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析

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析

ID:10286420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析  _第1页
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析  _第2页
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析  _第3页
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析  _第4页
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析  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籍毁损淆乱原因浅析摘要: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存在着严重的毁损、淆乱现象。使得许多古籍失去了原来的“模样”,给我们从事古籍阅读和整理造成了困难。考察造成古籍毁损、淆乱的原因,大致有天灾兵燹、政治干预、避讳、作伪、刻印、校注等方面。通过分析这些原因,以期有助于广大古籍阅读、整理者。关键词:古籍;淆乱;避讳;作伪;勘正  我国古籍之多,常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而古籍中存在的毁损、淆乱现象之复杂,却难以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戴震以《永乐大典》所引《水经注》校近刻本,发现近刻本缺漏者2128字,妄增者1448字,臆改者3715字(1)。近人章钰以宋本及

2、他本《资治通鉴》校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得胡刻本脱、误、衍、倒四者盖在万字以上,其中脱文2520余字,关系史实尤大(2)。笔者在考察古书毁损淆乱现象的基础上,寻究出下列原因。一、天灾兵燹  天灾兵燹是指自然(如风吹、日曝、水浸、火烧、虫蛀)和战争等因素。风吹、日曝造成石刻文献字迹残缺或是模糊不清,如战国时期秦刻石鼓文(十个,约700字),长期曝于荒野达1300多年,唐宋时字迹已有剥落,北宋欧阳修见到时仅存465字,清乾隆时已减至310字,现存仅272字,残缺得已难以诵咏(3)。位于杭州三茅观古园内的青衣泉,刻有距今已一千多年的唐代石壁题记,上书“唐

3、开成五年南岳道士邢令闻钱塘县令钱华道士诸葛鉴八分书”二十六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现时字迹清晰可见,由于自然侵蚀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岩石风化剥蚀,题记现在已漫漶难辨。刊刻于正始二年三月的魏正始三体石经,在古文字学的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可惜自晋永嘉之世始,屡经崩坏废毁,至唐贞观中已十不存一(4)。  战火不仅使生灵涂炭,而且使人类文明毁于一旦。《隋书·牛弘传》载隋文帝开皇初,秘书监牛弘上书建言广开献书之路时,曾列举书遭五厄:“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此则书之一厄也。汉兴,改秦之弊,敦尚儒术,建藏书

4、之策,置校书之官,……汉之典文,于斯为盛。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  光武嗣兴,尤重经诰,未及下车,先求文雅。于是鸿生巨儒,继踵而集,怀经负帙,不远斯至。……及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载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书之三厄也。魏文代汉,更集经典,皆藏在秘书、内外三阁,遣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美其朱紫有别。晋氏承之,文籍尤广。……属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永嘉之后,……晋、宋之际,学艺为多,齐、梁之间,经史弥盛。……及侯景渡江,破灭梁室,秘省经籍,虽

5、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宛然犹存。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余卷,悉送荆州。故江表图书,因斯尽萃于绎矣。及周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才一二。此则书之五厄也。”这些厄难,使文献典籍大部分毁失,残留的一些,亦凌乱不堪,不经整理,难以卒读。二.政治使然  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控制舆论,障人耳目,往往从文献入手,大肆禁毁。如秦始皇听信李斯谏言,欲堵儒生之口,焚书坑儒。焚余之儒经散乱,造成今古文篇章文字的极大差异,导致学术界经久难息的今古文之争。唐五代图书除毁于战火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毁于禁令。《唐律疏议》卷九《职志》中明确规定

6、:“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私习天文者亦同。”宋代太宗、真宗也曾相继下发禁书诏令,禁止天文、相术、六壬、遁甲、三命及阴阳书。乾隆帝下诏编纂《四库全书》时,严令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审查,凡遇有“违碍”(对清统治者不利)之作,便大肆焚毁或窜改,致使数千种古籍被弄得面目全非。  除大规模的禁毁外,还常有一书一文的窜改,如乾隆四十六年图明阿的一份奏折即可说明这一问题。其奏折说:“奴才图明阿跪奏,为恭录勘办剧本,进呈御览事。窃照查办剧曲,昨奴才拟请凡有关涉本朝字句,及宋、金剧本,扮演失实者,应遵旨删改抽

7、挚,另缮清本,同原本粘签进呈;其余曲本,有情节乖谬,恐其诳惑愚民者,亦照此办理……”(5)如此以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颇盛之处……掩盖了历史的真实面貌。”(6)  在王权威严的封建时代,文献典籍往往是迫于政治压力而改,否则著者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明太祖开国之初就大兴文字狱,因文辞细故砍掉不少头颅,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替人写《谢增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句;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替人作《万寿表》,中有“垂子孙而作则”句(“则”与“贼”同音),明太祖认为是骂他做过贼,一概处死。常州府学训导蒋

8、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内有“睿性生知”句,“生”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