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ID:10340392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_第1页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_第2页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_第3页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_第4页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_第5页
资源描述:

《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三)——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二、陈敷《农书》对复种制度的有关论述南宋时代,以长江下游地区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为标志的复种制度的发展,在中国传统农学中已有所反映。陈敷《农书》不但记载了稻麦复种等技术方法,而且在理论上有所总结。"六种之宜篇"云: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尚何匮乏之足患,冻绥之足忧哉!这里讲的是按时宜安排种植次序,在作物可以生长的季节中把耕地安排得满满的,使之"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其中就包括稻麦复种在内。这是对当时以稻麦复种为代表的

2、复种轮作等农业生产经验崭新的理论概括,在中国农学史上是空前的。《吕氏春秋》、《泛胜之书》、《齐民要术》都没有谈大田复种问题,唯有陈敷《农书》谈了这个问题,并概括出精彩的理论。这是耕作制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陈敷虽然对稻麦复种等新鲜经验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总结,但他总结的技术仍然带有一定地区的和时代的局限性。从复种的内容看,当时复种的主茬可能是收获较早的晚稻(关于这一问题,下文还要作比较详细的论述)。此外,其他的旱作物也可能作为前茬;据"六种之宜篇"所述,麻枲(正月种,五、六月收获)、粟(二月种,七月收获)、早油麻(三月种,七月收获)、早豆(四月种,七月收获)收获以后都可能再

3、种一季庄稼。后作则是"豆麦蔬茹",并不完全是麦类。从"六种之宜篇"看,所谓"蔬茹",主要可能是是萝卜和菘菜。这种情况在其他材料中也有反映,如曹勋《山居杂咏》:"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晚禾亦云竟,冬菜碧相连。"讲的是冬麦收获后种晚稻,晚稻收获后种冬菜。总之,不是每年都刈稻种麦,不是严格的"稻-麦"一年两熟制。从复种的范围看,陈敷《农书·耕耨之宜篇》提到各类土地耕作方法:"平坡易野"耕翻后冬浸;"山川原隰多寒"之地,冬耕晒垡;"晚田"冬闲,准备春耕;只有"早田"才在收获后复种。可见,当时只有一部分土地种植越冬作物。从水改旱的技术措施看,陈敷《农书》指出这种复种制的好处是:"

4、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按指免去明年的春耕工夫);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把"熟土壤而肥沃之"放在首位,可见作者对水旱轮作培肥土壤的作用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但是,水改旱如何进行?陈敷只提到"耕治晒暴,加粪壅培",没有提到后来广泛采用的起垄开沟等技术措施。如果是"低田"种麦,光是"耕治晒暴,加粪壅培"显然是不够的。所以陈敷《农书》用作复种的"早田",应是一种地势较高的田。它基本上没有接触和反映"低田"水改旱的技术,这是陈敷《农书》的局限性之一。总之,陈敷《农书》不但记载了当时大田复种的方式,而且从理论上作了概括,这在中国农学史上是空前的,是复种制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

5、标志,但陈敷《农书》所载仍属稻麦复种制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没有充分反映低田稻麦复种的技术,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三、宋代与冬麦复种的是早稻还是晚稻?陈敷《农书》的"早田"指什么?有的学者把"早田"等同于"早稻田"或"早稻",据此判断宋代稻麦复种中与麦类复种的是早稻,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划分稻麦复种的发展阶段。如日本学者北田英人提出宋代江南的"旧二作制"是早稻与冬麦复种,种在高田;明清的"新二作制"是晚稻与冬麦复种,种在低田[1]。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写的《太湖地区农业史稿》也把从早稻与冬麦复种转变为晚稻与冬麦复种作为明清时代太湖地区稻麦复种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这是一个值得

6、研究和讨论的问题。其实,在稻麦复种中,早稻是很难与冬麦搭配的。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大体是按成熟期区分的。由于各地气候不同,所据历法也不完全一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不过也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大体说来:早稻六月或七月成熟,以七月成熟的较多[3];晚稻九月乃至十月收获,早熟的可在八月收获。兹略举数例:早禾收以六月,中禾收以七月,晚禾收以八月。(《宋会要》"食货"58之24)大率西昌俗以立春、芒种节种[4],小暑、大暑节(六月)刈为早稻;清明(三月上旬)节种,寒露、霜降节(九月)刈为晚稻。(曾安止:《禾谱》)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沈括:《梦溪笔谈

7、》卷26)明之谷,有早禾,有中禾,有晚禾。早禾以立秋(农历七月初)成,中禾以处暑(农历七月底)成,中最富,早次之。晚禾以八月成,视早益罕矣。(绍定《四明志》)由于当时的中稻实际上是成熟较晚的早稻,所以有的人仅作早晚稻的区分,把中稻归为早稻一类了[5]。宋代水稻的生育期一般偏长,若按北宋曾安止《禾谱》所载,水稻的全生育期,早稻为150-165天,晚稻为180-200天。陈敷《农书》说:"高田早稻[6],自种至收不过五六月。"亦大体一致[7]。我们取其最低标准--姑把早稻生育期设为五个月。若收获期为七月下旬,则播种期应在二月下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