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第五册(第一单元)

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第五册(第一单元)

ID:10150465

大小:314.2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6-11

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第五册(第一单元)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第五册(第一单元)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第五册(第一单元)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第五册(第一单元)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第五册(第一单元)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语文复习达标训练(大纲版)第五册(第一单元)第Ⅰ卷(选择题,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觉解(jiě)干坼(chè)伫立(zhù)秋水澄澈(chénɡ)B.劳碌(lù)烟霭(ǎi)熨帖(yùn)辘辘饥肠(lù)C.吊丧(sānɡ)马厩(jiù)饿殍(piǎo)改弦更张(xián)D.安谧(mì)干涸(hé)福祉(zhǐ)无可估量(liànɡ)答案:B解析:B项“熨”在这里读音为“y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忌讳千载难逢劳碌声名狼籍B.悚然改弦更张犀利胜卷在握C.钓鱼目不暇接累赘鬼话连篇D.颠沛无所顾忌聚讼

2、纭纭众生答案:C解析:A项“籍”为“藉”,B项“卷”为“券”,D项“纭纭”应为“芸芸”。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B.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无所不为,不逾矩。C.孟子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D.孟子所说的“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句话是对当时国君草菅民命的一种控诉。答案:B解析:B项“无所不为”指没有什么不干的,什么坏事都干,可改为“随心所欲”。4.填入下段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得比较好的句子应是()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它们的功用往往是用幻想来弥补现实生活的缺陷和

3、不足。弗洛伊德说,____________;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诗歌创作和梦往往是一回事。A.夜梦是愿望的体现B.愿望是夜梦的继续C.夜梦是愿望的满足D.愿望和夜梦的补充答案:C解析:从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可以排除B、D项;再联系下文“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可以排除A项。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5—7题。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

4、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晳最得他的赞许。而曾晳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这样的话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5.下面对第一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引出话题亲切自然,且显得章

5、法严谨。B.冯友兰将孔子、孟子分别比作苏格拉底、柏拉图,说明他们的哲学思想有相同之处。C.从传统文化将孔孟相提并论入手,为第二段比较不同作铺垫。D.说明了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答案:B解析:B项“哲学思想有相同之处”不合题意。6.“凡事紧张”在文中的意思是()A.孟子不如孔子有坦荡宽阔的胸怀。B.孟子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C.孟子生活艰朴,经济一直紧张。D.孟子与孔子在个别事上也有一些矛盾。答案:B解析:从孟子的言论中可以探知所谓的紧张的含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充满忧患意识,孟子意识到当时各诸侯国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局面,他的“紧张”是因局势的紧张而

6、紧张,忧患意识是紧张情绪的一种。孟子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为贫富对立如此尖锐而愤慨不已,为民不聊生、流离失所而痛心疾首,这种心情也是一种紧张情绪。由此可见,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的情绪。7.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的差别问题。B.这段文字肯定了孟子的思想态度,否定了孔子的盲目乐观态度。C.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阐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思路清晰。D.这段文字引用二圣人自己的话阐明观点,增强了行文的可信度。答案:B解析:对于二位圣人的观点态度,作者

7、没有肯定或否定。故B项错误。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8—10题。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生活于道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