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文精神与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

对人文精神与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

ID:10156513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6-11

对人文精神与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_第1页
对人文精神与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_第2页
对人文精神与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_第3页
对人文精神与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_第4页
对人文精神与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人文精神与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人文精神与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摘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不对立,两者相辅相成。高职教育中存在轻视人文学科的偏向,学生人文素养偏弱,制约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正视人文学科偏弱,学生人文素质较差的现状,设法弥补在课程设置、校园育人环境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关键词]人文精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什么是人文精神?众说纷纭,见解不一。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一、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本主义”即为人文精神,是以个人主义、人的主体性为基础的自由民主精神;二、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等同于人文精神,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即为人文精神;三、立足于人类文

2、化的整体,从终极关怀等角度来理解人文精神。本文所说的人文精神,指第三种观点所指向的人文精神。这一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生存的意义,包含对人类命运、历史、人类摆脱痛苦的思考与探索;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本质的精神,或者说是人类文化生活的本质与灵魂,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超越常见的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截然分开甚至相互对立的观念,认为作为人类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科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也是人文精神。5作为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基地的大学,无疑应该是人文精神荟萃之地。大学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人文精神,关注知识的传播、创新与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

3、类终极命运的关系,关注知识创造者、技术创新者自身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离开人文精神的支持,无法为科学探究、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也无法解答知识的积累与创新终极目的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与灵魂,是保证大学校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向上向善的最本质的精神。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苏省为例,高校总数为128所,其中高职院校78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也接近全省高校在校学生的一半,事实上,高职教育已经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历史、专业结构、就业压力、师资队伍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

4、院校普遍存在人文精神底蕴不足、人文学科过于弱化等劣势,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5高职教育在办学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在办学类别上属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自然也包括要求高职学生有必要的人文素养。但是在高职院校办学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得技术、轻人文的价值取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从高职院校发展的历程看,多数院校由以前的中专校合并升格、专业整合而成,且在较短时间(10至15年左右)内经历建设新校区、迎接评估等繁重任务,有的进入示

5、范校建设的阶段。在不长的时间内完成学校的转型升级,迫使学校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集中投向硬件设施,如教学楼、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难以兼顾校园的软件建设,因此与办学历史较长的本科院校相比,校园人文底蕴明显薄弱,而人文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硬件设施的改善,是大学人文氛围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人文氛围更多地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风貌上,需要长期的艰苦的积累。5一所院校是否拥有浓厚的人文氛围,也与人文学科在全部学科中所占的比重相关。有学者提出,高校合理的学科配比是人文学科占比约30%。以扬州大学为例,人文学科在学科总数中占比略高于30%,在学科资源,如馆藏图书、学术讲座

6、、教学名师方面能给予全校以相当的影响;而同在一地的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其人文学科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约为2%,人文学科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偏少。高职院校专业学科设置的主导思想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近年来强调的是与地方产业、企业实现对接,由于许多人文专业,甚至某些文理兼类的专业,被认为与企业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在高职院校被视为“无用”的专业。这也是弱化高职院校人文底蕴的因素之一。从高校的生源结构上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优于高职院校,总体上高职院校学生入学进的录取分数线明显低于本科院校。进入高校学习之前,本科院校学生与高职院校学生在人文观念、人文知识方面已经有明显的高下之别

7、。笔者曾就普世价值、文化名人、人文理念等对两类学生作过问卷调查,结果是本科院校学生得分在优秀以上的约为40%,高职院校的学生得分约为7%,相距甚远。5两类院校学生的就业导向、课程结构、学制长短等因素也制约着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的人文素养积累的程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一般是企业,目前企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多半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而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较多,比如考公务员,对人文知识、人文素养有较多的关注。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以三年制学生为例)约为3000课时,其中实践性课时占比30%到40%,开设专业课之外,留给人文类课程的空间极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