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教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ID:10145437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6-11

上传者:U-3336
教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_第1页
教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_第2页
教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_第3页
教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_第4页
教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教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及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的真实案例为背景,阐述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一定层面的负面影响。因此,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和修养,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素质人格发展影响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第一”,都应该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的。婴儿从呱呱坠地时起,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庭,在父母身边开始接受哺养和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偏离、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一、案例回顾9 (一)学生廖某,20岁,男,急性精神障碍。与该病人进行了四次心理治疗,了解到,病人的父母亲从小对其管教很严,因为害怕同学伤害他,不允许廖某与同学过多的接触,并过度保护病人,如病人今年20岁,每次出门,外公还要检查他的钱包,害怕遗失银行卡等,由于病人家庭错误的教育方式,限制病人的能力发展,不了解青春期男女生情感的正常发展,虽有反抗父母的主观愿望,但缺少勇气,不能与父母很好地沟通,并且在父母长期的严格教育下,病人对自我的要求很苛刻,近乎完美,产生了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初步诊断为急性精神障碍,在心理治疗方面,在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家庭治疗。(二)邹某,男,31岁,离异,初步诊断为抑郁症。从与病人的三次咨询中,了解到病人的父母对病人非常之疼爱,在病人的离婚――再婚――试婚――分手的过程中,父母一直很支持病人的决定,父母对于病人的要求就是只要你好好地工作,家里什么事情都不要你操心,因为病人从小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病人父母非常以此自豪,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优秀,不是一般女性与之相配的,病人在家中连自己的袜子都是母亲帮着洗,当问其母亲对此事的想法时,其母亲觉得这是应该的。9 (三)雷某,女,34岁,教师,已婚,因睡眠差,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伴自杀观念和行为一年余入院,对于服用安定类药物很担心,担心因此造成药物依赖。诊断为抑郁症。通过六次心理治疗,了解到引发此次失眠的原因是其四姐要求把其二儿子放入病人家中,病人感到压力大,从病人的自述中得知,病人认为:母亲从小对其管教严格,一直不喜欢她,当雷某与母亲产生意见分歧时,自己必须服从母亲,否则母亲会为一件事情一直哭闹,直至病人同意其意见。从小到大只要她与四姐产生矛盾,都是她的错误。虽然为母亲做了很多,但不知母亲为何不喜欢她。感到病人与母亲的关系不融洽,很少沟通,母亲为了家庭的稳定,用一种传统的认知方式,压制着雷某。使病人形成一种内向敏感的性格特征,习惯用一种绝对化消极的方式看待问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重点在于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并且学会用语言与家人进行沟通。(四)刘某,女,32岁,未婚,初步诊断为抑郁症。根据病人自述,了解到病人在家中与父母交流甚少,父母对病人从小要求严格,病人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当于父母意见不合时,父亲还会采取打骂的方式进行教育,刘某感受不到父母对于她的爱,认为自己是不被父母喜欢的人。(五)张某,29岁,女,未婚,急性精神障碍。在与病人接触中,了解到病人与母亲关系不和谐,认为母亲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生活。比如,在服饰搭配方面,母亲会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来要求自己的女儿穿什么,家中的物品也要按照母亲的要求进行摆放,对于这些生活中的小事件,病人没有办法与母亲交流。二、不良教养方式的影响从上面的案例中不难看出,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与子女产生神经症、情绪障碍和精神障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进行心理治疗中发现,以下几种教养方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溺爱型父母9 案例二中的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更多的关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以子女优异的学业为自豪。为了子女免受外界干扰,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但对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自理能力等社会化要求过少,甚至剥夺子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正常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子女很难真正长大成熟,往往依赖性较强而独立性较差,任性、自我中心、人际交往差,在处理事情时缺乏恒心和毅力。而案例一中的廖某虽然已经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溺爱并且想进行反抗,但是总是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会引发子女的逆反心理,子女则会以撒谎等方式继续扮演“好孩子”的形象,不利于子女与父母的有效沟通。(二)冷漠型父母像案例三中的雷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提出的要求,总是被父母以各种理由拒绝,犯了错误,更多的是父母的训斥、埋怨,甚至讽刺和挖苦。这些生活经历让病人从小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在父母面前丧失了自尊,产生了无价值感,无能力感,也就是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就像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样,伴随着雷某的成长,在她与别人相处时,没有勇气去要求平等,无意中夸大自己的无能,缩小自己的优势,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只会选择沉默忍受。