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左翼文学

30年代的左翼文学

ID:10114017

大小:18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6-10

30年代的左翼文学_第1页
30年代的左翼文学_第2页
30年代的左翼文学_第3页
30年代的左翼文学_第4页
30年代的左翼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30年代的左翼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30年代的左翼文学柔石《二月》1、高高在上与世不相干的人2、弄潮儿冲锋在前3、衣冠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此既是萧涧秋鲁迅写道:“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轻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悲悯民间疾苦,救助孤儿寡妇求寻真理不得,不敢随波逐流徘徊、迷茫“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幻灭小说”中篇小说《二月》是柔石的代表作之一,《二月》写于1929年,它与当时出现的茅盾的《幻想》、《动摇》、《追求》,叶圣陶的《倪焕之》等小说,在文学史上被统称为“幻灭小说”。萧红(1911.5—1942

2、.1)原名张乃莹《跋涉》《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确实因为我是女人……”——萧红萧红李姓青年萧军端木蕻良比较《生死场》和《为奴隶的母亲》萧红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和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将她特有的“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孤寂、悲剧融为一体鲁迅再为《生死场》作序中说:“它是‘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为此,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以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评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的单调的美丽思考:怎样看待萧

3、涧秋“近代青年这样的一种典型”?(一)了解1、柔石的生平和创作简况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浙江宁海人。1918年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因家庭困难,次年任慈溪县谱迪小学教员,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疯人》。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1927年夏,回故乡任中学教员,后任宁海县教育局局长。此时创作出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的生活。1928年,宁海群众暴动失败,宁海中学遭解散,他只身出走,寓居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并与鲁迅密切交往。同年12月与鲁迅共同创办朝花社,并编辑《语丝》。发表中篇小说《三姊妹》、代

4、表作中篇小说《二月》,并出版小说集《希望》。作品大都表现革命前后青年的苦闷与希望。     1930年参加“左联”,任执行委员,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以“左联”代表身份,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写有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同年,写了短篇力作《为奴隶的母亲》。1931年1月17日被国民党逮捕,2月7日被秘密杀害。终年30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两年后,悲愤总时时袭击着鲁迅先生的心,他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成了对烈士永远的怀念,被鲁迅誉为台州式的硬气。著作书目疯人(短篇小说集)1925,宁波华生印局奴隶(短篇小说集)1928,新文学书局三姊妹(中篇小说)1929,水沫旧时代之歌

5、(上下册,长篇小说)1929,北新二月(中篇小说)1929,春潮希望(短篇小说集)1930,商务为奴隶的母亲(短篇小说)1953,人文柔石选集1951,开明柔石小说选集1954,人文柔石选集1958,人文;1986,人文晨光(作品集,柔石,冯铿遗稿)鲁博编,1986,书目文献翻译书目戈理基文录苏联戈理基(高尔基)著,1930,光华浮士德与城(理论)苏联卢那卡尔斯基著,1930,神州颓废(小说)苏联高尔基著,1934,商务丹麦短篇小说集1938,商务1、萧红的生平和创作简况  简介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汉

6、族,远祖张岱,于乾隆年间从山东省东昌府莘县(今聊城市莘县)逃来东北,到萧红祖父张维祯一代才从阿城县福昌号屯迁到呼兰。介绍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l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

7、,并走进了她的生活。萧红(1911,黑龙江呼兰河县~1942,香港)生于地主家庭,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与萧军一起到上海,与鲁迅交往密切。鲁迅为她的《生死场》校阅并写序言,列入“奴隶丛书”出版。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养病。这时期出版散文集《商市街》、《桥》,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7年初归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在山西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