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

“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

ID:299194

大小:8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7-19

上传者:green wind
“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_第1页
“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_第2页
“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_第3页
“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_第4页
“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_第5页
资源描述:

《“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庞德美(南通职业大学外语系,江苏,南通,226007)摘要:本文对中、美男女学生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的策略选择进行了研究,旨在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以及策略选择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从而培养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水平。关键词:拒绝、拒绝策略、面子、礼貌、文化取向GenderdifferenceinthePerformanceofRefusalPANGDemei(ForeignLanguagesDepartment,NantongVocationalCollege,Nantong,Jiangsu,226007)Abstract:Thisstudyisundertakentoinvestigate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ofthestrategiesusedbymalestudentsandfemalestudents,withaparticularfocusonthespeechactofrefusalsoastohelpChinesestudentstoimprovetheirpragmaticawarenessandchoicesofcommunicativestrategies.Keywords:refusal,refusalstrategy,face,politeness,culturalorientation1.引言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即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说话人的态度和观点。礼貌语言是一种尊重人的表现。《礼记》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勿不敬”,可见,礼貌的核心是“敬”,不敬重别人就谈不到礼貌。礼貌和礼貌语言,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外学者分别从语言学角度、跨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了中美文化对礼貌语言的影响。其中,“拒绝”言语行为作为人们相互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之一。由于受到语言、文化背景以及性别差异的影响,面对相同的一种语境,男、女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在许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差异的地方,而且同一文化内部也有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如果稍不注意这些差异,就会违背礼貌原则以及BrownandLevinson的“面子观”,使得被拒绝者感到迷惑甚至恼火,从而发生误解,最终导致拒绝者与请求者的关系破裂。事实上,拒绝言语行为是最能威胁人的面子的言语行为,由此我们在拒绝别人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2.理论框架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认为“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有两种面子,一种是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即希望得到对方的同意,认可或赞许,一类是消极面子(negativeface),不愿被对方反驳或阻止的希望。礼貌就是用以满足交际双方积极与消极面子或消除威胁与消极面子的行为手段。Brown&Levinson指出,有些言语行为,如请求与拒绝,在本质上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被称为“威胁面子行为”(facethreateningacts,简称FTA),因此需要有策略地拯救。在具体语境中某行为面子威胁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诸多因素,Brown&Levinson认为这些因素包括社会距离、社会权力和行为的难易程度,它们对决定策略拯救的选择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据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30名男大学生(中国、美国各15名)和30名女大学生(中国、美国各15名)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的策略选择进行了研究,旨在发现他们之间的异同以及策略选择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研究问题如下:(1)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的表现是否一致?(2)中国男大学生与中国女大学生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的表现是否一致?(3)美国男大学生与美国女大学生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有何差异和共性?(4)中国男、女大学生与美国男、女大学生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有何差异和共性? 3.研究方法与受试对象本研究设计通过DCT补全对话的方式,受试对象为30名男大学生(中国、美国各15名)和30名女大学生(中国、美国各15名)。本文所研究的拒绝言语行为仅限于实质性的言语拒绝。引发拒绝的言语行为设定为:请求(4个),邀请(4个),给予(4个)和建议(4个)(见图一)。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笔者就此问卷曾先后和中国老师以及在我校担任的外籍教师在场景和语言方面进行了讨论和修改,然后将修改后的问卷调查表通过直接传递或E-mail的方式发给受试者。所有60个被调查者全部用母语完成问卷。语料主要来自于DCT的问卷调查。语料分析过程中,主要考虑社会地位对拒绝策略的影响。借助与计算机,各项数据采用量化的方法进行分析,对各项结果进行讨论。图一:问卷设计引发拒绝的言语行为社会地位(拒绝者相对于被拒绝者)情景Content请求低7准备迎新生晚会请求高4加薪请求平等9借课堂笔记邀请低2参加晚宴邀请高10参加圣诞晚会邀请平等5参加晚宴给予低12参加国际交流会给予高3赔偿破碎的花瓶给予平等1吃零食建议低8多锻炼建议高6改变教学方法建议平等11改变发型4.