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pdf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pdf

ID:53758798

大小:598.5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24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pdf_第1页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pdf_第2页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pdf_第3页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pdf_第4页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会学研究2014.5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周杰琦汪同三[摘要]地区平衡发展的真正内涵除了指地区经济增长差距上的缩小外,也应该体现为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缩小。运用分布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碳强度差异和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发现,两大地区人均收入差异存在绝对收敛,但与此同时,碳强度差异呈现发散趋势,地区间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与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并不同步;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及产业结构对碳强度的地区差异有较大解释力,而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则解释力不大。探究碳强度差异随经济增长差异变化的机理发现,地区间人均收入

2、差距降低将引发碳强度差异扩大,而人均资本、城镇化、市场化、产业结构等决定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亦可以明显地影响碳强度差异。以上结论对中国走节能环保型区域平衡发展道路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关键词]经济增长;碳强度;地区差距;收敛[中图分类号]F124.1;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5—0066—08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缩小地区差距、缓解经济一、引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成为当前促进中国可持续目前一些经济社会问题正在逐步累积,甚至发展的重要举措。可能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地区差距不断自2000年以来,中央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扩大。19

3、78年以来,除东部地区占全国总产出的展,缩小地区差距,分步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比重上升外,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呈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这些政下降趋势,地区差距不仅构成经济的阻滞因素,策利好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显著效益。民间资本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经济发展方借助各类金融渠道由东向西流动和国家财政资金式粗放。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资源低效利用的大投放,有力地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资本深化,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污染物的过度排放,致使生促进了地区经济收敛。然而,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73052);广东财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

4、14GJPY79002)[作者简介)周杰琦,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广东财经大学经贸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320;汪同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732。·66·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而非效碳强度及其地区差异的变化?缓解经济发展和环率改进拉动的。在资源加速耗尽、环境日益恶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政策着力点在哪里?解答这些化、气候变暖的今天,依靠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为问题,对于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视角评估区域基础的传统高碳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各经济体经济增长质量,利用各区域碳强度差异制定合理面临低碳转型的

5、重大挑战。的区域合作政策,走可持续区域平衡发展道路有同时,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并不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意味着碳强度差异会自动收敛。细致探究碳强度二、相关文献回顾差异与经济发展差异的关系,如图1,可以发现,若以西部各省区人均GDP均值与东部各省区人均自鲍莫尔(WilliamJackBaumo1)开创经济GDP均值的比值衡量区域发展差距,1995—2000增长收敛性问题的研究先河之后,有关研究成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扩大态势,果大量涌现。迄今为止,众多学者认同地区间经2000—2006年相对平稳,从2006年开始有所下济增长存在各种形态的收敛特征¨】,但也有学者

6、降;但若以西部各省区碳强度均值与东部各省区认为经济增长存在发散特征]。国内研究经济增碳强度均值的比值衡量区域碳强度差异,在样本长收敛性的文献主要基于全国或区域层面,从研期内,碳强度比值则呈上升趋势,说明东西部碳究结果看,可划分为三类:(1)8收敛。代表性强度差异较大并呈现扩大趋势。考虑到样本期间研究有林毅夫的成果,其认为1978—1990年中国中国大多省份的碳强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由区域经济增长具有8收敛特征,而1990年以后则图1还可推断:(1)东部地区碳强度显著小于西存在发散特征。(2)13收敛。代表性研究有胡部,且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碳强度下降速度更鞍钢等的成果,他们

7、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B为缓慢;(2)东部地区是中国碳强度保持下降趋收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区域性特征C7]。(3)俱势的关键,而西部地区对推动中国碳强度的持续乐部收敛。刘金全等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具有俱乐下降有较大潜力。部收敛特征J。近期,国内外学者开始借鉴经济增长问题中的收敛理论研究碳排放的收敛性问题。马克(StrazicichMark)实证发现碳排放具有收敛性,但也有学者认为碳排放的收敛性是因国别而言的。王群伟较早考察了中国碳排放绩效的收敛性,发现1996—2007年碳排放绩效存在绝对B收敛l“。许广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