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

浅谈《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

ID:10169511

大小:47.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6-12

浅谈《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_第1页
浅谈《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_第2页
浅谈《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_第3页
浅谈《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_第4页
浅谈《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摘要】官德教育在中国德育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论语》中蕴含有十分丰富的官德教育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贱贵有序、忠恕守礼、勤政爱民、坚守孝道和重用贤才等五个方面,其方法包括谈话法、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注重身教等方法。我们应正确认识《论语》中官德教育思想,坚持一定的立场、原则和方法,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关键词】孔子;《论语》;德育思想;官德官德即官员道德,一般用以指称各级党政干部的道德。德才兼备是我国古代考核奖惩官吏的基本原则,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官吏道德品质的考评。官德教育作为对特定对象的道德教育,特别是

2、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对官员的道德教育是最高统治者对百姓实施教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因而官德教育在中国德育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在我国作为统治思想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而不管其具体表现形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论语》一直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源泉。并且孔子“搞的是政治伦理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僚”,考察《论语》中的官德教育思想,可以使我们从中“管窥”整个封建社会的官德教育。一、《论语》中官德教育的内容22通观《论语》全书,可以发现孔子对官员应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论述非常多,例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3、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因而也有人将孔子的政治原则称之为伦理政治。具体说来,《论语》中官德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贵贱有序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周王室日渐衰微,“旧的伦常关系、等级关系破坏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孔子作为一名没落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自然十分反对这种“天下无道”的现象,主张维护周礼,做到贱贵有序。他的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记载。如“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季氏身为大夫却用天子才可享用的乐舞的行列,孔子对此表达出强烈的不满之情。此外,

4、孔子对季氏到泰山祭祀、鲁国国君僭用�礼、鲁国三家大夫演奏天子之歌等“无道”行为都表示强烈的愤慨甚至蔑视。(二)忠恕守礼在《论语》中,孔子对忠恕有着很高的定位,并且认为是其一以贯之的思想,曾子就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22在《论语》里,“忠”相当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即真心诚意地为别人着想和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把“与人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并且认为“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即认为待人要诚心实意,即使是到了落后的夷狄之国也不能放弃这一原则。可以通过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可以看

5、出“恕”的含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孔子对忠恕有很高的价值定位,表明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在施展政治抱负时能牢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礼”在《论语》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份量,如“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礼贯穿人的生死,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并认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才能使百姓有羞耻心并且归顺。(三)勤政爱民22孔子作为一个具有人本主义思想的思

6、想家,对官员进行道德教化十分强调勤政爱民。他的这一思想在《论语》中有多处显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即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言而有信,节约用度,关爱百姓,不在农忙时节役使百姓。他还认为:“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就是说:侍奉君主,应该敬慎地对待自己的职责,而把俸禄放到后面。子路问孔子执政之道,孔子说“先之,劳之。”并且还加了一条“无倦。”(《子路》)意思就是自己要先于百姓行动,然后再劳动百姓,再加上一条就是永远不要倦怠。(四)坚守孝道遵守孝悌之义是孔子施行道德教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7、,并且认为坚守孝道是官员施行德政的一项基本道德要求。曾子以继承和传播孔子有关孝道的思想闻名,在《论语》中,曾子就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也就是恭敬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静穆地追记历代祖先,百姓的道德就会趋向敦厚。孔子把守孝悌之义看作士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施行仁道的基础。当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把“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子路》)定义为次一等的士。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孔子对原壤的评价是“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宪问》)即幼时不谦逊敬长,长大了又无可称述,老了还不快死

8、,这真是个祸害。通观全书,可以发现这是孔子罕见地使用如此严厉的措辞来评价一个人。22在全书中,孔子对“孝”有着不同的阐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