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ID:10292339

大小:74.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7-06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_第1页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_第2页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_第3页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_第4页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内容提要】1.艺术大于美学,艺术包含有两极,一是美的,一是丑的——2.美与丑的界定:丑,否定性情感期待的符号对象及其对象化特征;美:肯定性情感期待的符号对象及其对象化特征——3.人的情感中有肯定的需求;也有否定的需求,——4.艺术快感:既有对美的肯定,也有对丑的否定,快感不只是美感,还包括由对丑恶的否定而来的快感,即痛快感。这种快感不是由于它变美了,而是由于它使人的否定性情感期待得到了满足——5.艺术对现实局限的超越是艺术本质

2、的重要特征,这其中情感的否定性是其根本的保证。【关键词】肯定性情感否定性情感快感美丑丑陋的生活现象何以能在艺术作品中给人以美感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最少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尽管它是对亚里斯多德原意的引伸,后详),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超出亚里斯多德当年所讨论的范围。从横向上来看,一是关于丑的艺术或艺术中的丑的表现的研究;二是关于丑的美学,或者称之为丑的哲学的研究。从纵向上来看,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即随着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

3、主角的位置,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与美学具有同等地位的丑学。栾栋博士认为从1750年到2050年的三百年间,西方的美学呈现出正、反、和的发展轨迹,“也就是说1750-1850年是西方美学的正题阶段,1850-1950年是西方美学的反题阶段,1950-2050年是西方美学的合题过程。”①正即对美的张扬,反即丑的突现,合即两者的扬弃。但在论述到丑的美学价值时,并未回答亚里斯多德的疑问,一方面仍然是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传统观点,概括地讲即化丑为美论;另一方面,就是以黑格尔以来的异化理论为基

4、础和方法论的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概括地讲即异化否定论。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异化,才有了现代派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的突现,也才有了丑学的独立,即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丑,在思想文化方面张扬丑。在此显现出理论和方法的二难处境,一方面要强调丑在美学中的独立地位,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另一方面又要揭示丑的美学价值,可见丑学仍然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对此已有人提出了质疑,“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为什

5、么长期以来人们会不顾常识而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甚至以丑为美呢?这里面有两个认识的误区:一是把艺术等同于美;二是把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形象的文化价值混为一谈。”②遗憾的是作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仍然没有跳出外表丑与内在美的窠臼,即艺术形象可以是丑的,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则是美的,没有把丑提到否定性的本体论高度来看,因而最终仍是化丑为美的问题,所不同者只在于形象的外表有美丑之别,即美是美,丑是丑。但问题的关键是丑怎么能变成美,或者丑指的是社会现象及其转化成的艺术对象,美,指的是由此而来的艺术感受,但这仍然不能解决为

6、什么的问题,又回到了问题的起点。在此,能否换一个角度来看美与丑的关系呢?我以为之所以产生这种丑的美学的二难处境,根本的原因就是把艺术学(或者叫文艺学)等同于美学,把美感等同于快感。而事实上,艺术学大于美学,它还包括丑学;艺术快感大于审美快感,它还包括审丑快感;艺术对象大于审美对象,它还包括审丑对象。概括地讲: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审美是审美,审丑是审丑,但美与丑都能给人以艺术快感。在此的关键还是那个古老的问题,即丑何以能给人以快感。这个问题现代派艺术是无法回答的,因为现代派及其相应的文化思潮更多的是对传统和社会

7、现实的批判,它否定的是以往的一切艺术美,而要给人以丑感,但世界不并象现派认代为的那样,一切都是丑的,否则人为什么要欣赏这丑的作品呢?人之所以要欣赏艺术,就是为了要满足心理的某种需要,而丑满足的是人心理上的哪种需要呢?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实际上这个问题,亚里斯多德早就提出来了,“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痛感,但维妙维肖的图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动物形象……假如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所摹仿的对象,那么我们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的作品(“作品”,罗念生译

8、注云:“指画中的形象”。),而是由于技巧或着色或类似的原因。”③以往对亚里斯多德的这段话,多少都有些误读,即简单地理解为生活丑经过艺术家的神奇造化就可以变为艺术美,但就字面意义来看,亚里斯多德并没有提到化丑为美,而是指生活中“引起痛感”的“对象”,经过艺术家的摹仿就能给人以“快感”,并且这种快感不是由“摹仿的作品”,即形象(作为现实对象的符号所指)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体现于形象身上的艺术家摹仿的技巧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