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省单科质检九学科质量分析

2009年省单科质检九学科质量分析

ID:10116726

大小:114.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6-10

2009年省单科质检九学科质量分析_第1页
2009年省单科质检九学科质量分析_第2页
2009年省单科质检九学科质量分析_第3页
2009年省单科质检九学科质量分析_第4页
2009年省单科质检九学科质量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9年省单科质检九学科质量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9年省单科质检九学科质量分析语文学科一、试题分析我省今年高三单科质检语文试题与近期出台的我省高考《考试说明》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使广大高三考生对今年的高考要求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这里包括取消Ⅰ卷、Ⅱ卷后试题的基本面貌,新增的“选考题”如何设置,试题结构的变化以及试题的赋分等,这些师生心中的疑虑都可借助语文《考试说明》与质检试题的相互佐证而得以化解。同时,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与各校的教学实际结合得较为紧密。如“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默写、实词解释、句子翻译,诗歌基本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与表述等,都考得很实在。试题还体现了考试改革稳中求变的原则,与以往

2、试题相比,它既有局部的变化(如第4大题),又保持了整体的稳定(如第1、3、5、6等题),这就兼顾了课改的需要与学生的适应性,显得庄重而稳健。此外,试题的题型设计体现了课改精神,如第11、14等题均属开放性题型,如第15题的第(2)题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密,这些题型都有明显的导向性。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一)古代诗文阅读1.背诵积累不足,识记不准确,错别字严重,甚至有相当比例的考生有的题空着没填。如将“一夫当关”,误写为“一夫当官”;“无以至千里”误写为“无以致千里”。2.许多考生对课本常见的实词掌握不够扎实。如第2题,“次”的“驻扎”之意在《陈涉世家》已在“又间令吴广

3、之次所旁丛祠中”出现,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考生误选D。3.考生筛选、提取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不够。有的考生缺乏良好的阅读品质,不能细心踏实地解读语言材料,在阅读文章时不细不实,如第3题误选C。4.未能将从课文中所学过“以”“上”“从”“会”的等虚词、实词以及语法知识自觉地迁移到阅读文段中,把握文中语境下的特定含义。5.表达技巧理解错误,混淆了修辞格。同时整体阅读意识缺之,对诗题“客发笤溪”未能仔细阅读,故对文章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如第6题。(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编造情节,混淆情节。如第6题。2.未能读懂文段意思,甚至误解文意,因而理解内容、评价作者方面错误多多。

4、如第8题。(三)现代文阅读1.第9题,学生在阅读时未能认真对照原文,陷入设题的“陷阱”。2.对概念理解不够准确;没有审清题干,内容空洞,答非所问;撇开题目要求,胡乱拼凑。如第11题,学不是回答“包容”“开放”的意义,而是回答国学的意义;学生不是回答“包容”“开放”的意义。(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没有看清题意。如答成或父亲为什么不让安生学绘画;答案不全,只答到表层次的专业素养方面的原因,未能扣紧父亲的经历方面的内容。如13题。2.只“评”无“析”,没有具体展开;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套答现象严重;探究特点不突出;没有紧扣文本信息,胡乱展开。如: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取

5、得成功;要不拘一格降人才。3.没有根据题意加以整合,表述零乱;没有瞻前顾后,要点片面。如第13题:只答“一个人要做到腹有诗书,家里有无“胡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有“胡同”。(五)语言文字运用1.审题不清。该栏目名曰“图说天下”,这就暗示了这个栏目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许多考生未把握住题目的隐性要求,无的放矢,不知所云。2.缺乏语法知识的积淀,对句式特点把握不清,结构混乱。3.表述不畅,病句太多。4.缺乏生活积累,对材料的理解失当。5.针对性不强,离题甚至于自相矛盾。(六)写作1.内容宽泛,没有重点,缺少一个明确的中心。2.文体意识不强。3.许多作文停留于现象的罗

6、列,对于现象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剖析少,文章缺乏应有的深度。4.牵强附会现象仍然存在。三、教学建议(一)古代诗文阅读1.识记应强化,是拉开分距的突破口。2.立足课本,夯实基础。3.注意研究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及评价方法;着重训练分析命题要求要抓住题干中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关键信息。4.训练学生规范作答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古诗鉴赏题的得分高低。(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零敲碎打,跟踪检测。2.在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进行分析概括。(三)现代文阅

7、读1.研究其命题规律、特点、类型,提高识别“陷阱”的能力。考生要通过训练,准确把握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等“陷阱”的特征,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2.紧扣要点,准确作答。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是在新课程高考命题的重点,而且分值权重大(6分)。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依据不同的文本类型,研究题干是如何设置,学生如何应答并以此训练学生大分值题型、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意识和答题规范。(五)语言文字运用1.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仍是主导。课改不但没有消弱双基,而是有所加强。应加强语言文字应用方面的指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