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

ID:10173519

大小:3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2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_第1页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_第2页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_第3页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_第4页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孔子和孟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先秦儒家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先秦儒家奠定下的基本审美思想、审美取向和审美态度,又不断吸取、同化各家学说而丰富发展,从而构成华夏文化的主流,在滋养中国审美艺术千年历史的同时,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心理结构。关键词:先秦儒家;孔子;孟子;美学思想1孔子的美学思想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美学的开创者。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孔子的美学提倡礼乐思想。所谓“礼”、“乐”,是远古图腾歌舞、巫术礼仪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分化,周公旦总结和发展了一整

2、套有关“礼”、“乐”的固定制度,孔子和儒家之所以极力推崇周公,后代也以周孔并称,都与此有关,周公是“礼乐”的主要制定者,孔子是“礼乐”的坚决拥护者。“礼”和“乐”都与美学相关联。首先,“礼”在当时是一套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日常生活的制度等礼仪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未成文的法,这种礼在殷周主要是维护尊卑长幼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那个时期,“礼”有着至高无上的作用,正是“礼”本身直接塑造培育着人,人们在“礼”中使自己自觉脱离动物界,儒家的“礼”即在规范了的世俗生活中去展示神圣的意义。“礼”既然是行为活动中的一整套的秩

3、序规范,也就存在着仪容、动作、程式等与“美”有关的方面。所谓“习礼”,其中就包括对各种动作、表情、服饰、色彩等秩序的建立和要求。如《论语・乡党》里描写孔子,“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等等。这都表现出“礼”维护上下尊卑,严格规范个人的动作、语言、情感等社会功能。这也就是说,人必须经过“礼”才能够真正成为人,获得人性。“礼”不仅规范人的身体活动和外在方面,还对人的内心情感心理有着巨大作用。《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4、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就是指人的各种情感心理也要接受“礼”的规范要求。“礼”对人的身心塑造作用是外面强加的,是一种强制性的,与人的自然性的感官和情欲宣泄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真正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方面,只有交给“乐”来承担了。7“乐”从甲骨文中考证,有人说它表示谷物成熟结穗,与人对农作物的收获和喜悦有关,引申为喜悦感性的心理情感。“乐”和“礼”不同,它是通过群体情感上的交流、协同来维护和巩固群体既定秩序的和谐稳定,它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引导,它是通过陶冶情操、塑造情感以建立内在人性。“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是“乐”的标准尺度,即喜怒哀

5、乐的内在情感都不可过分,过分即有损于身体健康,也有损于社会稳定,音乐和各种艺术的价值就是去建造这样一个普遍的情感和谐的形式。“礼乐思想”几千年来占据统治地位,影响到庙堂审美到民间审美,这要归功于孔子的贡献。7其次,孔子美学特别提倡“仁”的思想。《论语》一书孔子讲“仁”百余次,每次讲法都不尽相同。有些研究学者认为“仁”本身就是审美,即它具有非概念所能确定的多义性、活泼性和不可穷尽性。就“仁”本身来说,它也是有层次的。首先孔子的“仁”是以氏族血缘为基础的,孝悌是这种基础的直接表现。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

6、,从根本上说,“仁”是根基于动物而又区别于动物的人性的自觉。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敬”,指的正是表现为一定的礼节仪容的心意状态,在孔子看来,便是“礼乐”所塑造培养出来以区别于犬马或者区别于对待犬马的人的情感,随人“仁”必须以亲子这种自然生物性的血缘事实为基础,但重要的是这种自然生物关系经由“礼乐”而人性化了,所以才不同于犬马。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就是“仁”,而“仁”恰恰就是理想的君子所应怀有的德性和风范,这显示了孔子人道主义追求的理想人格的人的建设和追求。孔子的“仁”和“礼乐”是分不开的,表现孔子“乐从和”的审美情怀。孔子美学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

7、尽善尽美”。在儒家思想中,美常常和恶相对,恶就是丑,美就是善。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里的美恶就是现在的好坏,也就是善恶、美丑。在孔子看来,美的东西也就是善的东西。当然,美和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善的东西必然是美的,但美的并不一定都是善的,因为善主要是对事物功利主义的评价,而美出了功利的要求外,还有内容和形式上美的要求,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表现在文和质、德与文的关系上。在《论语・雍也》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照儒家的观点,文质统一,有德有言,道德文章统一,才符合文质彬彬的要求

8、。所以,《论语・八�》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从这里就看出孔子美和善是不可分开的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