西部地区对推动中国碳强度的持续下降有较大潜力。七、结论和政策含义

7、第一,中国西部和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异存在绝对收敛,伴随人均收入差异的收敛,两地区间碳强度差异存在发散特征,说明两地区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并不一致。两地区人均收入差异每缩小1%,将导致碳强度差异扩大0634%。第二,人均资本、技术进步、市场化对降低碳强度具有显著影响,而工业比重、煤炭消费比重及城镇化对增加碳强度具有显著作用。第三,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以及产业结构对碳强度的地区差异具有较大的解释力,而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对碳强度的地区差异影响不显著,说明从能源结构优化和提升技术水平入手,西部地区缩小与东部碳强度差异的潜力是很大

8、的。第四,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降低引起碳强度差异扩大的机理在于,人均资本、城镇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明显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