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形成原因分析

岩性油气藏形成原因分析

ID:10141131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1

岩性油气藏形成原因分析_第1页
岩性油气藏形成原因分析_第2页
岩性油气藏形成原因分析_第3页
岩性油气藏形成原因分析_第4页
岩性油气藏形成原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岩性油气藏形成原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岩性油气藏形成原因分析  [摘要]对于岩性油气藏的研究主要是在1966年美国著名石油学家莱复生提出勘探隐蔽圈闭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在中国东部盆地,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本文首先阐述了岩性油气藏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在此基

2、础上从成藏动力系统、成藏模式、成藏主控因素等方面对岩性油气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分析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认识。[关键词]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成藏模式;成藏控制因素中图分类号:P618.13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033-016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中油气成藏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所有油气成藏的研究工作均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复杂,具有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高风险的特点,岩性油气

3、藏的勘探技术和地质理论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是什么呢?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是在何种成藏动力的驱动下沿何种通道以什么相态进入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的含油气性差别较大,其成藏机制是什么?均是岩性油气藏油气成藏研究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在中国东部盆地,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

4、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济阳坳陷由构造油气藏勘探逐渐转为隐蔽油气藏勘探,90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重点,目前,砂岩岩性油气藏累计探明储量为60244×104t,占济阳坳陷总探明储量的17%。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勘探上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的特点,这类油气藏的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有关岩性油气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分布规律、成藏机理、分布预测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成因机理(包括地

5、质条件、动力、相态、排驱方向及含油气性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进展。61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岩性油气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美国著名石油学家A.I.Levorsenl提出勘探隐蔽圈闭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2]。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各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例如前苏联北高加索海西期亚速一班库含油气盆地南部斜坡带发现了上倾尖灭的哈德砂岩岩性油气聚集带,

6、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斜坡带的帕宾纳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聚集带。在中国中东部盆地,如南襄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先后不同程度地发现了大规模的岩性圈闭油气藏。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第三系核桃园组岩性圈闭油气藏,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榆林、苏里格庙大型气藏和中生界安塞大型三角洲沉积砂体岩性油藏以及2001年发现并于2002年建成的陇东西峰长8油田,均属于大型岩性圈闭油气藏。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6了大批的岩性油气藏,如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先后发现的梁家楼油田,牛庄油田,林樊家油田、史南油田及东辛油田的营1l砂

7、岩体。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有关岩性油气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分布规律、成藏机理、分布预测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成因机理(包括地质条件、动力、相态、排驱方向及含油气性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进展。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经过刻苦攻关,建立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及相应的勘探技术,使我国岩性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2岩性圈闭及油气藏形成的特点2.1岩性圈闭的形成机理岩性圈闭是指储集层岩性或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

8、油气,称为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岩性的纵横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但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和成岩作用的差异,导致沉积物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尖灭体、透镜体及物性封闭圈闭等[3]。6在岩性变化大的砂岩、泥岩沉积剖面中,常见许多薄层砂岩互相参差交错。有的层状砂岩体顶、底均为不渗透泥岩所限,在横向上亦渐变为不渗透泥岩,砂岩体呈楔状尖灭于泥岩中,这就是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在砂岩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