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下册期末检测考试试题7

高二物理下册期末检测考试试题7

ID:10134425

大小:170.6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1

高二物理下册期末检测考试试题7_第1页
高二物理下册期末检测考试试题7_第2页
高二物理下册期末检测考试试题7_第3页
高二物理下册期末检测考试试题7_第4页
高二物理下册期末检测考试试题7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物理下册期末检测考试试题7》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为1-9题,共46分,第II卷为题,共54分。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事项:考生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只需收答题卷。第I卷(本卷共计46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当液体分子的距离减小时,分子间的斥力增大,分子间的引力减小,所

2、以分子力体现为斥力C.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的原因是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D.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体积增大的同时,压强也有可能增大2..如图所示,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质量为m的光滑弧形槽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底部与水平面平滑连接,一个质量也为m的小球从槽高h处开始自由下滑则:()A.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小球和槽的动量始终守恒B.在下滑过程中小球和槽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始终不做功C.被弹簧反弹后,小球和槽都做速率不变的直线运动D.被弹簧反弹后,小球和槽的机械能守恒,小球能回到槽高h处TVACB3.

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自状态A经状态C变化到状态B,这一过程在V—T图上表示如下图所示。则:()A.在过程AC中,气体对外界做功B.在过程CB中,外界对气体做功C.在过程AC中,气体压强不断变大D.在过程CB中,气体压强不断变小4.氢原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则核外电子:()A.动能增加,电势能减少,动能的增加量小于电势能的减少量B.动能增加,电势能减少,动能的增加量等于电势能的减少量C.动能减少,电势能增加,动能的减少量大于电势能的增加量D.动能减少,电势能增加,动能的减少量等于电势能的增加量二、双

4、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均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者得满分,只选1个且正确者的得3分,错选、多选、不选得0分)5.能引起人的视觉的光的最小强度是每秒钟单位面积上获得n个光子的能量,一点光源以功率P向外发出波长λ的单色光.以h表示普朗克恒量,c表示光速,则:()A.光源每秒钟发出Pλ/hc个光子C.当人距光源以外就看不到光源B.光源每秒钟发出hc/Pλ光子D.当人距光源以外就看不到光源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射性同位素的样品经过6小时后还剩下没

5、有衰变,则它的半衰期是2小时B.已经氢原子的能级公式是,能辐射10.8eV的光子从n=2的能级跃迁到基态C.+()+ν,括号中的粒子是正电子D.+,此方程是核聚变反应方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核电站中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不可见光照射金属不一定比用可见光照射同种金属产生的光电子的初动能要大B.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任意两个核子之间都存在核力作用C.β衰变说明了β粒子(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D.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是8.如图所示是原子核的核子平均质量与原子序数Z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6、)A.如D和E结合成F,结合过程一定会吸收核能B.如D和E结合成F,结合过程一定会释放核能C.如A分裂成B和C,分裂过程一定会吸收核能D.如A分裂成B和C,分裂过程一定会释放核能9.动能相同的A、B两球,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且mA>mB,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相向运动,当两球相碰后,其中一球停止运动,则可判定:()A.碰撞前A球的速度大于B球的速度B.碰撞前A球的动量大于B球的动量C.碰撞后A球的动量变化大于B球的动量变化D.碰撞后A球的速度为零,B球朝反方向运动第II卷(本卷共计54分)三、实

7、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18分)10.(10分).碰撞的恢复系数的定义为,其中V10和V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v1和v2分别是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1.非弹性碰撞的e<1,某同学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实验中使用半径相等的钢质小球1和2,(他们之间的碰撞可近似视为弹性碰撞),且小球1的质量大于小球2的质量.实验步骤如下:安装实验装置,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并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第一步,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

8、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第二步,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的C点,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第一步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第三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在上述实验中,(1)P点是的平均位置.M点是的平均位置.N点是的平均位置.(2)写出用测量量表示的的恢复系数的表达式(3)三个落地点距O点的距离OM、O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