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0

ID:10154550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0_第1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0_第2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0_第3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0_第4页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0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_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阵,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

2、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5语言与其他工具不同,它是人们交流思想、传达情感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能表现出鲜明的思想、感情色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反映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教师要通过课文给学生以教育,学生可以通过教材学习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因此,小学语文课不仅是一门具有交际性质的工具课,还具有很强的思维性。它决定了语文教学

3、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决定了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统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或者说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一个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地完成的。这个“不可分割”的渗透过程,是科学,更是艺术。它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创造性地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并以此为纽带,将感性的与理性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多种美感直觉统一于完整的心理过程之中。一、目标明确,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避免随意性1.依据学生实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知识结构,遵循心理发展认识规律,

4、注意年龄特点。德育目标的确立要适合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选择。例如:【燕子】一文在旧教材第11册和实验教材第7册中均出现。纵向分析,对于同一篇文章,一个三年级和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智育水平和认识能力、情感感受能力怎能一样?那么在确定德育目标时,两个年纪的德育渗透点和目标高度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而不能力求一样,否则不切实际。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它必须遵循合时适度原则,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

5、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52、立足文本教材。教材是德育的载体,课堂是德育的一种途径。课堂寓德不能脱离教材。否则,德智成了两张皮,油水两分离,德育只浮在表面。因此,德育渗透要立足教材,备课时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找到合适的寓德点,智育德育就可以水乳交融,双管齐下。对教材中隐含的德育点也要挖掘,也许文本不是理性文章或渗透德育点并不明显,但是总能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一点。德育目标不在乎大,不能生搬硬套,而在于适合、巧妙、有效。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

6、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二、德育渗透必须讲求方式方法,才能保证施教者德育目标的成功实现1、情景感染,展开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活学生的想象,才能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或

7、听录音想象意境,如【月光曲】;或直观感受,如观看【冀中的地道战】;或通过想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52、感悟语言、晓之以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在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时,在引导学生认真领会文章语言因素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挖掘,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意志、心理的教育。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当学生通过感悟、理解语言文字、想象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后,就要引导学生从对红军战士的钦佩、赞扬中审视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如何珍惜这幸福的生活,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3、习作体验、动之以情。习作是一个

8、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品质、理想、心理等方面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为习作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思想教育过程。学文之后,写一写读后感,或续写文本内容,不仅可以从书面表达、文本理解、创作想象等方面衡量一个学生的发展,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以展现的窗口。三、灵活调控过程5恰当的方式、充分调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德育素材的主题思想深入学生心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