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

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

ID:10285411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5

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  _第1页
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  _第2页
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  _第3页
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  _第4页
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  论文关键词互文 渊源 整合 言语行为 层次  论文摘要“互文”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文学界乃至文化界一向把它看作是一个文学批评概念,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它却是一个训诂术语、修辞方式术语,其实,这两种学术传统中的互文不但是有区别的,而且更是有联系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方“互文”概念比较梳理,提出统括中西方“互文”的“互丈”理论,在言语行为的不同层次上把中西方“互文”整合起来。  “互文”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文学界乃至文化界一向把它看作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文学批评概念,在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中,它却是一个训诂术语、修辞方式术语。如何看待中西方学术传统中对“互

2、文”的认识,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西方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    西方“互文”概念在中国有不同的名称。克里斯蒂娃最初生造了一个法文词Intertextualite(还有一个单词intertext)。中文对此有不同翻译方法,“互文性”(简称“互文”)只是这个词的各种中文译法之一,其他译法还有“文本互涉”“互涉文本”“文本互释性”“文际关系”“间文本性”“文本间性”等等。目前学术界使用“互文性”或“互文”这个译名的人明显居多,已呈约定俗成之势。  克里斯蒂娃受到巴赫金的影响,在《如是》(TelQuel)杂志的两篇文章(《词、对话和小说》,1966/《封闭的文本》,196

3、7)中正式创造和引入了“互文(Intertextualite)”这个词。接着,她又在《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1969)中明确互文的概念“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后来,互文性又被索莱尔斯重新定义:“每一本文本都联系着若干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  西方互文性是一个不稳定的概念,它在被用于文学批评话语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定义。一般我们认为西方互文性概念分流成两部分:一种是广义互文,以克里斯蒂娃、巴特、里法特尔为代表;另外一种则是狭义互文,以热奈特、安东尼·孔帕尼翁、洛朗·坚尼、米歇尔·施奈德为代表。  广义互文思想来自于巴赫金。巴

4、赫金提出一个文本活动中,他性的概念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每个文本的语言都承载着其他人的词,意识时时刻刻满含着外在于它的要素,这些要素来自于他人。克里斯蒂娃由此提出互文性是文本存在的方式,强调由文字、词语等引出的文本间的对话,每一个文本中都存在多种话语。巴特(1973)在《大百科全书》“文本理论”这一词条中,提出:“每一篇文本都是在重新组织和引用已有的言辞”,“互文是由这样一些内容构成的普遍范畴:已无从查考出自何人所言的套式,下意识地引用和未加标注的参考资料。”巴特的思考使互文性的概念更加贴近阅读,他率先从两个层面思考文学接受理论:一方面是写作对文学地接受,另一方面是阅读对文学地接

5、受。里法特尔(1979)把“互文”真正变成一个接受理论概念,他把互文定义为“读者对一部作品和其他作品之间关系地领会,无论作品先于还是后于该作品存在。”  1982年热奈特《隐迹稿本》的出现决定了广义互文向狭义互文地过渡。狭义互文认为广义互文概括的范围太泛,互文应该被看作文本写作的技巧,有迹可寻的迹象应该成为互文理论的研究对象,更加强调一个文本确实出现在另一个文本之中。结构主义阵营中的热奈特称“互文性”为“跨文本性”(transtextuality),他给互文性定义是“一篇文本在另一篇文本中切实地出现”,在他看来,任何文字都是跨文本的,任何文本都是产生于其它文本之上的“二度”结构

6、。热奈特的跨文本性主要有五种类型:一、互文性(引语、典故、原型、模仿、抄袭等);二、类文本(作品的标题、副标题、序、跋、插图、护封文字等);三、元文本性(文本与谈论此文本的另一文本之间的关系);四、超文本性(联结前文本与在前文本基础上构成的次文本间的任何关系);五、原文本(组成文学领域各种类型的等级体系)。从这五种分类看,热奈特对“互文性”内涵的分析是建立在一个文本与存在于此文本中其它文本之关联的基础之上,他的目的是促使“互文”形式化。热奈特还研究了抄袭、参考和暗示,以及“超文”中的戏拟和仿作。  孔帕尼翁1979年系统研究了最主要的互文手法一引用,他把引用当作所有文学写作的模

7、式,他说“所有的写作都是拼贴加注解,引用加评论。”施奈德(1985)在《窃词者》中则专门研究抄袭,把抄袭的概念扩展成为互文性的主要形式。  洛朗·坚尼对互文手段进行分类,分析了文本被再次使用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各种转变形式。他不算详尽地对互文手段进行了如下分类:  A、叠音连用:即取一段文字的谐音,但词形不同;  B、省略:即断取已有的文本;  C、发挥:即通过增加潜在词义转化原文。  D、夸张:即通过夸大语言形式来转化原文;  E、语序颠倒:就是颠倒被重复或引用的句子成份;  F、改变词义深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