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放慢探究的脚步

请放慢探究的脚步

ID:10113531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6-10

请放慢探究的脚步_第1页
请放慢探究的脚步_第2页
请放慢探究的脚步_第3页
请放慢探究的脚步_第4页
资源描述:

《请放慢探究的脚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孩子,请放慢探究的脚步…… 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曾宝俊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中有一条公路,路两旁景色优美。但来来往往的人们总是开着车匆匆而过,无暇欣赏。于是,有人在路边树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安徒生写过一篇叫《枞树》童话故事,讲了一个关于生命成长的故事。一棵小枞树生长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树林里,周围有许多朋友。空气和阳光说:“请你和我们一道享受你的生活吧!请你在自由中享受你新鲜的青春吧!”按理说这是非常惬意的,可问题在于小枞树太想快快长大了!于是,它一点也不理睬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

2、气,他也没有兴趣欣赏周围那些美丽的风景。它只有一个念头:“啊!生长,生长,长成为大树,然后变老,只有这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才三个冬天,枞树已经长得很大了。圣诞节的时候它被砍倒,装饰成了一棵圣诞树。过了美丽而短暂的一夜之后,就再也没有精彩了。它被拖上阁楼,待在黑暗的角落里,与老鼠为伍,最终被拖到外面砍成碎片,在叹息声中被烧成了灰烬。“在它发出每一声叹息的时候,它就回想起了在树林里的夏天,和星星照耀着的冬夜……”安徒生这样写道。这枞树的每一声叹息不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吗?生命的历程是由每一天、

3、每一个春秋、每一个时段构成的,珍惜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生命的敬畏。没错,生命总是要成长的,但是“成长”是一个过程,更是自然的定律,不能违背生命的法则。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科学课堂。当下,我们科学课堂有个显著的特点——快。一节课就要得出结论,一个活动就要获得理想的数据,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希望完成一次讨论,不到是十分钟就希望完成一次探究。记得刘默耕说过,科学课堂上的探究是人类几十万年认识自然的简缩。人类经历了那么长的时间,在这么课堂短的时间里让学生重新经历那个过程,无疑需要

4、抛弃许许多多这个过程中的非本质干扰因素。然而,在我们当下的所抛弃的内容里,或者说,在我们当下所留下来的内容里,有多少是永恒的?你看:课堂上,一旦孩子们获得教师教学所需要的结论,教学就会顺利进行;一旦孩子们遭受挫折,便会抱怨孩子们不够配合。我们也常常看到,许多周期性观察活动只安排一轮观察活动,许多归纳性的观察活动只安排了一个种类的材料给学生观察:种油菜,从开花到结果;看月相,从月初到月末;观察一种蚂蚁就企图概括出蚂蚁的共同特征了,观察一种花就试图提炼花的形态和种类了……这样的课堂里我们追求的是什么?

5、简而言之——快。我们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孩子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全然不顾孩子是否已经疲惫的身躯抑或迷茫的眼神。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底色是在童年形成的,最重要的储蓄阶段也是在童年,在这个时段他们储蓄了了生命的圣洁与诗意,积蓄了他一生中最美丽的风景与心情,那些都是童年里最曼妙的记忆。就如同在阿尔卑斯山道上看风景,疾驰而过的车里永远是一闪而过的绿色,哪里会留下松的苍劲和岩石的壮美。科学探究,你可以慢一些;科学课堂,你可以闲暇一些!试想,一个精彩的、美丽的、科学的探究成果的获得,又怎能离开孩子本身的认

6、知成长历程呢?有了经历,探究才具有了实际的意义和质量,科学的认知才会坚实,孩子生命的属性才会彰显。很遗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困顿,仍旧在拔苗助长——我们在“催肥”,我们在“助高”……“催”得孩子们近似乎奔跑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这样一个过程中。老师的帮助让得孩子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摘到现成的科学“硕果”,遗憾的是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会轻轻放下装满“硕果”的篮子,空手走出教室的大门。生命一旦来到世界,他的成长就是自然的。科学知识的在孩子心里落根,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过

7、的。这些经过必须是慢的,每一个慢慢的环节里,孩子们的心灵会在此驻足,会体验思考的乐趣。倘若我们老师一心想着答案,想着结果,如同那棵枞树,这是有悖生命法则的;一个孩子,在他享受的探究的乐趣的时候,若被老师催着完成环节、奔跑着前进,这将是十分悲哀的!科学探究的旅途需要目标,但结论不是终点。探究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更是看风景的心情。1845年,安徒生40岁,他用《枞树》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关于童年、关于成长、关于生命的严肃意义。而今天,我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老师:完整的科学探究是自然的,是自由的,更是

8、慢慢的……孩子探究的脚步,请慢慢的,这样才能欣赏到科学的风景啊!慢慢走,欣赏啊!2010年5月10日星期一晚11点以下是一些教师对本文的评论鸵鸟一号:是啊,思考的人总能提出客观而尖锐的问题。只是,如此直面的问题,除了听到一些感慨之外,又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实践中试图改变些什么?如果光是感慨,那曾老师的观点又有多大的意义?希望,感慨之余,我们真正能做点什么?Zjjyczq:是啊,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可是,我们就算想,但现实难啊(希望以后的某个时候有这样的机会)……但曾特的这篇文章是很值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