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

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

ID:10168455

大小:3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6-12

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_第1页
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_第2页
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_第3页
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_第4页
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摘要:梁启超和胡适是杜诗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关键人物。他们以现代的学术眼光、文学观念、审美情趣来观照杜诗,从不同的角度突破了传统杜诗学的研究框架,开启了杜诗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之路。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的杜诗学宗旨的确立;二是新的杜诗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三是新的学术原则、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的引进。关键词:梁启超;胡适;杜诗学;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1-0157-03一、新的杜诗学宗旨的确立传统杜诗学的主流是将杜甫作为学诗的最高典范,以能接近或达到杜甫诗歌的境界为

2、最高目标,是向后看的。严羽云:“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①李梦阳云:“作诗必须学杜,诗至杜子美,如至圆不能加规,至方不能加矩矣。”②可以说是绝大多数诗人的共识。现代学者钱钟书对于中国古代“诗尊子美”的现象深有体会,认为“旧诗的‘正宗’、‘正统’9梁启超、胡适与杜诗学的现代转型摘要:梁启超和胡适是杜诗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关键人物。他们以现代的学术眼光、文学观念、审美情趣来观照杜诗,从不同的角度突破了传统杜诗学的研究框架,开启了杜诗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之路。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的杜诗学宗旨的确立;

3、二是新的杜诗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三是新的学术原则、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的引进。关键词:梁启超;胡适;杜诗学;现代转型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1-0157-03一、新的杜诗学宗旨的确立传统杜诗学的主流是将杜甫作为学诗的最高典范,以能接近或达到杜甫诗歌的境界为最高目标,是向后看的。严羽云:“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①李梦阳云:“作诗必须学杜,诗至杜子美,如至圆不能加规,至方不能加矩矣。”②可以说是绝大多数诗人的共识。现代学者钱钟书对于中国古代“诗尊子美”的现象深有

4、体会,认为“旧诗的‘正宗’、‘正统’9以杜甫为代表。”③自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将杜甫作为宗师以来,学杜者代不乏人,到了清代,宋诗派以及后来的江西诗派,都秉承江西诗派余绪,以杜甫为宗,大多数诗人以能模拟得最接近杜甫为能事,造成顽固的拟古之风,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利于诗歌的创新与发展。9文学革命初期,由于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中心地位且成就辉煌而成为最难攻克的文体。新旧文学阵营曾就诗歌是否能用白话文体这一问题展开过激烈讨论,胡适作为中心人物更是深有体会。梁启超、胡适在这个问题上都站在支持白话诗的立场上。胡适率先试写新诗,出版《尝试集》,梁启超读后为之声援:“《尝试

5、集》读竟,欢喜赞叹得未曾有,吾为公成功祝矣。”④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使梁启超、胡适在面对中国古代文学遗产的时候,有着破旧开新的学术眼光。他们研究杜甫的宗旨是要从杜甫身上提取出与文学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因素,总结杜甫诗歌创作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寻找新诗的突破口,促进新诗的发展,是指向未来的。梁启超在《情圣杜甫》结尾就当时的“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两派的论争来说学杜的意义:“象情感恁么热烈的杜工部,他的作品,自然是刺激性极强,近于哭叫人生目的那一路,主张人生艺术观的人,固然要读他。但还要知道,他的哭声,是三板一眼的哭出来,节节含着真美;主张唯美艺术观的人,也非

6、读他不可。”⑤胡适对杜甫白话诗的推崇与对杜甫律诗的贬低都是以是否符合文学进化的方向为标准的,研究杜诗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白话文学的生长。杜诗学宗旨的根本性转变为已经僵化衰落的杜诗学注入新的生命力,带动了杜诗学的研究视角、思路、方法、重点的转变。二、新的杜诗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传统杜诗学在对杜甫诗歌价值的评定上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杜甫的思想主题,二是杜诗的艺术成就。就思想主题而论,其主流是对杜甫以“忠君”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肯定。如苏东坡在给王定国的信中说:“杜子美在困穷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⑥曾噩亦云:“独少陵巨编,至今数百年,乡校家塾,龆总之童,

7、琅琅成诵,殆与《孝经》、《论语》、《孟子》并行。”⑦就艺术成就而论,影响最大的是“集大成”说,唐元稹云:“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旧唐书・杜甫传》云:9“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后来者多倾向此说。对杜诗艺术的评价借助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系列范畴来展开,认为杜诗的艺术价值来源其章法、句法、字法、比兴、用典、音律、风格等,其中能达成广泛共识的是,杜诗从句法上看“以散文入诗”,擅长用典,可谓“无一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