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ac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研究

基于sac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研究

ID:10100795

大小:3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25

基于sac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研究_第1页
基于sac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研究_第2页
基于sac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研究_第3页
基于sac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研究_第4页
基于sac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sac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SAC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研究摘要:基于SAC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即在SAC(Self-assesslearningcenter自主学习中心)中进行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隐性课程。以SAC为依托,隐性课程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相结合,从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环境、听说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师的作用和学生角色四个方面探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关键词:SAC;视听说课程;隐性课程7《教育大辞典》对隐性课程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它是真实存在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

2、效有一定的影响。隐性课程虽然没有出现在教学大纲中,但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为了达到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设备,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在大部分学院都为学生配备了设备先进的自主学习中心。在SAC中进行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些院校所占的学时比重加大。对该课程进行课程设置时除了考虑显性课程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对应的隐性课程的情况。一、隐性课程综述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也被称为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即(hiddencurriculum、lat

3、entcurriculum或implicitcurriculum)。在历史上,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学者,可能要推美国学者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杜威将与具体知识内容的学习相伴随的,对所学内容及学习本身养成的某种情感、态度这种学习称之为“附带学习”(collaterallearning)。克伯屈认为,任何一种学习包含三个部分:“主学习”(primarylearning)、“副学习”(associatelearning)、“附学习”(concomitantlearning)。其中“附学习”则指伴随“主学习”而来的有关情感、态度的学习。后人认为,杜威的“附带学习”与克伯屈的“附学习”已涉及隐性

4、课程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7念,规范和态度等。据此,杰克逊被后人看作是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教育学家。美国学者W・阿普尔、英国学家M・F・D・扬等研究者认为,课程知识实际上负载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

5、。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尽管学者们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至今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但概念的不确定似乎并未影响到人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热情。近些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如吴也显(1987),刘根平、黄松鹤(1992),靳玉乐(1996),罗晓燕(2004)等。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的研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如冉力(2011),吴璇(2011),史光孝(2011)等,研究的范围和论题主要涉及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人际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影响。7隐性课程具有隐蔽性、广泛性、持久性和双面性。隐性课程,顾名思义,其第一大特点就是隐蔽性。与显性课程

6、相比,隐性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学习的氛围、课堂学习和教学的气氛、教师言语的影响力、文化渗透等方面。这些方面与有形的教科书、可见的知识点相比是隐藏在教学内容之下的,是教师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学生附带习得的内容。隐性课程的广泛性是指其涉及的方面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学材料,而是广泛存在于课堂内外,关系到学生的情感、学习的氛围、师生关系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等多方面的内容。持久性体现在隐性课程的课外延伸方面。在课堂上进行的显性课程,下课后只有课后作业能够体现其延伸性。而隐性课程则不同。学生在课上感受到的内隐的内容,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课外的时间学生进一步体会的,甚至于过了很久后,学生蓦然回

7、首发现了课上隐含的信息。有一些更隐蔽的内容,比如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甚至会持续学生的一生。应该说隐性课程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到积极的效果。设置得不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是深远的负面影响。比如,有的学生偏科情况严重,究其原因,竟然是源于老师的某句话,或其所处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应重视隐性课程,将其放在与显性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隐性课程主要表现在观念性、物质性、制度性和心理性四个方面。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