研究结果4.1两组受试对象所使用的直接拒绝策略与间接拒绝策略对比通过对所有问卷内容进行分析,女大学生在拒绝时使用的策略总数比男大学生多(见图二):男学生平均每个情景使用的策略数为3.96,而女大学生平均每个情景使用的策略数为4.28。此外,男、女大学生使用的间接策略总数都远远多于直接策略;女大学生使用的间接策略比男大学生更多。图二:男女大学生使用的直接拒绝策略与间接拒绝策略受试对象数据每人使用策略总数每人每个情景使用策略数每人使用直接策略数每人使用间接策略数男大学生(30人)平均数383.1713.8524.15女大学生(30人)平均数514.2511.239.8总人数(60人)平均数44.53.7112.5331.984.2两组受试对象所使用的间接拒绝策略对比根据分析的结果(见图三),男大学生使用的间接策略总数为726,占总策略的63.6%,女 学生使用的间接策略总数为1194,占总策略的78.04%。就间接策略而言,两组受试对象所使用的间接策略中,频率最高的四种策略相同,分别为理由、劝阻、提供别的办法、遗憾。图三:男女大学生使用的间接拒绝策略间接策略类型男大学生使用策略数量(30人)女大学生使用策略数量(30人)托辞196(17.2%)449(29.35%)劝阻108(9.47%)233(15.25%)提供别的选择84(7.36%)154(10.05%)道歉77(6.74%)128(8.36%)有条件接受21(1.83%)64(4.20%)许诺18(1.57%)64(4.20%)感谢70(6.11%)31(2.02%)推迟时间19(1.66%)13(0.84%)肯定52(4.56%)12(0.78%)陈述哲理49(4.32%)13(0.84%)其它32(2.78%)33(2.15%)间接策略总数726(占总策略数的63.6%)1194(占总策略数的78.04%)本研究还得出如下的结果,在间接策略的使用上,美国女大学生与中国女大学生差异比美国男大学生与中国男大学生的差异大:中、美男大学生使用的间接策略总数为726,其中中国男大学生使用的间接策略总数为407,占56.06%,美国男大学生使用的间接策略总数为319,占43.94%;中、美女大学生使用的间接策略总数为1194,其中中国女大学生使用的间接策略为738,占63.81%,美国女大学生使用的间接策略总数为456,占38.19%,见图四:图四:中美男大学生与中美女大学生使用的总策略间接策略类型中国男大学生使用策略数量(15人)美国男大学生使用策略数量(15人)中国女大学生使用策略数量(15人)美国女大学生使用策略数量(15人)托辞114(28%)82(25.71%)316(42.82%)133(29.17%)劝阻68(16.71%)40(12.54%)143(19.38%)90(19.74%)提供别的选择49(12.04%)35(10.97%)98(13.28%)56(12.28%)道歉46(11.30%)31(9.72%)80(10.84%)48(10.53%)有条件接受10(2.46%)11(3.45%)29(3.93)35(7.68%) 许诺11(2.70%)7(2.19%)31(4.20%)33(7.24%)感谢34(8.35%)36(11.29%)20(2.71%)11(2.41%)推迟时间12(2.95%)7(2.19%)5(0.67%)8(1.75%)肯定24(5.90%)28(8.78%)3(0.41%)9(1.97%)陈述哲理28(6.88%)21(6.58%)6(0.81%)7(1.54%)其它11(2.70%)21(6.58%)7(0.95%)26(5.70%)间接策略总数407(100%)319(100%)738(100%)456(100%)5.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既有共性也存差异。共性主要表现在:总体而言,男女大学生在拒绝时,间接策略的使用要多于直接策略。这表明中美文化都认同间接拒绝要比直接拒绝更加礼貌。此外,他们最常用的四种间接策略也是相同的,即解释原因、劝说、提供别的方法和道歉。差异主要表现在:女大学生在拒绝时使用的拒绝策略总数要比男大学生多;此外,尽管两组被调查对象在拒绝时,间接策略的使用要多于直接策略,但是相比较而言,女大学生,特别是中国的女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使用间接策略。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使用者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策略的使用。中国女性的独立意识与西方的女权主义具有极不相同的文化内涵,其差异集中反映在追求的目标上。西方女权主义的主旨是:“妇女地位的提高,女性解放的唯一出路就是政治‘解构’——推翻男权统治而最后走向人格的独立”。我国女权主义批评家认为这一主张有其积极一面,它表明妇女的政治意识已开始觉醒,然而它也显然过分地强调了女人的社会性,忽视了其自然属性,过多地关注了客体即社会对女人的影响,而抹煞了主体自身的建构。中国女性追求的是男女平等而不是西方女权主义者所追求的“女尊男卑”,用一种不平等去换取另一种不平等,因此两者显然具有根本的区别。6.结语总之,语言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当中,它不仅受性别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包括社会、文化、心理等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外语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交际能力为目的。为此,教学中不但要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语音,语调,词汇,句法等),还要培养他们使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增强目的语文化的学习意识,特别是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下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外语教学要以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为先导,语用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为核心。要努力使学生明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交际环境中,应如何理解和运用言语以及如何恰当得体地用外语进行交际。参考文献:1.Brown,P.&Levinson,S.(1978)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Politenessphenomena.InE.,Goody(eds.):QuestionsandPoliteness:StrategiesinSocialInterac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p.56-289)2.Brown,P.&Levinson,S.(1987)Politeness:Some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3.Gu,Yueguo(1990)PolitenessPhenomenoninModernChinese,JournalofPragmaticsNo.2(pp.237-257)4.Leech,G.(1983)PrinciplesofPragmatics.London:Longman.5.Liao,Chao-chih(1994)Astudyonthestrategies,maxims,anddevelopmentofrefusalinMandarinChinese.Crane,Taipei. 6.毕继万,(1998)“礼貌的文化特性研究”《对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7.崔少元,(1997)我看女权主义批评,《文艺报》1997年3月11日。8.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