(三)专制型父母9 刘某的父母是军人出生,在家庭生活中往往表现出主观、武断,任何事情在他们面前都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他们说一不二,不允许别人对他们反抗。类似于刘某的家长往往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用权利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子女听命,从不考虑子女的感受,代替子女思考,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意志和认识,强迫子女按父母的意愿办事,而且用惩罚来强制执行。不许子女有差错或失误,否则就打骂或其他惩罚。对子女干涉和限制都很多,缺少宽容。这种教养方式使子女处于紧张的家庭氛围中,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情绪容易激惹,害怕失败而退缩,意志力差,与他人交往时,自卑感强,并逐渐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不良的教养方式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父母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在子女成长的不同时期形成正确、民主的教养方式尤为重要,三、子女不同成长时期父母民主的教养方式艾利克森发现并指出,人的一生有8个不同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发展任务。作为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施行民主的教养方式。9 儿童早期(0~6岁),子女对于父母的依赖性是最强的,他们会总是非常密切地注意着父母,他对你会有什么感觉、如何行动和会作出什么反应是十分敏感的。当年幼的子女在场时,父母要特别注意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明智地应付各种不利的处境,真诚、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以说谎掩饰你的感情和行为,不要否认孩子所知道的事实。在儿童早期,父母需要专注地、全心全意地进入子女的世界,注意子女的一切举动,了解他是否快乐,了解在什么时候该对他多加注意,帮助子女尽可能地体会到一个安全而快乐的世界。儿童中期(6~13岁),作为父母要保持和子女有效的、不间断的对话,无论何时,都要做个积极的听众,而且只要可能,不要给予任何评价。一方面,这样可以帮助子女发展语言沟通的技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子女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给子女一定程度的自由,通过在学校、朋友、家务等方面出现错误或者过失,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从错误和不幸中吸取教训。9 青春期(13~20岁),子女在此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本身经历了许多生理与心理的变化,而父母也正在经历许多变化。这一时期,多数青少年的父母年龄处于45岁左右,母亲往往处于更年期。青春期遭遇更年期,从而使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变得很微妙。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矛盾,是青少年在情感上对于父母的依赖性。一方面,青少年开始热衷于自己的思想,总是渴望不再受父母的控制,希望能获得个人自由;另一方面,他们依然想要并且需要父母如同以前一样爱他们。青春期的另一个主要矛盾是,在青少年的头脑中,理性和非理性的冲突非常激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内心似乎有两种势均力敌的力量纠缠在一起,并控制他的所有言行举止,但任何一种力量都没能一直占据决定性地位,这两种力量既有序又混乱。青春期的第三个主要矛盾是,青少年从不成熟的儿童走向逐渐成熟的成人的速度是不定的。这种不定性表现在不同孩子之间的速度是不同的,在同一个孩子身上不同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同步的。面对这一时期的子女,首先,父母要意识到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将面临更多情感上的困难,从合适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面临的每个困境。只要可能,请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其次,父母应尽可能使教养孩子的模式保持平静、连续,尤其在面临亲子冲突的困境时不能让谈话式的协商蜕化为激烈的争论甚至争吵,更要小心,不能把个人的焦虑和挫折感借此发泄在子女身上。最后,应学会和子女适当分享新的、更具成人取向的兴趣和活动,允许子女以一种不同以往的、较少孩子气的方式和你及家人交往,只有父母子女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一种更成熟且相互独立的亲子关系。9 青年期(20~35岁左右),进入青年期,各种心理活动都有了更大的发展,不同于儿时需要外力的监督与约束。人格逐渐成熟,自我意识也趋于成熟,同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初步形成,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加强,有人说青年是急躁的理想主义者,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但是当理想与现实脱节,个人需要一时不能满足时,容易对现实不满,并且在情绪情感方面没有中老年人的老练与豁达,容易感情用事。因此,作为父母,首先,要正确的引导他们,客观的评价自己,鼓励青年人社会交往,尽量为他们创造社交机会,帮助他们扩大知识面,丰富生活经验,在社交活动中,帮助他们学会有效的调控情绪,更加成熟。其次,由于青年期对性的好奇与敏感;性冲动的困扰加上我国性教育比较封闭落后,因此作为父母应加强其性健康知识和伦理道德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意志力,平稳情绪,正确对待各种心理失衡,建立正确的异性交往关系,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家长的教养方式无论是溺爱型、冷漠型,还是专制型,对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作为家长,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关系,转变教育态度和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发展,调整对子女的期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子女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参考文献:[1]王敏,张振松.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心理素质的影响.教育研究文教资料,2006,(02).[2]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宜春学院学报.9 [3]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02):69+74.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