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浅谈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ID:10378602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浅谈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_第1页
浅谈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_第2页
浅谈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_第3页
浅谈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_第4页
浅谈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在言语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存在着多种差异。为您编辑了“浅谈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浅谈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一、引言  男性和女女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早为人们所公认,然而,人们对男女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的研究起步却很晚。从1664年起开始出现了有关性别语言的描述性质的报告(Jespersen,1922)。20世纪初,语言和性别问题才真正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是那个时候对性别语言的研究算不上系统,只是零碎地讨论或个人的观察和体会。首先是对女性语言的探讨。到70年代,一些着名的语言学家如Lakoff(1975),Labov(1972,1975),

2、Trudgill(1974),Zimmerman和West(1975)等把性别语言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他们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言语标记,说话人的性别应当同其年龄,地位,角色,身份这些内容同等对待。  语言和性别,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研究课题,是文化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多数研究都是关于英语性别差异方面的。但是对于汉语与性别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却很少。“我国对语言和性别的讨论主要在英语学界进行,其理论依据和描写原则主要来自英美社会语言学。”如王春燕所探讨的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肖建安的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对性别于体形成的影响以及权立宏对汉语中男女在称赞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分析

3、等均从不同角度涉及英美语言学的语言和性别方面的研究。关于汉语中的性别因素,挖掘性别这个社会变量在汉语中的变异及其社会内涵和与用特征,对于语言学的全面研究和丰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探讨汉语在言语行为上面的性别差异。  二、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者其他的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言语不单指“言之所述”,而且指“言之所为”。其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若干个行为,如感谢,道歉,祝贺等,这些行为的实现会给听话人带来某些后果。男女在言语行为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男女都有不

4、同的表现。本文主要探讨男女性在使用恭维语和邀请语方面的差异。  2.1使用恭维语方面的性别差异  恭维语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载体,它会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取向或定势,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以及人际间的社会关系等方面。西方语言学家曾对英语中的恭维语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认为,恭维这一言语行为因为性别关系而具有特定的规律性。同样在汉语中,言语行为因为性别的不同也有差异性。  2.1.1人称代词选择的性别差异  在恭维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也存在性别差异。女性会经常使用人称化形式去称赞别人,趋向于使用第一和第二人称结构,而男性比女性更习惯使用第三人称或非人称结构。同样,在中

5、文里面也有这样的特点。例如:同样是称赞朋友刚买的新车,女人会说:“你们家的新车真漂亮”或者“我好喜欢这辆车哦”但是男人常常会说“这辆车还不错”或者“它比较符合我理想的风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女性说“你们家的……”“我们家的……”用来表示“你的”“我的”。而这样的词汇男性很少使用。研究也表明女性更爱说恭维话,以此来维护与交际对象之间的融洽,和睦的社会关系。男性更在乎言语交际中的独立性和权势性,在表达方面不太拘泥于形式,因此男性较少使用恭维语。近些年来,一部分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家在对汉语文本进行阐释时,开始重视修辞论视角的引入,为您编辑了“浅谈近年来汉语语境中文学批评的修辞论视角”浅

6、谈近年来汉语语境中文学批评的修辞论视角对于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家而言,文学首先是一种言语表达,面对一个文本,首先面对的是一种修辞效果,然而,真正在汉语语境中践行修辞批评原则,对自己本民族的文本作细读基础上的深入分析,提出既扎实又有理论深度,有创建性的观点的论着却一直很少见到。目前,受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正在经历一个“文化学转向”,文本分析似乎正在成为过时的方法。然而,我们不应忽视这样的事实: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是在经历了长时间高度封闭的文本研究之后,向外部研究(泛文化研究)的再次开放。而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此则有很大不同。在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的文学批评都

7、是习惯于对文学进行大视角、远距离的宏观把握,以致形成一种现在还没有走出的思维定势。因此,完成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学转向”并不困难,难的是怎样使文化批评不至于流于主观随意、空泛武断。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批评实践中的修辞论视角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其实,文学批评中的修辞论视角的使用,并不是一味排斥我们所习惯的社会历史视角或文化视角,它仅仅是强调,即使是对文学的社会、文化、历史及意识形态内容的解读,也应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