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

ID:1013254

大小:48.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7-11-06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_第1页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_第2页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_第3页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_第4页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造成药物性肝病的机制基本上可分为:内源性肝毒性(可预测性肝毒剂)和特异质性反应(非预测性肝毒剂)二类。近年来由于对新药筛选有严格的要求,由于可预测性肝毒剂很少能通过临床的试验,因而临床上的药物性肝病绝大多数是非预测性肝毒药物所引起的,仅有少数服药者出现不良反应,没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在实验动物中常不易复制。这类药物性肝病的机制又进一步分为代谢异常和过敏反应二种。近年来对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已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但与完全明了还有一定的差距。现概述几种重要的机制。一、毒性代谢产物的作用某

2、些药物在肝内经过细胞色素P450药酶作用,代谢转化为一些毒性产物,如亲电子基、自由基和氧基,与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共价结合或造成细胞质膜的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肝细胞坏死亲电子基:药物被P450氧化产生的亲电子基与肝细胞的大分子蛋白质的巯基(半胱氨酸)部位共价结合。谷胱甘肽则为内源性解毒剂,如毒性代谢物产生超过了肝内谷胱甘肽含量的阈值,就会造成肝毒性作用。典型的例子是乙酰氨基酚。在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的乙酰氨基酚与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而解毒,但也有一部分在CYP1A2,CYP2E1和CYP3A4的

3、作用下,转化为毒性产物NAPQ1。在服用治疗剂量时,NAPQ1在细胞内与GSH结合形成硫醇尿酸和半胱氨酸衍生物而解毒。如果服用过量,可耗竭肝细胞内的GSH,NAPQ1便与肝细胞的大分子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动物实验证明,如先用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或3-甲胆蒽)处理,可显著增加肝坏死的程度。若及时用谷胱甘肽前体乙酰半胱氨酸或硫乙胺治疗,可使肝坏死减轻。另一个例子是溴苯在肝内经环氧化作用形成3,4-环氧化合物,可被谷胱甘肽结合解毒,如产生过多则与大分子结合,造成肝细胞死亡。自由基:药物经P450氧化或还

4、原后形成带有不成对电子的代替物,即自由基,造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从而改变膜的流动性与通透性,使膜的Ca2+-ATP酶失活,胞质内Ca2+浓度增高,破坏细胞骨架,激活磷脂酶,并使氨基酸功能团受损,核酸转化和突变,使肝细胞死亡。典型的例子是卤素化合物,如甲氯化碳和氟烷。四氯化碳能先后影响内质网、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由于粗面内质网的损伤,蛋白质合成被抑制,甘油三酯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的过程受阻,使肝内脂肪积聚,造成脂肪变性。线粒体的损害,使脂肪代谢降低,能量产生减少,也促进了脂肪变

5、性。四氯化碳被细胞色素P450分解,形成自由基团(CCL3),作用于脂肪酸的双键,产生过氧化作用,破坏肝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导致肝细胞坏死。低蛋白饮食抑制药酶活力,使四氯化碳分解减少,因此可减低其毒性。反之,苯巴比妥和DDT诱导药酶,促进四氯化碳分解,从而增加其对肝脏的毒性。氟烷(溴氯三氟乙烷)在肝内通过还原反应可转化为氯二氟乙烯(CDF)、氯三氟乙烯(CTF)和无机氟化合物。在低氧条件下,可诱导此还原转化过程的酶系,使其代谢增快。CDF和CTF均为含自由基或负碳离子(碳自由基)的中间代谢物,能

6、与大分子结合并使膜脂质过氧化,造成肝坏死。动物实验证明,在低氧条件下(14%O2),给大鼠吸入氟烷可造成与在人类相似的肝坏死。如在高氧条件下(100%)吸入氟烷,则肝脏无损害。因此,在用氟烷麻醉时,缺氧病人易发生肝坏死。氧基:某些药物在氧化还原循环中形成的氧基(也称氧自由基)也具有肝毒性。例如:硝呋妥因(呋喃坦啶)和阿霉素的代谢物能接受一个不成对的电子,形成自由基,后者与氧作用产生一个超氧阴离子(O2-),造成脂质过氧化和巯基氧化。肝细胞坏死的最终共同通道:由于亲电子基、自由基或氧基的毒性作用,破坏

7、膜的完整性和膜的Ca2+-ATP酶系,使细胞内外环境Ca2+的稳态破坏,最终造成肝细胞死亡。另一方面,其代谢产物也可与肝细胞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新抗原,诱导免疫反应。毒性代谢产物与肝细胞的大分子结合:异烟肼在肝内经过乙酰化后,分解成异烟酸和乙酰肼,后者与肝细胞内大分子共价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药酶诱导剂,增加乙酰肼的产生,从而增加异烟肼对肝脏的毒性。使用药酶抑制剂(如对氨基水杨酸)时,则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降低。根据人体对异烟肼的代谢快慢,可分成快灭活(快乙酰化)和慢灭活(慢乙酰化)两类

8、人群,由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决定。快灭活者产生较多的乙酰肼,异烟肼所致的肝损害主要发生在此类人群中。国人以慢灭活人群为多,因此异烟肼肝损害不如外国多见。二、药源性胆汁淤积的机制肝内胆汁淤积是由于胆汁流障碍,胆汁不能正常地流入胆管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表现。胆汁主要在肝细胞形成,排入毛细胆管,再进入叶间胆管、胆管、总胆管。药物所致的淤胆主要是在肝细胞水平的胆汁流障碍。肝细胞是一种高度极化的上皮细胞,它的基侧膜面向肝窦,顶端膜形成毛细胆管腔,在基侧膜面与毛细胆管膜交界处有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